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峰和我     
漫画是一种评议性的艺术,和新闻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我从事漫画工作,就和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人民日报自不必说,那是我工作30多年的“家”。此外,还有大公报,虽然未曾在那里工作过,但我和大公报也算是老关系了。1942年我从学校出来,在四川五通桥镇的黄海化工研究社工作。那是范旭东的三大企业之一,抗日战争期间从天津迁来的。开初,社里订的就是一份大公报,所以对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2.
我在《大公报》工作了几十年,开始是外勤记者,要说“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我得举出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初期,我匹马单枪去访问我军最高司令部这件事。当时经过无数折腾,我都出以最大的耐心,终于遇到了好机会,结果在8月17日《大公报》上海版发表了一篇《司令部中》的“独家”特写,虽然曾被新闻检查所检扣了许多内容。  相似文献   

3.
我既不会画漫画,也没有研究过漫画,但我很喜欢漫画,很支持在报上刊登新闻漫画。在我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期间,人民日报是比较注意刊登新闻漫画的。我离开人民日报之后,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对新闻漫画仍然是比较重视的。十年内乱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时期,充满着荒唐、丑恶、血泪和冤恨。因此,在十年动乱结束之后,拨乱反正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我们宣传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漫画界的同志是站在斗争前列的。那时,人民日报登了不少新闻漫画,而且还出了新闻提画专辑,集中了很多比较好的漫画对“四人帮”进  相似文献   

4.
没想到,我要求采访的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和老同事尹任先(《大公报》原总经理)、老校友赵泽隆(《大公报》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一起,从香港大公报社走到餐馆预定的座位。这时,曾德成和夫人叶桦早已在等我们了。我是第一次见曾德成,但报刊上早就见到过他的文章和照片。他清秀挺拔、年轻力壮,才40多岁。叶桦更显得年轻,她是《大公报》英文版编辑。尹任先伸出三个手指,笑着对她说:“像30岁。”我送给曾德成一本我的作品选《半世纪前的大震撼》,里面有七八篇《大公报》用过,还有一篇记者生涯,专门写在《大公报》实…  相似文献   

5.
漫画可以完全没有文字,甚至连标题也没有,但也能使人一目了然,即所谓无字漫画.有时我也采取这种形式,而更多的情况下我习惯于运用文字来辅助,利用语言艺术使一幅漫画增加一点“文学”成份,让读者去回味. 漫画中利用文字一般说有三种形式:对话、旁白和标题.另外还有韵文和打油诗。记得我画过一张说明精神与健康的关系的漫画:画面上林黛玉守着药罐子愁眉不展,身旁立着老寿星对她在抚慰。有一句话白:“林姑娘你总是这  相似文献   

6.
1959年在香港创办明报机构,出版报纸、杂志及书籍,先后撰写15部武侠小说的金庸,近日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专访。在回答“你从《大公报》出来,35岁时自己创办《明报》.重要的缘故是什么”的问题时,金庸回答:我在《大公报》工作时,《大公报》还是独立、自由的,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法国生理学家克洛德.贝尔纳说过“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他的九字金言强调了艺术的个性“我”是艺术的主心骨 作为介于文学与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一漫画,更要突出一个“我”字“漫画要有我”,窃以为须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要有自己的思想。丰子恺先生说过:“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这个“意义”就是要具有一种思想:漫画家华君武更是直言不讳:“漫画的思想性就是一种政治倾向,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华老还指出:“齐白石的作品,大家为什么喜欢?因为他有思想。”德国的威廉 布什所以能成为漫画大家,他就是一个“善于捕捉瞬间表情,展示性  相似文献   

8.
回顾我40多年的编辑生涯,有不少往事值得回味,有好多传统值得记取。最值得一提的是编辑与漫画家之间的交往。报纸离不开漫画。版面上缺少漫画,就像菜肴里缺少盐和味精一样没味道。漫画也离不开报纸。报纸是漫画的主要阵地。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编辑和漫画家结成了“天然盟友”。50年代初,新华日报有四支画笔:江有生、柯明(即:吕西安)、马得和田原。我当时是时事版编辑,与他们一同笔耕,一道熬夜,感情深厚。我们的友谊建立在“纸上谈兵”。每天夜晚,在编国际电讯稿时,发现有适合漫画题材的内容,就立  相似文献   

9.
书法和绘画本是两个不同的门类,虽然有书画同源之说,但在其各自的特征上有明显的不同。我们常见在国画上使用书法题诗题款,但将书法变成画,或将画变成书法便不多见了。漫画虽然形式多样,但将书法与绘画“嫁接”、“融合”,这种形式也是不多见的。近年来,我看到一些书法同漫画结合,即“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作品。有人说是漫画,有人说不是漫画。我觉得,这些作品既有书法与绘画的艺术性、观赏性,又有漫画的幽默性、思想性、趣味性,它们具有漫画的性质,应该说也是一种漫画。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约我撰写“大公报史”,我虽于1936年起即在大公报社编辑部工作,但非上层人物,所知甚少,只因素重资料工作,义亦所不当辞,因允先写这篇“大事记”,列举事实,为以后撰写报史建立基础,深盼报社老同事及留心大公报人士,对此加以纠谬补缺,使其正确充实,然后报史工作乃可顺利进行。二、“大事记”所据资料有:(?)王芸生、曹谷冰合写的、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发  相似文献   

11.
新记《大公报》是旧中国颇有影响的一份大型民营报纸。从六十年代之初开始,一些曾在该报工作过的老报人,在回忆文章中称之为“报业托拉斯”。直到最近还有人甚至认为它是旧中国“首屈一指的报业托拉斯”,这就意味着还有第二号、第三号的“报业托拉斯”。也有人提出,新记《大公报》是文化机关,资本微不足道,不能算是报业托拉  相似文献   

12.
它是一张“文人论政”的报纸 在旧中国,《大公报》一贯标榜自己“不党、不私、不盲、不卖”,是一张“文人论政”、“以文章报国”的民间报纸。因为它敢于痛骂执政的国民党政府,《中央日报》曾多次刊登文章责骂《大公报》和王芸生“其主义为民族失败主义,其方略为国家分裂主义”,“助长动乱,危害国家。”他们公然连续发表“一查王芸生”、“二查王芸生”、“三查王芸生”的社论,指责《大公报》为共产党“张目”,是新华社的“应声虫”。 有人说《大公报》曾给国民党帮过忙,那是指《大公报》也登过一些反共言论。早在1941年5月,王  相似文献   

13.
外国并无“新闻漫画”一说,这词儿是由我国首先提出,近年来才流行起来的。所谓“新闻漫画”,顾名思义,自然指的是反映新闻动态或事件的漫画。其实,在讲究新闻性的外国报刊上,有许多漫画也是“新闻漫画”。日本所说的“时事漫画”,也就是“新闻漫画”,因“新闻”和“时事”毕竟具有共同的内涵。五、六十年代时,在我国书报中,也常见“时事漫画”一词;在本世纪初,我国刊物上已出现“时局图”,与后来所说的“时事漫画”或“新闻漫画”的含义相似。而美英报刊所发表的“社论漫画”(Editorial Cartoon),尽管表达了形形色色的政治观点,内容题材也相当广泛,但大都作为新闻印刷媒介传播信息的形式之一,故亦可视为“新闻漫画”的别称。  相似文献   

14.
赵洪星 《青年记者》2017,(14):116-117
萧乾是我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翻译家.尽管有着多重身份,但记者一职对他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1933年,萧乾从辅仁大学英文系转到燕京大学新闻系,选择了“跑江湖的旅行记者”事业.1935年7月毕业以后,萧乾即受沈从文、杨振声的推荐进入《大公报》,这是萧乾“一生工作最久的地方”①.作为一名编辑,他相继负责了天津及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然而,萧乾更希望通过在《大公报》的工作扩展自己的视野,因此他迫切地希望外出采访.在这一过程中,萧乾的新闻作品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一面时代的镜子--贺《大公报》百年华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得1997年4月 ,我还在新民晚报担任总编辑的时候 ,得知香港大公报即将举行95周年报庆活动 ,曾提笔写了一份贺电 ,开头两句是 :“九五报中花 ,九七迎春开。”时间过得很快 ,一转眼 ,今天已经是百年大庆了。阅读这几天的大公报 ,我想每一个大公报人 ,一定会处在激奋和自豪之中 ;作为同行和读者 ,我也十分感佩。不是吗 ?我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 ,从江泽民主席到李鹏委员长 ,都题词祝贺大公报百年华诞 ;应邀参加大公报百年庆典酒会的嘉宾 ,都是来自内地和世界上一些国家与地区的政要、同行、专家、学者 ,多达千余人 ;我国新闻界两位重量…  相似文献   

16.
李文邦 《出版科学》2016,24(6):120-124
1919—1922年,毛泽东以“馆外撰述员”的身份参与湖南《大公报》的采写与编辑工作,这是青年毛泽东早期新闻活动和编辑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在《大公报》的编撰活动,既对当时湖南的社会、政治、民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反映了他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最近,连续发生几起贬低以至讥讽漫画的事儿。某地出版的《中国美术辞典》,不列漫画这一辞目。有人讥讽“不会画画的人才画漫画”。去年10月30日某报登了一篇《漫说漫画》的文章,内容是介绍一本幽默画集的,但文章一开头竟然说:“漫画……是没有本事的人想要跻身美术界的一种投机取巧。”对漫画的贬低,虽与近年来某些漫画粗糙、平庸有一定的关系,但漫画界的实际情况,也并非一塌糊涂,更不是都在搞“投机取巧”。  相似文献   

18.
我在上海《大公报》担任编辑、采访等工作较久,从报纸创刊起,报馆当局将本市新闻的采访、编辑和来信、采访工作,交给我一人负责。因此,我对上海《大公报》的工作情况,印象比较深刻。现在仅就回忆所及,分别叙述如后:  相似文献   

19.
旧大公报璧还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旧大公报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一日复刊。不久,有一位李先生来社说:他收藏的一整套旧大公报,自创刊号直到“七七”事变后停刊,一份不缺,被日本人强迫买去。如能找回,他愿意送给大公报社。这无论对旧大公报,还是为了保存历史文献,都是一件大事。旧大公报自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光绪廿八年五月十二日)创刊,到一九三七年八月五日停版,有三十五年的历史。从政治立场、经济背景和经营管理上截然分为三个时期:英敛之时期,王郅隆时期,和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时期,前两个时期的旧报,因为两次易手,旧大公报社自己也没有保存下来。我在一九二八年到旧大公报当练习  相似文献   

20.
方汉奇 《青年记者》2005,(12):12-13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是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崇高声望的报纸。在她的103年的历史当中,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段,影响最大,声誉最隆,是《大公报》报史中的最光辉的一页。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和《大公报》当时的领导人费彝民谈到《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的表现时,就曾经肯定地说:“她是爱国的”,“她是坚持抗日的”。毛泽东在1941年张季鸾逝世时发给《大公报》的唁电中,也肯定张在《大公报》的言论,“坚持团结抗日,功在国家”。这些都是对《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的最权威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