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胡正强 《新闻知识》2006,(11):23-26
新闻史研究作为一种学术实践,必须在一定的新闻史观指导下才能有效而现实地展开。遗憾的是,大部分新闻史著作要么体例雷同,分期雷同,史料雷同,褒贬雷同,甚至连叙述语言也大同小异。细究其故,新闻史研究者缺乏独特个性的新闻史观,则是不可小视的原因之一。新闻史观相同或相近,导致新闻史叙述实践中有关新闻史的分期、体例、褒贬本本沿袭,部部套用,生动、丰富、复杂的新闻现象就被简单化地定型于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之中。传统的新闻史观在建构了我们关于中国新闻事业史学科知识的同时,又制约了我们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整体认识或者是另一种…  相似文献   

2.
陈力丹 《青年记者》2012,(36):90-91
辜晓进是以《走进美国大报》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界闻名的,那时他是新闻传播业界的一员,后来他还有不少著作出版,但这本书是奠基之作。现在他转到新闻传播学界,再出新著《当代中外新闻传媒》,值得祝贺。这部书稿与传统的外国新闻史、中国新闻史的  相似文献   

3.
夏涛 《新闻记者》2003,(3):48-49
2003年1月12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举行了建系十周年庆祝会暨“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本系师生向大会提交学术论文近70篇,内容涉及新闻史、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业务、新闻教育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方汉奇教授、何梓华教授、丁淦林教授、赵玉明教授、黄芝晓教授等十多位应邀出席的专家、学者,也与师生们一道,共同围绕“新闻传播理论创新”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在寻找新课题、新方法中创新在新闻史研究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多年来,新闻史研究中对“中间势力”报刊的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看来,许多时候,“史论”比“经书”更有营养,更易于消化,味道也更醇香宜人。作为新闻工作者,学习一点新闻史知识,特别是经过选择、提炼的新闻史人物评传,与学习新闻理论有异曲同功之效,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素养,认清使命,培养纯正的职业道德。本刊将陆续刊登一些有关中国新闻史人物评传。本期发表徐新平教授撰写的《论严复的新闻思想》,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下文简称“学会”)于2008年10月25日成立。著名新闻史学家吴廷俊教授当选为首任会长。吴廷俊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新闻史和新闻传播教育的研究,他还长期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系主任、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等职务。  相似文献   

6.
谭春霞 《出版广角》2016,(17):55-57
从2007年起,我国不少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民国新闻史”。新闻史研究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需要大量史料的支撑,而档案史料就是研究的一手资料。然而,由于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原因,民国新闻史料分布区域较为分散,集中整理难度较大;新闻史料基本融合在其他史料文献资料中,难以翻阅查找;近些年,档案修复技术的突破,档案数字化的出版趋势,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出版社与档案馆的业务合作,为“民国时期新闻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提供了可能性。民国时期新闻史料的整理出版是研究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事实依据,是“隔代修史”的现实需求,对于研究民国新闻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空气中充满了新闻”.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戈公振先生说的。戈公振先生是新闻学先驱,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关于新闻,他有许多精辟见解,其中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家家屋里藏着新闻,处处交易的地方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吴静 《新闻世界》2012,(5):223-224
当代中国新闻史应以“本体意识”为学科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要求以新闻业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来考察新闻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规律。本文以刘家林新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为例,剖析“本体意识”在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史中应体现在研究立场、思路框架、个案分析和历史评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新闻史课程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中外新闻事业和新闻活动发展状况进行梳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新闻史观,充分理解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新闻理论课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物,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为实际新闻操作提供方法论指导。因此,做好新闻史论的教学工作,对于进一步完善已有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于新闻事业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新闻史论和新闻业务教学之间的关系,探索当今新闻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为更好的推进新闻史论的教学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丁淦林教授长期从事新闻史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学上先后为本科生、硕士、博士生开设并主讲《马列著作选读》《中国新闻史》《中国新闻史专题》《中国新闻史研究》《新闻史论著阅读与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等多门课程,并作为研究生导师先后带教过30多位硕士生或博士生,为中国新闻教育事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1)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国新闻史研究缺乏"范式",主要表现为缺乏适宜的历史观,系统的研究方法、恰当的研究范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新闻事业落后于同期世界新闻事业的历史现实;二是长期以来倾向于片面学习某些国家新闻经验,忽视自身特殊性;三是将外国新闻史与中国新闻史分而治之,忽视了我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都是以世界新闻事业、世界新闻理论发展为基础的。新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社会学、新闻文化史等研究方法的传入,我国的外国新闻史研究也发生了变化,学者们大多操持"社会史中的专门史"的立场,使得外新史中的国别史研究、专题史研究蔚为壮观。但这些变化依然未能解决"范式"的问题。本文认为,张昆的《外国新闻传播史》一书在研究"范式"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人类文明进程"为指导史观,以媒介演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为研究思路,以样本分析为主要方法,以对文明进程造成重大影响的国家、事件、人物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2.
我第一次读《做新闻》是两年前,作为一个门外汉希望了解新闻是怎样被“做”出来的,只关注了书中关于新闻实务的介绍.再一次读,发现这是一本综合性很强的书,有立足新闻实务的实证分析,也有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等方面的分析,深刻论述了“新闻是建构的现实”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世界新闻通史研究的一个突破──评张昆的《简明世界新闻通史》胡武传统的新闻学研究,一般划分为新闻史、新闻理论及新闻业务三大领域。而新闻史又被解析为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两大部门。历来这种中外分开研究新闻史的格局,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割...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了2017年度台湾地区的新闻传播学相关研究,尝试描绘年度研究轮廓,以期刊、学位论文、学术著作、学术会议为主要内容,发现年内研究重点:首先是数字新时代的学科挑战;其次是新闻史出现研究断层可能;最后是设计实践研究取代传统文化研究的迹象.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历史书写的黄金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书写也进入了一个勃兴时期,产生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从价值取向看,这些研究采用进化论作为预设进行书写.进化论的新闻历史书写,不仅受到当时社会语境的影响,同时也为学术共同体的历史想象所宰制.它不仅锚定了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的历史想象,同时也规范了新闻历史的叙述框架和书写方式.新的价值取向、叙述框架和书写方式反过来又形塑了中国近代新闻史学知识.  相似文献   

16.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赵玉明教授.他就我国新闻史的研究以及中国新闻史学会的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17.
叶蕾  祁林 《新闻界》2007,(3):10-11
2007年5月19日至20日,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新闻传播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上,新闻学著名学者方汉奇、丁淦林等人做了主题发言,对新闻学的学科建设、新闻史研究的思维转变等问题阐明了自己的看法。随后,各分会场的代表就当前新闻传播学的诸多热点问题展开了探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8.
世界新闻通史体系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归纳了已有外国新闻史研究的四种模式 ,并指陈其利弊。在此基础上 ,提出建立世界新闻通史体系的治学观点———空间上 ,能涵盖中外 ,以整个世界新闻传播全局为对象 ;时间上应古今贯通 ;研究对象上应涉及新闻事业、新闻制度和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19.
余玉 《新闻大学》2020,(3):71-83,119,120
陈景韩是清末民初一位真正以报业为志趣的报人,然而他在新闻史人物研究中的地位一直被边缘化。他曾任职上海《时报》和《申报》长达28年,在其漫长的新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报刊经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闻思想,集中表现在独立的新闻职业精神、客观公正的新闻理念、不随流俗的报业革新思想,以及富有远见的新闻团体意识。他的新闻思想对近现代新闻业的职业身份转变、新闻本位复归、业务革新倡行、团体意识提升、职业伦理规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作为近代新闻史上重要的报人、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家,黄天鹏以其著作之丰、新闻活动之活跃和全面,堪称我国新闻学的拓荒人。对其新闻精神进行研究,对近代新闻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现代新闻工作者新闻精神的塑造也益处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