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杨晓萌 《今传媒》2012,(2):62-63
民国元年《暂行报律》只存在了短短数天即被废除,究其原因值得深思。通过研究"暂行报律"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结合清末报律禁锢言论自由以及报界对报律的软抵制,新闻自由的呼声更加高涨,进而引出"暂行报律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时报界"绝对新闻自由"思想的影响。《民国暂行报律》的废除,标志着报界争取"绝对新闻自由"的胜利,也在短时间内促进了民初报业的大繁荣。但这种繁荣是一种不持续的、虚假的繁荣,离开了法律的合理约束,报界的自由言论也不会长久,甚至会为以后的厄运埋下祸根。"咸与共和"最终在"癸丑报灾"的残酷现实下幻灭。  相似文献   

2.
《暂行报律》事件是民初报界抵制报律的代表性事件,它集中体现了报界反对报律的普遍要求。在表面上来看,此次事件似乎是《暂行报律》立法程序上存在的漏洞所导致的。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政局变化和报界精英新闻法制、自由观念的发展,就会发现还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深层原因:绝对的新闻自由观和政党斗争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13):23-29
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重要议事机构,也是立宪国会的雏形。清末新闻立法经历了从专制立法向议院立法的过程,资政院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资政院民选议员,逐条详细审议了报律内容,与顽固专制力量唇枪舌剑,最终使得具有改良色彩的新报律得以通过。但是,和清末新政的其他改革相同,报律修订并未遏制清廷的覆灭步伐。新报律未有效实施,最终成为一纸具文。  相似文献   

4.
吴翔 《传媒观察》2012,(3):36-37
正一、戈公振——开启中国新闻法制研究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不惟是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始,同时也是系统研究新闻法制的开山之作。书中开宗明义指出:"报律一名词,见于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之上谕,至三十三年十二月始行颁布的《大清报律》"①;尤其是第六章《报界之现状》中第十七节《关于报纸之法律》,对于中国新闻法制进程,进行专门的总体记述和讨论。戈  相似文献   

5.
毛贺祺  张坤 《今传媒》2013,(1):139-140
《暂行报律》的废止使得民国初期的中国实行了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为宽容的新闻体制,报人绝对新闻自由思潮的泛滥使得民国初期报业无序发展,新闻界宣扬口号"无日不与政府宣战",煽动暴力,最终引发报灾。"癸丑报灾"是民国时期袁世凯对新闻界的一次扫荡,也是军阀专制统治在舆论界的一种反映,是报界缺乏自律和法律保护的不良后果,致使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草草收场。可见新闻自由需要制度来制约,违背与否要依照法律来裁定,新闻界的无序和膨胀最终会给本行业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4,(20):54-58
民国初年国人对源自西方的新闻自由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暂行报律》遭到包括各派报刊在内的新闻界一致反对,其中蕴含的信息耐人寻味。本文选取《大共和日报》、《申报》、《时报》、《民立报》作为各派报刊的代表,深入考察分析它们与南京临时政府的关系,认为报界抵制《暂行报律》不仅仅是为了向临时政府争取新闻自由,而是当时主张妥协的南北各派联合起来以新闻自由之名对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发动的一场舆论攻势。  相似文献   

7.
清廷预备立宪对清末报业发展意义极其重要。在此期间报界的言论环境有所改善;体现宪政以法治国的报律出台,报律规定了报界应履行义务的同时也赋予报界发展必要的基本权利;报律作为社会规范,它不仅约束报界本身,也对行政权力干涉报界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谘议局的设立,亦成为限制行政力量对报馆干涉的重要政治因素;清政府将官报作为推行宪政的载体,鼓励创办官报,这无异是推动报业发展的官方动员。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外新闻立法史,新闻立法的目的不外两种:或限制和压制新闻自由,或确立和保障新闻自由。试以旧中国的一些新闻立法为例。从1906年的大清印刷物专律、1908年的大清报律到北洋军阀政府的报纸条例和出版法,不是强调注册登记、保证金制、事前检查制、批准制,就是规定严厉的惩治“讪谤”、违禁措施。著名记者邵飘萍抨击这些新闻立法使报界“动辄得咎”,实为“钳制言论之利器”。国民党掌握全国政权以后,先后拟定《宣传品审查标准》《出版法》《新闻检查标准》等法规,无一不是变本加厉地钳制新闻自由,它们以登记制、批准制和所谓“禁载条例”剥夺人民的新闻自由。从清末到国民党政府  相似文献   

9.
胡凤 《今传媒》2012,(12):21-24
本文以《暂行报律》风波为中国新闻法制建设中的一个独特案例单独给予分析研究。拟在民国初立的历史背景下考察新闻法规与国家政权建设的关系、报界俱进会和新闻法规的博弈影响等问题。并以历史发展的动态视角,考察民国初年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发展脉络,把新闻法与媒体、媒体组织博弈效应置于民国政权初立的大环境下,不仅有助于我们探析中国新闻法制建设进程本身,也更有助于我们深入的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10.
胡凤 《报刊之友》2012,(12):21-24
本文以《暂行报律》风波为中国新闻法制建设中的一个独特案例单独给予分析研究。拟在民国初立的历史背景下考察新闻法规与国家政权建设的关系、报界俱进会和新闻法规的博弈影响等问题。并以历史发展的动态视角,考察民国初年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发展脉络,把新闻法与媒体、媒体雏织博弈效应置于民国政权初立的大环境下,不仅有助于我们探析中国新闻法制建设进程本身,也更有助于我们深入的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11.
郑观应: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定新闻法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光仁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 九)》认为,“在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起‘报 律’的是康有为”;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 史》、黄瑚著《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也说, 1898年8月9日康有为上书《恭谢天恩条陈办报 事宜折》时附带了一个请定中国报律片,这“在 中国首次提出了报律的制定问题。”如果仅仅从 字面来看,上述观点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康有为 的确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出“报律”二字的 人。但如果我们把“报律”与“新闻法”等同视 之,会发现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订新闻法的 人不是康有为,而是郑观应。本文通过考察三个 版本的《盛世危言》:1894年的五卷本、1895年 的十四卷本和1900年的八卷本,认为郑观应在 五卷本《盛世危言》中便提出了新闻立法问题, 增修八卷本时又明确提出制订报律。因此,郑观 应提倡制订新闻法的时间至少比康有为早4年。  相似文献   

12.
清末报律再探──兼评几种观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律是统治阶级如何规范新闻业活动的集中体现,与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关系。以往研究者多认为,清末报律是压制新闻自由、阻碍报业发展的封建性法规。本文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清末报律在创办权、采访权、传递权和报道评论权等方面给予报界较大自由,并提供种种优惠刺激报业,使得报纸数量激增,促进了清末报业高潮的发展。作者认为,清末报律作为近代修律活动的产物之一,内容和框架已脱离我国古代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封建法律体系,民事化色彩较为浓厚。它没有采用西方国家在封建制末期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初期,为维护官报垄断地位,限制民间报刊发展而通常使用的特许制、事前检查制、时政要闻垄断以及知识税等手段,立法特点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法律同步,是我国新闻法近代化的开端。在实践中,报律得到广泛运用,为新闻界保护自身利益提供了依据。此外,作者还对一些几成定论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权且看作一家之言吧。  相似文献   

13.
《大清报律》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报纸专律,也是一部封建性的报纸专制法规,于光绪三十四年颁布实施。宣统二年,由于反清革命和民主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清廷迫于形势,对该律几经核议和修改。直至民国初年,仍有沿用此律者。现将馆藏军机处及民政部档案中有关修订报律的史料公布,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假如没有《大清报律》,大清王朝照样要结束,但中国那时必将大乱,决不会南北妥协,平稳过渡。中国之所以在辛亥年避免了一场法国大革命式的灾难,主要得益于《大清报律》带来的言论自由和公开按照规划,1908年清政府必须公布《饮定宪法大纲》。在公布宪法大纲前,清政府于3月公布与宪法大纲相配套的《大清报律》。这是清末政治改革至关重要的一步。比较激进的看法,《大清报律》是一个非常反动的法律,因为这个法律规定了非常严格的新闻管理和审查制度,没有让人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然而到了后来,当人们总结清亡教训时,  相似文献   

15.
赵建国 《新闻大学》2006,14(1):34-42
清末民初,北京报界同人在致力于报业发展的同时,多次尝试以同业组织的形式,联络同仁,沟通域外,以共同抵制报律、争取言论自由、维护报界公益,表明报人职业意识与职业认同感的日益强化。借此可深入把握近代中国新闻职业意识的流变趋向,从团体的角度观测中国新闻职业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付琳茜 《新闻世界》2012,(4):150-151
制定报律是清末变法修律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1898年"报律"一词首次由康有为提出。为叙述方便,本文将清末五部新闻出版法规统称为报律。《申报》作为一份影响力颇大的中文商业性报刊在清末报律颁布前后(1898-1911)有何反应呢?本文对此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是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的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时期,各界人士传统的天下观逐渐转向现代民族国家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指出了印刷媒体对民族主义具有建构作用,本文以《申报》《大公报》等慈禧葬礼相关报纸文本为分析对象,以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的理论为框架,通过慈禧葬礼报道来探讨读者与朝廷、国家之间的想象性联系。研究发现:国丧面前,报界同时建构了帝国家天下和民族主义的双重认同,报界借此为读者集体参与"想象中国"与"想象王朝"提供了一个媒介化的空间。呈现出此一历史过渡时期的人们身份认同的混杂和多元,也呈现出中国从天下观到民族观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于《民国暂行报律》的最早颁布时间,目前有1912年3月2日与3月4日两种看法,我们何去何从?记载《民国暂行报律》内容的重要史料(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具体有哪些?学界对《民国暂行报律》风波已有的解读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和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本文拟对这三个问题发表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9.
<正>大河网《焦点民声》栏目是《河南日报》和大河网互动栏目《焦点网谈》的子栏目,打通八大投诉平台,严格执行"留言、审核、记者调查、发调查函、接收政府部门回复、向网友反馈"的处理流程,秉承着"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宗旨,通过网友和政府之间的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焦点民声》栏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逐渐放大,取得了良好的政治和社会效益。打通八大平台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平台,因此为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投诉渠道是开展《焦点民声》工作的关键。通过探索,  相似文献   

20.
杨秀 《新闻传播》2012,(4):23-24,26
从2007年《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修改正式提上日程至2011年国务院公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这期间媒体踊跃参与,推动了立法过程与民意的互动。《新京报》对拆迁条例"修法"的评论涉及到了诸如征收的主体、征收范围、补偿方式等重要问题,体现了媒体在此事件上"公众表达"的取向以及媒体对这一立场的坚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