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先是由董仲舒提出的。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阴阳五行家、法家以及西周的天命神权等各种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法律思想因素,将汉代封建法律提高到比秦代更为完善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儒学在汉代定于一尊,实现了学术与政治的结合,儒生不再像孔孟凄惶奔走.学术与政教合一,吕不韦尝试过,失败了,儒术遂不见用,而秦朝15年就灭亡了.独尊儒术,董仲舒建言三策适当其时.但汉初叔孙通的通权达变,与时变化,揭示了儒学的学术特点,并在实践中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使儒术的"守成优势"被最高统治阶层所接受、认同,为儒学最后成为官学、全面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汉初,儒术不仅在"学"的层面被尊为正统,而且,还更为深刻地影响到政治生活层面。作为一个庞大而活跃的官吏群体的文档官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学兴起的影响。1官吏危机——儒学兴起的导因官吏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不断循环更迭、更新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汉武帝时期实行任用酷吏,繁法严刑的做法受到很多经学之士的诟病。以桑弘羊为首的官吏仍想维持"刑主"的律法思想,不过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没有汉武帝这样拥有强硬政治主张的君王撑腰,这种想法是无法支持下去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大一统的政治背景和独尊儒术的文化背景,形成了西汉时代辉煌的绘画艺术成就。文章对于西汉时期的绘画艺术的历史与成就进行了研究与总结,对于西汉绘画艺术的局限性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与批判。  相似文献   

6.
夏云峰  张军 《兰台世界》2014,(12):70-71
基于大一统的政治背景和独尊儒术的文化背景,形成了西汉时代辉煌的绘画艺术成就。文章对于西汉时期的绘画艺术的历史与成就进行了研究与总结,对于西汉绘画艺术的局限性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与批判。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思想入手,对其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影响略作分析,将汉武帝刘彻文化专制下的治国之道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8.
西汉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在立法中实行先用"德礼教化"的形式,若教化无效,则辅以刑罚制裁。由此西汉刑法开始由"明法重刑"过渡为"德主刑辅"。  相似文献   

9.
本文辑考<汉书>疏议诏奏所引"<春秋>之义"48例,经统计排序,显示出<春秋>所代指各传在西汉朝政话语中的存在状况及其变化态势,表明<汉书>作者并未刻意窜乱所引疏议诏奏等史料而伪说"古学".同时,也反映出西汉不同时期内儒术语境的变化.<汉书>对"古学"的记述,正是作者在新的儒术语境中反观、解叙历史的结果,是时代学术风尚使然,亦不应认定为伪说"古学".  相似文献   

10.
前140年,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举贤良对策》,其中有关教育的核心主张有三条,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和"重选举,以选用贤才",这三条主张是汉王朝的文化教育政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时期实行任用酷吏,繁法严刑的做法受到很多经学之士的诟病。以桑弘羊为首的官吏仍想维持“刑主”的律法思想,不过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没有汉武帝这样拥有强硬政治主张的君王撑腰,这种想法是无法支持下去的。  相似文献   

12.
李金玉 《兰台世界》2012,(15):45-46
自东汉以来,董仲舒长期被认为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首倡者。真正大力倡导儒术独尊并影响着汉武帝实行的是当时身为丞相的另外一个儒家代表人物公孙弘。  相似文献   

13.
儒家哲学是积极用世的政治哲学,它同时提出了"为政以德"、"礼节民心"和"刑以防之"等一系列政治思想并将其具体运用到政治实践之中,进而形成了"德主刑辅"的系统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14.
档案学研究中政治话语的转变与社会政治话语体系从"革命"到"建设"的变化基本相符。由于缺乏关于政治对学术思维和语言已发生侵蚀的反思,使得在这一转变中出现了制约档案学发展的政治困境,即从以前对政治的过度依附,错误地转变为现在对政治的离弃。  相似文献   

15.
秦宗财 《出版科学》2007,15(5):80-82
"扬州二马"集收藏、校勘、刻印于一身,一生中收藏刻印了大量图书.其刻书特色主要体现在:追求功德美名的刻书目的观,服务学术的文化价值观,收藏、刊刻、鉴赏三位一体的刻书资源观,奉儒术为正统的刻书选题观,追求精品的刻书质量观.  相似文献   

16.
彭洁 《兰台世界》2012,(4):62-63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传教士担当着文化交流的媒介,其本意是为了宣传基督教,向中国传播"上帝"的福音。但是,其最初计划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当时中国各阶层在"独尊儒术"传统思想影响下,对于基督教表现出较大的反感和排斥。后来,传教士改变其最初的传教策略,重点是以西方的先进科技  相似文献   

17.
"传播工具不仅通过显示警察和政府的形象、宣读政治新闻条目来引导人们关心政治大事、增加政治知识,而且它还往往是政治暗示的传播者,能加强人民现有的政治倾向."本论断指出了大众传媒政治传播现象的存在.从大众传媒诞生的第一天起,实际就已介入到政治和政治活动中.在政治与传播的关系上,我国传播学者邵培仁给出了"政治即是传播"的论断,指明"传播是政治的控制器,政治是传播的主神经".  相似文献   

18.
荆学民 《今传媒》2015,(3):147-148
这套被命名为"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丛书,是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策略体系研究"(批准文号:11&ZD075)的研究成果。丛书的著作者,基本上是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成员。对我们政治传播研究团队来说,2011年是一个与我们很有"机缘"的年份。因为,自2008年我们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政治传播研究所并在硕士、博士层面设置政治传播招生方向而开始铺开的对政治传播的研究,到了2011  相似文献   

19.
由"谢朝平事件"到宜黄拆迁事件,再到"李刚门",网民围观的范围已然伸向了政治权力领域,出现了网络时代的"围观政治学"现象。本文从布迪厄的实践语言理论出发,分析语言在网络时代围观政治过程中从开始、冲突至事件消解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当事者、围观群众与事件处理者是如何达成"合谋",最终消解群体性事件的。认为网络时代的"围观政治学"现象,是一种政治的进步,同时也是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应给予积极肯定与引导。  相似文献   

20.
刘志  胡正文 《东南传播》2021,(11):29-32
社交媒体正在重塑社会政治形态,个体或群体通过社交媒体介入到社会和政治事务,对社会价值观念形成、政治形态重构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结合台湾"九合一"选举及"地区领导人选举"选情,发现台湾青年作为近年台湾社会运动和政治选举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其媒介接触行为与政治认知、资讯获取与行动决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并对台湾政局演变及两岸关系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