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煜  张立杰 《出版广角》2015,(17):216-217
儒家经典《论语》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看作是中国传统伦理教化理论的起源。儒家依托“仁”建构“个体—家族—社会”的道德涵养路径,力图使儒学的“为己”与“利他”效用相统一。当代德育作为承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生产活动,必须从《论语》中汲取品德修养智慧,关注个体精神家园建构,优化德育路径设计,化解道德教育泛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作为赛博、废土等朋克风格的衍生,“东方”朋克强调中国传统要素与视觉符码紧密结合。从追光工作室的《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哪吒》《新神榜·杨戬》,到刘宇昆的丝绸朋克,“东方”朋克以景观要素的现代性垒叠为编码,以产生的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意义为解码,筑就现代性基石;以现代性反抗内核的延展和二元三界的创新建构进行神话传说的现代性重构;在流动、融合的时空特色和现代性反思中与元宇宙互动生成,体现了中国话语在朋克文化这一亚文化现象中的发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王一川教授所著《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以下简称《发生》)一书是“现代性”研究的一个收获。这部专著从文化现代性视角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状况,同时又通过对中国文学的考察透视中国的文化现代性状况。  相似文献   

4.
生命个体的被动游移和内心对稳定的渴求呈现为现代性内部嵌藏的固有悖论。而怀旧行为的本质是调取过去的生命片段来纾解此刻生命遭逢的情感困顿,以此缝合情感裂隙,获得情感的救赎。作为当下国产电影的重要类型,青春电影呈现出明显的怀旧趋向,青春生命"未成熟"和"成长"的本质决定了其遭受现代性悖论时必然走向深切的社会剖析和文化反思。但是,当我们以现代性本质问诊当下国产青春电影之时,却发现国产青春电影以"怀旧"为策略篡改了青春生命和青春故事的本质,呈现为一种断裂式的沉溺"怀旧"的话语悖反。  相似文献   

5.
张琳 《中国图书评论》2023,(10):102-112
《蛙》是莫言面向中国当代社会现实勾勒的一部乡村计划生育发展史图谱,折射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所历经的困难与挑战。在新世纪之初,回顾共和国建设历程中的人口发展决策,不仅是对那段特定历史情境的反思,也是莫言在现代性语境下,观察时代症候,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关切社会现实的自觉。生育问题关乎人类繁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和时代性的生命主题,重新阅读《蛙》,抓住小说人物的命名方式和性格特征,从德勒兹的哲学概念“无器官的身体”切入,来理解莫言所要表达的身体自由、释放欲望、关怀生命的美好愿景,以打开新的研究视域,为捕捉生命强力提供一种新的文学思考。  相似文献   

6.
“载道”、“劝善”、“教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评判标准。电视剧作为最具影响力和最典型的大众文化艺术形态,道德承诺理应是其基本的价值判断尺度之一,影象话语与现实世界的异质同构特点决定了它不应以疏离的姿态逃避话语现实。国产电视剧从肇始期就继承了这一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最初的《一口菜饼子》开始,到后来的  相似文献   

7.
农民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价值变迁与命运起伏,近年来得到学术各界的持续关注。农民的价值世界可分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前者关涉农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安身立命的人生根本意义,后者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以及入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由于现代性因素的持续冲击,既有的在“土地里长出来”的伦理、价值体系在缺乏保障、流动性大、风险性高的社会现实面前失去效用,农村社会的快速理性化在个体、家庭关系和村庄三个层面全面呈现,农民传统的以“传宗接代”作为基本追求的本体性价值体系日益松动,个体享乐、消费主义盛行,村庄的社会性价值体系随之异化。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国社会的治理,是通过教化权力进行的,掌握这一权力的人是士绅或地方精英,普通民众则在儒家意识形态的作用下,通过“濡化”来实现对社会秩序的认同,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礼仪规则下生活,是为礼治社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费孝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8—53页)不过,教化的对象往往并不是那些循规蹈矩的普通民众,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现代性”和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这充分凸显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中国是在不断诉求自身的发展和转变中接受到现代性问题的。汪晖在他的著述中,将中国的历史叙事和现代性反思熔铸到一起,这种视野一方面显示出中国学者努力寻求自身现代性历史进程的渴望和焦虑,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式的现实批判与关注的精神。我们无意于围绕汪晖等人引发的论战,而是试图把汪晖式的思考置放到20世纪这个宏大主题中,试图引发人们回到历史的基本层面回看百年以来中国的现代性进程问题。周志强  相似文献   

10.
黄嘉英 《大观周刊》2012,(19):23-23
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被公认为世界古代史上十大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产生着巨大影响。1988年初,75位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他们发出如此呼吁是因为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共同关注的危机,如: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论丧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倡导“仁爱”思想,“为政以德”之道,重德教化等对解决当今世界的现实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从这方面而言,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陈雪虎所著《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一书提出了一个长期以来我们都知道却实际上忽视了的重大问题:中国的"文学"并非古已有之。与此书呼应,在这篇《"文"到"文学"的迁变》中,陈雪虎条分缕析地分析了"文"的各种内涵,并反思现代中国之“文学”的特殊内涵。这也就把一个崭新的课题置放到我们眼前:中国的“文学”,究其现代性的意义来说,就存在一个“发生”的问题——至少是一种革命性的转义与创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周岚琼 《大观周刊》2011,(21):45-46
在中国社会激进的现代性浪潮的格局下,鲁迅和沈从文以不同方式参与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的完善中去。鲁迅站在现代文明知识体系的立场上来批判传统,要求该“改造国民性”和精神解放;沈从文则一种“反现代文明的现代性”的姿态,希望以自然人性来实现民族精神重造。尽管关注视角不同,但殊途同归地为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做出了巨天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在中国,建立批判和怀疑为旨归的美学,是格外艰难并需要理论勇气的。这不仅因为当代中国人对“文革”中那种“打倒式”的批判记忆犹新,也不仅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界对“反传统”的“反”有一种理性反思和清理的需求,更在于批判性和怀疑性的东西,在中国很容易与王朔式的虚无与调侃性文化相混淆,也容易与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真理在握”的“道德理想主  相似文献   

14.
刘俊玲  乔洋  陈星 《大观周刊》2012,(22):129-130
20世纪70年代末,一种后现代主义思潮正在悄然兴起并迅速蔓延开来。它“试图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无批判地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价值从而达到束缚学生道德思想的目的之教育观念和教育活动的一种相对封闭、强制的教育传统。”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病就是压制了个体自我的发展。于是,人们开始了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以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处于20世纪中国“学理上的现代性”与“社会进程中的现代性”之间矛盾纠葛的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为切人点,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从文学生产的角度来探讨《小说月报》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小说史论》阎浩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目前文化与思想史的研究角度与方法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文学直接经验的“流失”,也在文学史的书写中体现了出来。阎浩岗的新著《中国现代小说史论》(以下简称《史论》)则力图把文学当做作家个体生命体验的审美  相似文献   

17.
张宏燕 《大观周刊》2011,(39):265-265
作为儒、道两家的创始人,孔子、老子之间两种互见异同且大异小同的思想——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老子思想以“道”为核心,对中国文化特别是道德伦理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深远影响。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将“人格”理解为“道德品质”,以此作为逻辑前提来探究和把握孔、老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并把这方面的思想理解为其教化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图书成为商品、出版社成为企业之后,如何提高图书质量,缩短出书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就成了编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室的部分编辑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技术、新设备,改革和优化出版流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著排编校一体化”的做法。本文把这方面的尝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抛砖引玉。一、“一体化”的界定所谓“著排编校一体化”,是指在出版流程中,以责任编辑为中心,以著、排、编、校为质量控制点,著、排、编、校互相融合、紧密衔接的经过优化的图书编辑流程。二、“一体化”与传统流程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一、“文化”与古代档案文献编纂 (一)古代“文化”的理解 中国古籍中(主要指儒家经典)的“文化”,是指诗书礼乐、政治制度、道德伦序,以及成为礼俗的一整套观念和习俗。古人还往往把“文化”指作封建王朝所施行的文治教化的总和。  相似文献   

20.
赵建华 《现代传播》2005,(6):123-124
1997年,从央视播出《爱情为什么》始,韩剧开始蜂拥而至,在中国刮起一股“韩流”。不仅如此,韩剧在整个汉文化圈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韩剧几乎每部戏都涉及尊老爱幼、谦恭礼让、诚信交友、朴实节俭、含蓄隐忍、积极进取等传统伦理美德。而在我国日渐商业化的社会中,人们所熟悉的传统道德力量已被忽视,生活变得越来越务实,这时候,韩剧所追求的真善美,所表达的人类伦理道德,就具有填补心理真空的作用,在我国的转型期起到了特殊的道德教化作用。一、韩剧作为教化角色成功的中国受众心理基础古往今来,每个朝代的执政阶级都有意识的对国民进行系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