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怎样进一步深化新闻改革,是新闻宣传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李瑞环同志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这篇重要讲话中对此作了回答。他讲到继续坚持新闻改革问题时,特别强调“要把新闻报道的立足点真正转移到面向群众上来”,这为深化新闻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社会主义的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是属于人民的,广大新闻工作者受人民委托,从事新闻事业,当然要办好报刊、广播、电视,努力为人民服务。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作为国家主人翁需要了解的真实情况,要作人民群众的思想上的向导,为他们释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新闻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新闻业改革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新闻业改革要处处以群众需要为基本的宗旨,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的需求,才能够保证新闻业改革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并且以此作为根本的依据开展一切新闻活动。本文就主要针对群众需要与新闻业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今年,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进行新闻改革。怎样使这一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新华社近来连续召开探讨新闻改革的座谈会,新华社社长穆青在会上提出,新闻改革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新闻报道要及时地、正确地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使我们的报道更加接近群众,成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经常对话的一条渠道。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新闻报道要回答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新闻工作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根本性质所决定的。新闻报道一方面要宣传党的路  相似文献   

4.
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摄影的聚焦点,是时代赋予新闻摄影记者的神圣使命。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改革的时代。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又是改革的主体。因此,作为党和人  相似文献   

5.
@61gt4ve09a:改革要让广大人民得到实际利益,不能一说改革就是实质上的私有化,就是剥夺人民群众的既得利益,就是涨价;改革不能只让少数人得利。  相似文献   

6.
媒体扫描     
改革新闻报道须从党政领导做起 改革新闻报道是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内容是要求新闻工作者改进采访作风、写作文风、尽量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短、快、新、活”的消息和有深度的典型报道,用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单位自行抓好。其实不然,因为要实现新闻报道的改革,首先要  相似文献   

7.
我们通川日报是四川省达县地区的小报,在改革经济报道中突出了“人”的精神风貌,把经济宣传和精神文明的宣传结合了起来。报纸要宣传好经济建设,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大力改革经济报道,力求做到见人见物见思想。今年6月份以来,我们逐步克服了在经济报道中就事论事的现象,突出宣传创造先进典型的人民群众,和带领人民群众大搞四化建设的党组织。地区棉  相似文献   

8.
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以后,辽宁台在两年多的广播新闻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指导思想是:按照新闻的本质特征改革广播新闻,按照广播的特点改革广播新闻。当前需要强调的是要把指导性和群众性进一步紧密结合起来,使广播新闻进一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为听众服务。在新闻改革过程中,我们抓住了几个主要环节。一、让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成为广播新闻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一些同志认为,新闻改革的决定因素有三:一是党的新闻政策,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二是新闻工作者自身的改革意识、改革勇气和坚实的改革步伐;三是人民群众对新闻的理解和支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群众的承受力和支撑力。三者虽有侧重,但缺一不可,否则欲速则不达。十三大以来,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正在加强和改善,大会提出的新闻要进一步开放,新闻要加强协商对话、舆论监督作用等一系列新问题、新要求,为新闻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新闻工作者在十三大精神鼓舞下,可以说是群情振奋,斗志昂扬,正在为新闻改革进行思考探索,献策献力,迈开了新的步伐。新闻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在这种形势下,包括干部在内的各个层次的人民群众怎样对待新闻、怎样看待新闻改革就不能  相似文献   

10.
启示与思考     
我们要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充分理解中央的战略决策,把中央的精神生动、具体、形象地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把党的决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习领会好中央的指示精神,当前特别要注意把握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基调,团结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同时,要对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进行历史的反思,认真总结和发扬已被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和作法,克服和防止过去工作中的某  相似文献   

11.
清理旧观念。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文化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要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群众文化的改革与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作为时代风雨表的新闻事业,只有面向实际,贴近群众,尤其要抓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才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成为读者的知音,起到影响舆论、引导舆论的作用。我们的党和政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关心的问题,自然也应引起我们新闻工作者的特别关注。近几年来,在新闻改革过程中,新闻报道冲破了过去的一些“禁区”,更和开放了,政治透明度加大了;新闻报道比较注意反映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題,批评性报道增多  相似文献   

13.
正新闻报道要"接地气",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新闻媒体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联系群众,了解群众,重视民生新闻的报道,常运用平民化语言,善于利用新媒体。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新闻报道才能踏踏实实,深入人心,真真正正地做到"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工作要坚持人民性,即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014年8月18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各地区各部门要狠抓工作落实,实施方案要抓到位,实施行动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相似文献   

15.
机关报应真诚地表达群众的心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关报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首先必须正确定位,真正把广大普通群众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从而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责任。机关报要想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真正表达他们的心声,即反映他们的要求和愿望、认识和评价。新闻工作者对人民群众心声的把握是靠体验获得的,具有一定的间接性特点。将间接体验转变为直接性表达的最佳途径是要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新闻工作者表达人民群众心声的方式是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及时地、不断地报道各种事态、事态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从而使人民群众获得意愿、要求的满足。机关报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要把握好群众角度、群众内容和群众形式。  相似文献   

16.
价格、工资问题,是群众议论的一个热点。报纸要反映热点,又缓解热点;不回避矛盾,又不激化矛盾。报纸不接触热点问题,就没人爱看。但是,接触热点必须更讲究报道的内容,形式和语言。在价格改革的报道中,见过“改革就是涨价”、“按价值规律办事就是放开”一类文字,这就显得有点简  相似文献   

17.
要走出党报办报中的误区,增强党报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际宣传效果,根本途径在于要把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读者定位。在办报理念上,必须正确处理好政治要求、宣传纪律和新闻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党报回归新闻本位;在报道内容上,大力改革现行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模式,让人民群众永远成为新闻主角;在报道艺术上,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党报新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论强化主体参与意识及受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敏 《新闻传播》2010,(9):58-58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人民群众是广播电视的主人,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群众的意愿乃是广播电视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原动力。所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应该是广播电视宣传的主体,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是新闻的主体。因此,要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和受众效果,广播电视工作者必须强化主体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整个国民经济建筑在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央最近提出,在经济上要压缩空气,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同时要在人民群众中,普遍提倡勤俭建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9月26日,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希望新闻工作者,“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建设中的奋斗业绩,鼓舞人民群众为振兴中华而艰苦奋斗。同时对消极腐败现象也要进行批评和揭露,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可见,我们编辑、记者手中之笔,可谓一支有褒有贬的“春秋之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