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网络集群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群行为的英文为Collective Behavior,又译作"集聚行为"、"集体行为"或"聚合行为"。在网络空间,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未被准确定义的集群行为。为叙述方便,笔者借鉴社会学对于集群行为的评述,将网络集群定义为:一定数量的、无组织的网络群体,围  相似文献   

2.
孙超 《新闻世界》2011,(7):123-124
"雷词制造"、"人肉搜索"和"无聊聚集"三种网络集群行为都是网络互动的产物,三者紧密联系亦有所区别。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沉默的螺旋"理论着重讨论"雷词制造"网络集群行为的概念、成因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犀利哥”的走红看网络集群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森  许家权 《新闻世界》2010,(6):165-166
几张简单的照片,一段恶搞的文字,把一位默默无闻的街头流浪者推上网络,"犀利哥"的走红可以说是网络创造出来的另一个奇迹。本文对该事件所体现的网民心态和网络集群行为的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开辟了民意诉求的新渠道。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带来了一些非理性的不和谐因素,其中尤以网络集群行为的潜在危险性较为突出。结合近年来网络上典型的集群现象,文章分析了网络集群行为的涵义和主要特征,并为引导网络集群行为向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了规范之策。  相似文献   

5.
汤淇 《东南传播》2016,(5):94-95
网络集群行为作为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对现实群体性事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网络与现实的互动角度,将网络集群行为分成网络诱发型行为,现实诱发型行为,现实衍生型行为和现实互动型行为等不同类型。通过与构成群体性事件的要素——规模、行动和诉求,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等进行比较,最终发现网络只起到一个信息中介的作用,而群体性事件矛盾的解决根本还在于事件本身。  相似文献   

6.
现有的知识推荐方法主要是静态知识分类推荐和单个用户个性化推荐,忽略了用户大众在知识访问中表现出的网络集群行为特征.用户的网络集群行为所访问的知识项之间往往隐含着某些内在联系,将网络集群行为下所形成的知识群落称为知识簇.根据基于网络集群行为的用户访问之间的影响关系和访问日志处理过程,构建了基于网络集群行为的动态知识簇模型.将用户访问的知识项看作网络节点,利用概率推理得出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形成动态知识簇.当用户访问某个知识项时,根据动态知识簇向用户推荐该知识项的相关知识.使用网络爬虫技术挖掘知识服务网"豆瓣网"用户对豆瓣电影的访问日志作为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证明了基于概率推理的动态知识簇的推荐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微博舆论传播的网络集群行为执行意向的规律与感知探索已成为预警与舆情研究的热点。通过三个在线微博实验,从话题热度及走势、情绪热度、语义网络及微博影响力方面对微博舆论传播集群行为规律进行探索。结果发现:微博集群行为执行意向受到话题热度及走势、情绪热度、网络中心性、粉丝数、关注数和原创数的影响;微博集群行为的可控性、安全性和价值性执行意向规律在话题走势、情绪变化、微博影响力、语义网络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本实验研究结果对于微博热点事件引导策略的制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能够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和危机应对提供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8.
郑知 《东南传播》2011,(11):53-55
网络集群行为的演变是有章可循的,其一般演变规律在大部分网络集群行为中都可寻见:议题出现后是否存活涉及三方面的因素:网民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媒介因素。议题存活后通过大量地传播,广大网民会对事件做出反射性的情绪反应。此后,随着事件信息的全方位呈现,网民行为从最初的情绪表达向探寻事件真相和本质的理性行为演变,这个演变过程要...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交平台是人们生产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媒介,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集群行为是社会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现如今,"理性吃瓜"一词的高频出现,反映了网民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展现了新的社交媒体集群行为方式以及"后"集群行为过程中网民自我理性建设的尝试,对稳定社会结构、维护社会关系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集群行为又称集聚行为,由于其独特的群体心理特征和社会影响力,一直是众多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等多学科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关于集群行为的定义,众说纷纭,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戴维·波普诺的观点,他认为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发生的行为,①.  相似文献   

11.
网络集群行为的生成机理与调控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集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舆论现象.传播途径与集合方式的变化,构成它与传统群体行为的显性差异;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则是其生成发展的内在动力.面对当前网络集群行为的高发态势,探讨科学引导与有效调控方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信息行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学术信息行为的定义及特点,构建出网络学术信息行为理论框架:然后基于框架从学术数据库、Web搜索引擎和专业学术网站三种途径解析网络学术信息查询行为涉及的载体层级和行为过程;最后从而建立二维表,为进一步研究网络学术信息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网络集群行为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对群体的污名化的影响便是其负面影响之一。本文以城管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探究网络集群行为与污名化的关系,发现网络集群行为可以引起、扩大网民对城管群体的污名化,单个网络集群行为的影响面广,程度不深,但是相似的网络集群一再发生,效果累积,网民对该群体的印象会不断强化,逐渐形成刻板印象,群体的污名化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以华中科技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理论框架,研究大学生网络表达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计划行为理论的三个维度: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在模型上得到了验证。大学生网民对网络表达的态度对其未来的网络表达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大学生网民较为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当感知周围人群经常进行网络表达,其未来网络表达意愿越强烈;大学生对自己表达能力非常自信,且这种自信对其未来的网络表达意愿有显著性的正面影响。而本文引入的外在控制变量:政府对网络表达的控制,对网民未来网络表达意愿存在负向作用,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网络集群行为与“周森锋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育才 《新闻世界》2009,(12):135-136
本文试结合社会心理学,从网络集群行为的视角解读“周森锋事件”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兰 《当代传播》2014,(2):60-63
各种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已经成为转型社会的一道景观。而互联网自身的传播特征,使得它成为现实群体性事件的扩散器和发酵器,网络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个概念也被学术界大量使用。但这样一个概念是否科学?本文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网络集群行为"两个概念进行知识社会学分析,认为"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来自官方文本,被赋予了负面色彩。其实"网络集群行为"这一价值中立的概念更适合用来界定各类复杂的线上行为。  相似文献   

17.
袁莉 《东南传播》2016,(7):100-102
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正常的渠道已无法满足人们正常利益诉求的表达,而网络土壤的多元化为集体行为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文以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对以"帝吧出征FB"事件为代表的网络集体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合理分析,但也存在一定不足。网络集体行为的有效控制和引导还需突出网络意见领袖的主体地位、培养网民对所属集群的社会认同感及适度的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主要探索当前微博网络平台上用户集群行为特征及规律,其中执行意向作为行为预测的重要变量越来越多地受到学者及企业的重视[1~3],而价值性执行意向更加凸显出网民集群行为的价值驱动力.为此,研究主要选择了近期微博热点话题"活熊取胆"事件为观测对象,利用数据采集工具对热点事件进行了采集、整理、清洗和网络挖掘,在此基础上通过话题热度及走势、情绪热点及分布变化率、微博影响力路径分析对价值性执行意向的规律与感知进行了初步分析,这为后期网民集群行为引导及网络营销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媒介代表的微博,逐步成为集群行为的泛滥地。媒介情境论学者梅洛维茨糅合了社会学家戈夫曼的场景观及麦克卢汉的媒介观,为研究媒介影响行为发掘了一个中介——媒介场景。利用"媒介场景与行为"的视角,将微博作为一种环境来研究,可窥探微博"集群行为"的泛滥之因,即微博促进了场景的融合,场景内的角色预期和规则被改变,因而导致了集群行为的泛滥。  相似文献   

20.
从隐蔽网络看网络检索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蔡孟欣 《图书馆学刊》2005,27(5):124-125
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关于隐蔽网络研究的情况,包括定义、特征、形成原因和搜索工具,然后通过网民的网络检索行为特点分析隐蔽网络的存在与网民网络信息检索行为之间的矛盾,最后提出解决这种矛盾的非技术方法,强调了让网民意识到隐蔽网络存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