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彭庆红 《新闻传播》2012,(3):182-183
在直播时代,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中,社会转型带来种种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很大的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电视评论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就要突破创新。现代的电视评论,在内容上应更具个性,更具分析的技术含量,才能让评论不会陷入空泛说教。在评论的形式上,可运用现代新媒体,如跨地区的时空视频连线、网友微博评论等,才能增加时效性与互动性。只有这样,电视新闻评论才能赢得受众认可。  相似文献   

2.
李保存 《新闻传播》2013,(12):155-156
体育新闻评论中,数据运用可以使得评论更具说服力、客观性,更加能包含评论者本人的思考,往往可以深化评论主题,乃至揭示新闻事实背后的内涵;在体育评论中的某些地方运用数据代替文字陈述,从形式上看,不拘泥陈章,新颖独特,更加吸引受众眼球。然而数据的运用也要讲求合理化、科学化,既不能过多过滥,也不能用不够科学的数据来服务于评论本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在体育评论中运用数据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中国的电视评论开始活跃,现在在电视屏幕上,电视评论节目已蔚为大观,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电视评论的活跃改变了媒体评论的格局。将报道与评论并行,融报道、访谈、社会舆论、记者和主持人的评论及观众反馈为一体;将信息综合化、系统化,是现代电视评论节目的一大特色。过去那种报道就是报道,评论就是评论,必须严格分开的观点和做法,已不合乎电视传播的特性和观众的心理需求。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社会化,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各种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许多事物…  相似文献   

4.
网络新闻评论的时代性、特殊性和影响力:它是网络媒体上社会舆论最集中的反映;观点在交锋中焕发出力量和影响;以很快速度形成舆论声势、创造促使问题解决的先声。这样的传播效果是对传统新闻评论的超越,从而使网络新闻评论对公众更具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电视评论也是信息的载体之一。信息的传播交流不仅包含了新闻事实,也包含了思想、观念、意见的传播交流,而后者正是电视评论的任务。电视评论通过和观众对话的方式,可以对群众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问题,从理论上、政策上直接作出明确地、实事求是的回答,为他们排忧解难。电视评论还可以起到深化新闻报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易方  王婕 《新闻战线》2012,(4):55-58
两会现场,活跃着中央电视台一个流动的评论"演播室"——哪儿有热点,就在哪儿评,一天两次,及时准确。这样精干的评论团队,令人刮目,而背着小白板上会,更是别出心裁。白板上,关键词展示着现象背后的深奥逻辑,更展现出电视评论人探索电视化表达方式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7.
历来新科学技术的产物总会对传统发出挑战,微博的横空出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获取信息的方式。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微博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比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更快、更具影响力。以新闻为例,微博不但能够产生第一手新闻,而且能够有力地推动新闻事件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电视从业者如果不能深层次地认识到微博这一  相似文献   

8.
电视评论需要研究形象逻辑思维纵观不成功的电视评论 ,不是诉诸感性煽情之极 ,就是诉诸理性逻辑痕迹明显 ,或者四平八稳既谈不上感性又谈不上理性。凡此种种 ,都只能给观众留下一些感性认识 ,并不能完全上升到理性认识。众所周知 ,电视评论是一种意见性的信息 ,这种信息只有在观众的头脑中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才能真正为观众所接受 ,所以制作和研究电视评论就要关注观众在接受电视评论时是如何到达理性思维的彼岸的。电视声画并茂的特点易于引发观众进行形象思维 ,从而对电视传播的内容很快产生感性认识 ;但由于电视线性传播的特点 ,不少的观众…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评论在我国起步较晚,早期的电视新闻评论工作者多是从报纸转行而来,加之新闻评论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已成为业界共识,从业者往往在“评论”上下的功夫多,在“电视”特色上,考虑的比较少。然而电视评论既然成为不同于报纸评论的又一新闻评论分支,必然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制作要求。本文在赞同电视评论也要以思想性为本的前提下,着重讨论如何使电视评论成为真正属于“电视”的评论。  相似文献   

10.
管理大师彼得斯曾说过:“不创新,就灭亡。”特别是在电视行业,在电视频道和节目数量如此之多的中国,更需要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维持它引领时代的主流媒体之地位。只有创新才能使电视媒体更具新鲜感,才能满足观众品位日益提高的需求,才能使我国的电视媒体立足于世界领先行列。  相似文献   

11.
舞台化妆是舞台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历史悠久.而电视主持人化妆是源于舞台化妆的.随着现代化妆艺术的发展,舞台化妆同电视化妆在表现手法和化妆品的使用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化妆的宗旨是不变的,那就是:不论是舞台化妆还是电视主持人化妆,都要懂得形、色、韵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让一个完美的形象展现在荧屏上、舞台上,从而激荡观众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评论节目作为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不仅体现了电视台自身的整体实力,还是增强其收视率的重要方式和路径。近年来,随着各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的逐渐增多,各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由于受国内法制环境和互联网新闻的影响,我国当前的电视评论节目已经开始进入发展的瓶颈期,因此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只有不断加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帮助新闻评论节目摆脱困境,从而促使国内电视新闻媒体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闻理论把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比喻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其中任何一面就谈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新闻宣传。评论是大众传媒(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的旗帜,是新闻宣传的核心和前进方向,是新闻媒体趋于成熟并在社会上享有知名度、权威性的标志。但电视评论性节目如何定位,一直是省级电视台孜孜以求而又尚未解决好的问题。定位,本是工程学上的一个术语,至少要三点才能定位。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来说,它的“三点”不外乎受众、党的方针政策和电视媒体三者。电视评论节目的定位具体到新闻实践中,就是要解决节目做给谁看、…  相似文献   

14.
陆蓉蓉 《视听界》2011,(3):104-105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优势 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手段对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报道、分析、解剖,表明电视媒体观点和立场的一种新闻评论方式。相对于其他形态的评论,电视新闻评论有着如下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许多学者都这样认为,电视新闻评论就是传统报刊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即将报刊新闻评论手法运用到电视评论工作之中。在实际操作中,电视新闻评论主体与报刊新闻评论主体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报刊新闻评论主体多由专职或业余评论员、报刊编辑、独立撰稿人、热心读者等组成。创作的一般流程为:评论主体根据新闻记者采写的新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评论是社会公共舆论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众舆论,是社会公众调整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指导性依据。各种形式的新闻评论通过各种传播途径,特别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电视的魅力在于像、声、字合一,视、听、读兼备,一身数技,三全其美。只有将电视这些独特的表现手法,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到电视评论中,为评论的三要素服务,才能让电视评论产生一种与众不同、令人赏心悦目或惊心动魄的情趣与意味,从而增加可视性。新闻性由头趣在引人入胜新闻评论与其他评论相比,共性是政论性,个性是新闻性,而新闻性又大多体现在一个新闻由头或新闻切入点。选好一个新闻由头,或可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或可开门见山点出论点,或可为正文展开论证做好铺垫,甚至可让由头兼职充当典型论据,其作用不可等闲视之。电视评论选择新闻由头比起…  相似文献   

18.
网络评论是互联网发展下新兴的评论方式,其优势和影响力日益显现,以深度分析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面对“网评”的冲击是“避短”还是“补短”?本文结合媒体发展趋势和新闻传播规律,从网络评论的优势、电视评论如何应用“网评”、电视评论突出自身长项等三方面,提出电视评论节目值得借鉴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9.
李琦 《视听界》2005,(1):18-19
新闻评论历来被称为媒介的旗帜和灵魂。电视评论在电视媒体中也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它既代表媒介的立场、态度、观点和声音,也代表公众的态度和声音。“没有评论的报纸是哑巴报纸”,同样,没有评论的电视是哑巴电视。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办得好坏与否是衡量一家电视台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方兴未艾的节目形态,只有认真研究其社会功能,方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效用。本文主要以《大写真》节目为例来探讨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正>电视解说员具有对体育活动进行介绍、讲解、评论、烘托等职业内容,作为这样的一名电视解说员应具备什么样的业务素质呢?一、电视解说员要具有良好的观察记忆和判断能力1.电视解说员需要具备观察细节的能力在一线,解说员大都是对着电视进行解说的,即使他是在体育活动现场也大多是这样。电视镜头的聚焦能使人产生一种惰性,自然而然地将目光集中在某一点上,从而产生一些盲点。电视体育解说员需要克服这些视觉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