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前些日子读到了一本关于美国编辑写给中国编辑的书,觉得启发很大.编辑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可是为什么编辑总是得当无名英雄呢?每一本书的封皮照例都会提到封面设计者、绘图者或是摄影者的名字,为什么独独编辑却要隐姓埋名呢?为什么不把每一本书的编辑名字列在封皮上或版权页上呢?为什么好编辑不能树立自己的职业品牌呢?  相似文献   

2.
首先祝贺河北经济广播编辑的《便民指南》这么一本好书问市了,为什么说是好书?首先在内容上是关注民生,体现了广播人非常好的服务民生的意识,在便民服务上是省会石家庄非常好的形式。另外对树立经济频道形象,也是创新的形式,在此祝贺这本书出版。  相似文献   

3.
一次,我在版面值班时看中一篇自发来稿,欲发头条,但有些情况需要核实,便交待编辑给作者打电话。大样出来后,发现原稿中的一位作者变成了两位作者,一名特约记者的名字被编辑加了上去。问及原因.编辑答日。原作者所在部队的本报特约记者听说了此事.觉得上个头条不容易,强烈要求署上自己的名字。他既没参与采访。更没参与写作,凭啥要署上自己的名字呢?  相似文献   

4.
约稿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稿的艺术《山东教育》牟文正约稿,是报刊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约稿是大有学问的。尤其想约来优质稿件,是极不容易的。怎样才能做好约稿工作呢?一约稿目的要明为什么约稿?约什么样的稿?编辑心中必须有一本帐。以下几种情况一般需要约稿。①为了组织重点稿件...  相似文献   

5.
刘希 《新闻爱好者》2006,(12S):67-67
“我的稿件写得不错啊,为什么上不了呢?”当了几年企业报编辑,常常有通讯员问我这样的问题,而作为编辑,我们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手拿自然来稿,开始觉得不错,但准备编的时候,却又因种种原因而舍弃。原因究竟在哪儿?在此,笔结合几年的工作实际,将通讯员来稿中较易出现的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网络传播》:你为什么选择“土豆”作为公司名称呢? 王微:只是因为好玩,当初几个人坐着选名字,突然有人说土豆怎么样,大伙觉得好玩就叫土豆了。  相似文献   

7.
论百读不厌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个讨论会.讨论赵树理先生的《李有才板话》。座中一位青年提出了一件事实:他读了这本书觉得好.可是不想重读一遍。大家费了一些时候讨论这件事实。有人表示意见.说不想重读一遍.未必减少这本书的好,未必减少它的价值。但是时间匆促.大家没有达到明确的结论。一方面似乎大家也都没有重读过这本书.并且似乎从没有想到重读它。然而问题不但关于这一本书.而是关于一切文艺作品.为什么一些作品有人“百读不厌”.另一些却有人不想读第二遍呢?是作品的不同吗?是读的人不同吗?如果是作品不同.“百读不厌”是不是作品评价的一个标准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思索一番.  相似文献   

8.
不当嘴把式     
编辑自然是以编稿为主的.不像记者以写稿为主。那么,是否编辑只会改别人的稿子,或指导别人改稿子,就算合格了呢?不然。先听听一位作者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吧:“我尊敬每一位编辑,但不佩服每一位编辑。有的编辑不过是嘴把式,谈起别人的稿子头头是道,鸡蛋里也能找出骨头。可自己呢,却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你既然不会写,又有什么资格修改或指导我修改我的文章呢?”话虽尖刻了一些,然而对我们编辑来说,实属苦口良药。其实,从来都不会写文章的编辑是没有的,绝大多数编辑都有从写到编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自当了编辑之后,手变做…  相似文献   

9.
一、出版业务是编辑基本功的组成部分为什么编辑要熟悉一些出版业务?这是因为,一本书从编写到出版,要经过许多道紧密衔接的工序,在书稿的整个过程中,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编辑人员起着重要的作用。书籍本身,从内容到形式,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编辑应该对他负责的每一本书有一个整体设计。而编辑是否熟悉一些出版业务,就关系到书刊质最的好坏,出版周期的长短,印刷成本的高低。我举几个例子: 在五十年代,我们曾经设计了一本12开的画册,当时要带到世界青  相似文献   

10.
我在辞书出版社工作了四十多年,从助理编辑至编审,经手的书不算少。现在回想起来,每本书有每本书的特点,每本书有每本书的故事。到底哪一本最与众不同,哪一本工作难度最大,思考再三,最难处理的是一部在中国内地并未上书架的辞书一《辞海》台湾版(据1989年版)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相似文献   

11.
开栏以来,已经吸引作者三三两两的投稿,算是对这个栏目的编辑者有了一点儿鼓励。但是,和诸多同仁聊到栏目文章,却发现并不好约稿:一方面,吃惊地发现很多人已经不怎么读书了;另一方面,也不免会困惑地意识到,越是轻松的书评,越是难写。为什么大家把阅读这种活动搞得这样正襟危坐呢?为什么不能平心论道、提笔成文呢?其实,书评就是和一本书进行一场不大不小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龙应台 《出版参考》2005,(12):21-22
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全球化”第一次发生“戒心”是在一九七五年刚到美国时。在台湾读大学时,教英语的美国教师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选一个英文名字,因为她可记不得几十个中文名字。于是一整班的学生都变成了Dick,Tom,Harry;我的名字叫“Shirley”。到了美国,我开始教美国学生英文写作。面对二三十个美国学生,很难记得谁是谁,我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把人名和脸相配起来,认得了。于是我回想,为什么教我的老师没坐下来花时间,把我们的中文名字记住,反而让五十个人都为她的方便而改名呢?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体制下责任编辑的责任山西教育出版社李少霖,仇小燕如今,每本出版的图书上几乎都能看到责任编辑的名字。那么责任编辑应该对自己责编的图书负什么样的责任呢?笔者认为具体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选题责任编辑要在了解读者群的动态、图书市场的动态、著作界的...  相似文献   

14.
《北京晚报》举办“影响人生一本书”征文,受到读者的欢迎。由此联想到:可不可以搞一次“影响写作一本书”的征文呢?有此联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有意地凑热闹,而是因为读书与写作确实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有不少作家在其写作道路上都曾受过一本书的深创影响。下面,略举几例。之一:《洋铁桶的故事》引导玛德英走进热爱文学、从事写作的大门。在谈起怎样写出《苦菜花》这位名著的经验体会时,玛德英说:“记得那是我参军的第二年──1950年夏天,我偶然看到一本封皮已被搓烂了的书──《洋铁桶的故事》,读着读着,我被里面打…  相似文献   

15.
开场白编辑同志每天都要接到这样的询问电话:“稿子收到没有?”“能不能给编用一下?”“为什么不能用?”等等。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就会认为编辑端架子,态度不友好。说句实话,编辑每天忙于看稿、编稿,不可能对电话中的询问一一给予解答。其实,编辑看稿编稿都很认真,凡是有点意思的稿件都舍不得丢弃。为什么有些稿件想编而没有编?为什么有些稿件要如此删改?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能直言相告,将会给作者带来很大帮助。新年伊始,本刊特辟《编辑看稿和记》专栏,发表编辑在看稿、编稿中的一些想法,以及对一些稿件的点评。希望读…  相似文献   

16.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一起座谈,刘邦问,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得到天下的人是我?项羽为什么丢了天下呢?你们大家都要说真话说实话,不要隐瞒朕。这时候就有两位大臣。高起和王陵,出列说实话了:我们认为陛下为人很傲慢。不会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很仁厚也很体贴人。但是。为什么像陛下这样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个仁而爱人的项羽却丢了天下?我们认为原因是陛下您每打下一个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分给那些功臣,得到了什么好处呢也分给我们大家,所以我们都乐意拥护您,您就得了天下。  相似文献   

17.
发表在1994年4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新闻特写妮克松告别人生》,是一篇颇引人入胜的好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充分报道富有特征的新闻事实,从内容上吸引读者。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个角色在与它告别时情况各不相同。风云人物尼克松的逝世,自然引人关注。《尼克松告别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用高新技术打造出版信息资源智能系统是出版业走出困境的出路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问题的关键是该如何打造出版信息资源智能系统?一个编辑坐在计算机旁,不停地点着鼠标,就可以进行精确的市场调研,就可策划出优质的选题、找到最优秀的作者、拿到高质量的书稿,就可以通过网上编辑、按需印刷、整合营销将图书送到需要它的读者的书桌上。有这样的美景,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去实现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余航 《出版视野》2005,(2):48-48
人到晚年.就如一天进入到黄昏,谁是我黄昏的伴侣呢?闲暇时我爱躺在阳台一侧的竹椅上,一杯清茶一本书,就可以陪我度过一段悠间的时光。  相似文献   

20.
文学在思考什么?作为巴黎大学哲学系教授,阿尔都塞的学生以及阿尔都塞学派的批评家皮埃尔·马舍雷在他1990年出版的这本书的标题中,向每一个读到它名字的人发问。每个人对于文学所思考的对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或多或少地总会归于高尔基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文学就是人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