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典型身上蕴含着丰富的再生新闻资源.对于这一点.经验丰富的新闻从业人员十分认同。如果一个重大典型宣传完了就置于一边.任其自生自灭.是对媒体曾经付出的智力、财力和精力的极大浪费,也是对典型的一种不负责任。可以说。老典型身上的新闻富矿是时时处于“再生”之中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矿石”积淀的“纯度”越来越高,值得进一步挖掘。这对延长老典型的生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典型要人性化而不能神化一说典型,人们一般都会往“高大全”上想。不错,典型之所以成为典型,确实有其坚实的基础、丰厚的材料,甚至有着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闪光点”。但要知道,典型就生活在群众中,典型也是普通人。有些典型之所以不能让人信服,之所以没有生命力,原因就在于有意无意地拔高与“神化”,让人感到可敬而不可学,甚至根本就不可信,这是典型宣传的大忌。《当兵就要当好兵———记优秀士兵邹峰》(刊军报1997年1月29日一化“高成为厚的可泣生活些典没有拔高学,传的士兵日一版头条),主人公邹峰既不是军委、总部确定…  相似文献   

3.
徐文 《军事记者》2005,(11):18-19
吃新闻这碗饭,无疑思考和困扰最多的便是如何“抓个一碰就响”的典型问题,这不仅是展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境界.也是衡量其自身“功力”的一个标志。对于一个半路“出道”的人来说,谈典型的写作手法似乎有“不知天高地厚”、“班门弄斧”之嫌。近期,与同仁切磋交流,大多是有关“抓典型、写典型”的话题。如今的各类典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我们这个时代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但也要看到,有些宣传的典型在“火”过一阵后.便昙花一现了。个中的因素固然颇多,但报道典型能否运用“平民化”写作手法,是个不容忽视和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以其追求报道的深度、广度和解读性、逻辑性的特点,愈来愈受到读者的关注和青睐,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军队新闻媒体作为党在军队的“喉舌”,不能仅仅充当普通新闻报道的“记录者”,还要踩着时代的鼓点,积极充当“嘹望者…‘思想者”.切实担负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有些新闻作品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第一支空军女子飞行队升空表演、第一艘航母辽宁舰首次下水……新闻.“新”是第一要素,其内在的生命力.是留在读者心灵深处持久冲击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民生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民生新闻是“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结合的产物。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民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最生新闻以其固有的薪闻特质、庞大的受众群体,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如何做好民生新闻也成了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典型报道:理论、经验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报道是一种以教育和启迪大众为新闻理念、以代表性材料诉求一般性现实的宣传报道样式。典型报道一直是新闻宣传工作中重要的舆论手段。近年来,典型报道在题材范围上紧随时代而不断发展,使其文本样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从新闻的叙述能力上看,今天的典型报道的旨趣日益趋向于“深度化”,出现了多种具有深度化特点的典型报道文体。在面向未来的典型报道采写工作中,我们应该关注和学习那些在实践中涌现的、具有前沿意识的经验和技巧。  相似文献   

8.
莫壮衡 《军事记者》2002,(11):17-18
一、典型报道的可信度,直接关系到宣传效果笔者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议论:“现在故意弄虚作假的新闻明显减少了,可是先进典型类报道,有的水分较多,可信度欠佳。”典型报道的可信度,直接关系到典型报道的宣传效果。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处于关键时期。进一步改革开放,我们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难度会越来越大。典型报道,起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能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引导群众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共创美好明天。典型报道仍然是唱响主旋律的重头戏。因此,提高典型报道的可信度,充分发挥它应有的效能,可说是…  相似文献   

9.
《新闻导刊》2005,(2):21-21
今天的中国社会,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了。尊重人、关心人.是以人为本的起码内涵。对新闻界而言,这个“人”首先是报道对象。不管是时尚娱乐还是社会新闻.单纯追求好玩、刺激、猎奇,甚至肆意揭人伤疤、曝人隐私的不良倾向.在不少媒体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当警惕。  相似文献   

10.
徐勇 《大观周刊》2012,(47):378-378
在当前教育发展的大形势下.物理新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注重学生发展”、“注重科学探究”,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科学探究试题越来越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显然,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李谦 《中国广播》2011,(7):52-54
目击式突发事件报道已成为各大媒体越来越重视的报道类型。广播记者如何在这类报道中表现出色,本文提出了“动态感决定连线生命力”的观点,并就如何具体实现这份动感提出了“动词优先”、“现场解说”、“逻辑链条还原”三大法则。  相似文献   

12.
典型报道是党报的重要舆论手段,也是党报与其他报纸相比独具的优势。因此。典型报道历来为党报所看中。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典型报道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党报之中。然而,当前不少典型报道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写得不够灵活、不够实在,大而空,缺乏对受众的吸引力,达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笔者认为,只有摒弃陈旧的观念,坚持新闻创新,坚持“三贴近”,坚持挖掘先进典型内在的新闻价值,才能把典型报道写活。典型报道才能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典型,是指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先进典型是时代的标杆,其巨大的影响力往往是难以估量的。运用典型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指导工作,是我党我军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也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如何走活下好抓典型这盘棋,有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一、发现典型不能“主题先行”,要瓜熟蒂落发现、运用典型不能搞先“设”宣传主题,再“套”典型主体人物,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先进人物的事实、特点为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进行发掘、引导和培养,这样,典型的基础才厚实,才具有生命力。首先,领导要有“典型意识”,善于发…  相似文献   

14.
50年代对黄继光,邱少云的报道,60年代对雷锋、焦裕禄的报道,80年代对张海迪、栾弗的报道等等,生命力经久不衰,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产生出持久的社会效应。但是,近一个时期我们虽然在宣传典型上声势大、人数多,却没有能产生应有的社会效应,典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大幅度下降,许多典型只是一阵“红”,很快就“褪色”了,不少人称这种典型现象为“典型的短期效应”。为什么典型会产生短期效应?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沿革、社会气候的影响,也有读者因素、宣传方法等等。这里,就当前群众对典型影响反应较强的几种看法作以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还原为“身边的人”,体现人物的真实性与贴近性 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是会败坏受众的脾胃的。恩格斯在论及文艺作品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时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  相似文献   

16.
一要把握好衡量典型的尺度。典型报道对象的选择,既要注意其突出性,又要注意其代表性,还要注意其时代特征、现实意义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选择典型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设想以固定的模式去硬套,不要用非好即坏、非善即恶那么一把简单的尺子去衡量典型、裁判典型。对先进人物,衡量的尺度应该是“人”而不是“神”,  相似文献   

17.
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电视台.均有一批优秀的电视栏目始终保持着较为持久的生命力。在经过不断的创新、充实后,这些栏目的个性更加鲜明.生命力愈加旺盛。另有一些栏目却在开播并不长的时间里出现颓势。业内习惯把这种现象断定为“栏目的生命周期太短”。  相似文献   

18.
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人,几乎都曾经被“典型”感动过,被高尚激励过,有着改天换地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当“越穷越革命”的观念让位于“一切向钱看”后,好多人放弃了崇高追求,改当小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挣钱,“为自己而活”。高大、高尚、崇高的东西对于他们,犹如小说里的情节——离自己太远了。于是,学雷锋时,身心感动的少了,走走形式的多了;缅怀先烈时,刻骨铭心的少了,变相旅游的多了;不少人甚至对典型有了“另类”看法,不仅不为典型所感动,有的还对某些典型持怀疑态度——社会,似乎走进了一个“非典型时代”。在这种大气候下,典型报道怎么搞?尤其对于以“吸引眼球”为追求的都市报而言,此类报道似乎更难摆弄。  相似文献   

19.
廖燕 《声屏世界》2004,(3):15-16
一个以“木子美”为笔名和网名发表性爱日记的女性网络写手,2003年8月以来迅速走红。其性爱日记《遗情书》的访问量每日增长6000次以上,已经达到16.066万次,成为中国点击率最高的私人网页之。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数字还在成几何级数增长。与此同时,有关“木子美”的评论也让人应接不暇,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讨论之中。这份日  相似文献   

20.
典型报道是时代的风向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典型报道具有显著的引领作用。人民军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特殊群体.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军队典型人物报道让读者难以忘怀.充分发挥了催人奋进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新闻工作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受众的价值取向和阅读需求日益多元.无论是报人还是读者.越来越感到.典型报道的社会影响力不如过去大.典型在人们心中滞留的时间没有过去长。是典型报道失去价值了吗?显然不是.那些为党和人民.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仍然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媒体上报道的“时代先锋”和“道德模范”.很多都成为街头巷尾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