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情报检索语言与自然语言的结合,是文献标引-检索用语言发展的大趋势。自然语言词表是两者结合的必要条件,在文献标引-检索用语言的进一步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主要阐述当前需要的自然语言词表的类型和自然语言词表编制中的方法和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一个基于微机Windows 环境的微机辅助文献标引系统, 用以解决文献前处理速度慢与文献数据库时间要求强之间的时差矛盾。介绍了系统的界面设计与设计思想, 辅助标引的机读叙词表和词典, 以及相关的文件组织和数据结构等。研究了系统界面与标引员之间的关系, 以求设计出最佳的人机界面促进文献标引的速度和质量。讨论了辅助标引用机读叙词表的各个学科词库合并与词表参照系统的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政府信息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建设全面、合理、完善的受控词表.目前,存在受控词表更新速度慢、应用在政府信息组织中的受控词表与其他行业成熟的受控词表差异较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信息用户对政府信息的深度挖掘,进而影响到其对政府信息的有效利用.受控词表互操作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政府信息的有效组织,进而有助于构建以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为核心、兼容其他各类受控词表的集成体系.  相似文献   

4.
叙词表互操作技术研究——教育集成词库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国内外信息领域都在致力于情报检索语言的互操作研究.介绍了基于词表结构的自动匹配和基于同义词表的语词匹配两种互操作技术.以教育类数据为例,选取了<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教育主题词表>、<社会科学检索词表>等叙词表,采用构建集成词库的方法实现不同叙词表间的兼容.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情报机构中文献检索经常使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分类法,一种是主题法.这两种捡索方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可相互取代。因此,充分发挥分类法和主题法各自的优点,使两者结合起来,实现分类主题一体化,是广大图书情报人员的迫切要求。《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以下简称《词表》)的编制,为广大图书情报人员提供了一个分类检索语言和主题检索语言兼容互换的检索工具,为方便检索、提高检索效率创造了条件.笔者结合文献标引工作实践,在此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粗谈《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及其使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平 《图书馆论坛》1996,(5):47-48,17
粗谈《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及其使用问题黄建平(上海申联文献信息公司)《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以下简称《词表》)是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含《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和《汉语主题词表》的基础上编制的成为两者兼容的一体化词表。这种词表是两种检索语言(先组式...  相似文献   

7.
陈喆 《图书馆论丛》1999,(3):48-48,21
1994年版的《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是一部分类法与主题法语言兼容的信息文献标引大型工具书,对我国图书馆和情报机构文献管理与情报服务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笔者使用该词表的哲学、社会科学部分进行文献加工已近5年,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编者、校者和排印者的疏忽造成的。现按其卷数、页数顺序订正17则,供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标引是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论述了文献标引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在说明最优化标引衡量标准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标引人员的素质、标引规则的制定、叙词表的适用性、主题分析、主题词的选用等是实现最优化标引的重要因素;最后,介绍了几种标引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汉语主题词表》的使用现状及其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对《汉语主题词表》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必要性、目标、原则及内容。提出在将《汉语主题词表》改造成标准词表的同时,编制汉语叙词兼容词表使《汉语主题词表》起到国家叙词库及兼容中心的作用,将各种专业叙词表纳入统一的轨道,以实现汉语叙词语言的统一化、兼容化。  相似文献   

10.
陈树年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共8章:1分类主题一体化检索语言及《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原理;2《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编制及使用,包括《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分类号—主题词对应表》、《主题词—分类号对应表》的体系结构和使用方法;3文献标引总论,概括了文献标引的步骤、方式、规则和质量控制;4各种主题形式与主题因素文献的标引,如单主题、多主题、单元主题、复合主题等;5各类型文献的标引,如普通书、丛书、多卷书、工具书、特种载体文献等;6各学科文献的标引,介绍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