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分期问题是现当代图书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探讨一种“国史”与“图书馆史”融合的历史分期。图书馆史分期与“国史”分期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依据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将现当代图书馆史划分为“六阶段”:11949—1956年,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创建与初步发展时期;21957—1965年,新中国图书馆事业曲折发展时期;31966—1976年,图书馆事业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破坏的非常时期;41977—1989年,我国图书馆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51990—1999年,图书馆向现代化转型时期;62000—2009年,图书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这一分期的创新性在于吸纳了“国史”分期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同时又从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以每一阶段图书馆的历史性进步作为图书馆史分期的依据。参考文献16。  相似文献   

2.
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图书馆史,总结并揭示中国图书馆发展的规律,可推进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对今后的图书馆事业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历史学、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图书馆史研究的四个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应当适时编纂一部贯通古今的中国图书馆通史;古代藏书史是中国图书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其纳入中国图书馆史研究的范畴里来;根据中国历史的发展特点和图书馆史的内在演变规律,可将中国图书馆史划分为古代藏书(先秦至清中期)、近代图书馆(清末至民国)和现当代图书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个阶段;中国图书馆史的研究应该具有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同时也要着眼其与世界图书馆事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参考文献28。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梳理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史的认知是如何实现从"历史的报刊"到"报刊的历史"这一研究范式转变的,这种转变,给报刊史带来了哪些新的视野和价值,对于社会、国家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历史分期问题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分期是图书馆事业史研究的基础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图书馆事业史学科建设以来,在历史分期上出现过多种划分标准和更多的阶段划分模式。该文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借鉴近年来史学领域有关历史分期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总结出划分图书馆事业历史阶段应该注意的事项,提出了一套新的多级划分标准,并据此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0年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史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十三五”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政策环境、技术挑战、行业要求和时代机遇,其间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什么?李国新认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是指导“十三五”时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公共图书馆事业“十三五”发展的重点任务主要是: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均衡发展;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社会化发展;深化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加大公共图书馆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完善公共图书馆发展保障措施。刘炜指出“十三五”时期是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过渡、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下一代图书馆系统”必须能够全面应对从资源到空间、从业务到服务的各种挑战,支持阅读服务、空间服务、知识服务等特色化服务。关于“十三五”时期我国图书馆标准化工作的发展,王世伟从国内外发展环境、图书馆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我国图书馆标准化工作的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三个着力点,即“全面小康”目标、“顶天立地”和“面向国际”。针对我国图书馆界“十三五”时期的变革与转型,朱强基于数字时代的大环境,借鉴国外图书馆关于发展趋势和面临挑战的讨论,得出了八点启示:增强互联网思维,深化合作;强调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不断创新服务的形式,拓展服务的内容;支持开放获取、开放出版、开放教育、开放研究;发展特色资源、特色服务;在资源建设与服务上坚持数字优先;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开展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历史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中的组成部分。自1840年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图书馆则于1904年进入“近代”。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产生了二次高潮。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史的研究,则是产生在第二次中国近代史研究高潮中。图书馆界在对近代图书馆史的研究过程中,借鉴了许多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与成果。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是一种颠覆创新的范式,将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样也应以“互联网+”思维探索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变革.梳理“互联网+”与图书馆的研究现状,结合“互联网+”思维产生的背景、概念与特征,从用户思维和咨询馆员两个维度论述“互联网+”思维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促进,提出从服务理念、智慧服务、跨界服务三方面着手,实现“互联网+”思维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革新,也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一书,突破了单纯以图书馆为中心来介绍图书馆自身发展历史的做法,将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置于中国社会与民众生活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描述图书馆事业的发生、发展,突出了图书馆事业在整个社会活动中的不可或缺性。从一个图书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该书史学视野宏大、历史分期独特,叙述方法娴熟,继承并发展了已有图书馆史研究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是一种颠覆创新的范式,将为图书馆服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研究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图书馆 服务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文献调查法与实地调研, 在分析“互联网+”与图书馆研究现状基础上,对业务流 程重组、用户体验、跨界合作、智能互联等进行分析,以期为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图书馆服务创新具体实施提供参 考工具。  相似文献   

10.
口述历史-图书馆史研究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国外利用口述历史从事图书馆史研究的情况,以及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方法,意在为我国图书馆史的研究和史料的收集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南通大学档案馆注重档案资源建设,丰富馆藏,提高馆藏质量,从本应销毁的上世纪70年代财会档案中发现国内罕见的一批“文革”后期的票据实物,对研究票据史、物价史、地方交通史等地方经济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其中“文革”后期“二等车”票据具有填补南通交通史空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1972年美国图书馆史学家迈克尔·哈里斯发表《历史视角下的美国公共图书馆目标:一种修正式解读》,从社会阶层论视角爬梳美国公共图书馆的起源及其领袖人物的图书馆目标,认为公共图书馆是社会精英阶层用以管理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批评传统进步主义图书馆史学家对相关问题的理想化认识。以菲莉丝·戴恩为代表的进步主义图书馆史学家认为公共图书馆是民主和人道主义的产物。戴恩批评哈里斯的修正式观点因缺乏扎实论据而失于偏颇。双方展开了1970年代美国图书馆史研究中的“哈里斯-戴恩论战”,引发学界对公共图书馆的起源和目标的深刻反思,对图书馆史研究的方法论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刚 《新闻界》2023,(12):66-74
受文明等级思维和线性历史观主导的发展主义迷思影响,非洲国家在发展问题中的能动性被长期忽视,其作为发展传播理论范式更新的主体角色之一,也被主流学术话语霸权所遮蔽。对此,本文通过挖掘发展传播历史流变中的非洲思想与实践以作出回应。研究发现,基于西方现代化范式失败的实践效果,非洲学者从“传统”与“现代”的论争开始,发生强调以“媒介”为中心到以“关系”为中心的发展传播路径转换。随着“现代”在通信全球化语境下的归来,围绕技术乌托邦的探讨呈现出非洲发展传播研究否定之否定的态势。此外,本文将现有发展传播理论体系中缺位的发展新闻也纳入研究视野中,既是跨越新闻研究与传播研究二元对立分析思维的尝试,也能够在非洲发展新闻思想的衰落与复归中,更深刻地理解非洲行为体在面临发展问题时反“线性历史观”、克服媒介中心论和传播本质主义、创造“另类”模式的能动性。以非洲发展传播的历史流变来观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传播思想与实践,有助于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推进有中国视角、全球视野、发展中国家立场和南方主体性的新闻传播理论创新,这也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史料留存的独特性、研究层次的基础性以及对图书馆实践的启发性,在图书馆史的研究中,图书馆机构史应当得到特别的重视。图书馆机构史的书写,应当遵循“内外兼顾,由外到内,自内而外”的基本原则。图书馆机构史的书写工作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强调留史意识的史料汇编,强调叙事意识的史事编撰,强调问题意识的机构史研究。它们在基本特点、主要形式和书写要点上虽各有不同,但都应从“图书馆学立场”出发,致力于“致用为上”的书写目标。  相似文献   

15.
1956 年“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 方针是为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 口号而制定的,该方针的直接效果是加快当时图书馆旧藏整理速度,促进馆际合作发展,促进书目、索引、联合目录的编制;附带效果是促进20 世纪50 年代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事业人才的培养。然而,由于政策宣传过于强调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该方针在执行过程中忽略了普通群众的需求及服务,产生了一些意外效果。“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方针的制定及执行历史对当下的借鉴意义表现在:保障民众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权利是制定各项图书馆政策的永恒基石,图书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定要因时、因地、因馆制宜,要重视图书馆政策的事前、事中、事后评估。图1。参考文献47。  相似文献   

16.
谭志斌 《兰台世界》2012,(26):31-32
口述史学作为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经历了从“译介+述评”阶段向逐渐突出中国特色阶段的跨越,研究视野从关注领袖人物、社会精英向关注下层民众转变.由此,一批“口述史”著作相继问世.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从图书馆视角研究了日本对华的文化侵略,对满铁图书馆史研究的补白之作——冷绣锦著《“满铁”图书馆研究》一书的特色与不足进行了客观的评析,并就满铁图书馆的性质、作用和影响作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56年“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方针是为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口号而制定的,该方针的直接效果是加快当时图书馆旧藏整理速度,促进馆际合作发展,促进书目、索引、联合目录的编制;附带效果是促进20世纪50年代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事业人才的培养.然而,由于政策宣传过于强调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该方针在执行过程中忽略了普通群众的需求及服务,产生了一些意外效果.“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方针的制定及执行历史对当下的借鉴意义表现在:保障民众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权利是制定各项图书馆政策的永恒基石,图书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定要因时、因地、因馆制宜,要重视图书馆政策的事前、事中、事后评估.  相似文献   

19.
李全华 《出版广角》2017,(20):77-79
“一体式”图书馆创新了未来图书馆互动范式,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图书馆服务中,形成了一体化、可视化、互动化和智能化的优势.我国图书馆可以充分借鉴“一体式”图书馆的创新理念,重视图书馆的创新,重新审视“技术立馆”的科学性,不断加大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力度,全面开发文献载体和建筑空间智能化.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时期的图书馆事业是我国当代学术研究中一段很薄弱的部分。笔者查阅许多回顾50多年我国图书馆当代历程的文章,发现回顾文章对1949-1966年“文革”前17年和1976年(尤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近30年的我国图书馆事业研究都有全面、详细的论述。而对“文革”十年,则大多是几笔带过,仅概括为“十年动乱,图书馆被迫停止了正常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