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随着数字出版发展的深入,出版单位对数字内容资源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出版单位在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内容资源的获取、加工、整合,谁占有优质的出版资源并具有加工、整合的能力,谁就将占据行业的制高点。目前,排版文件的终稿是出版单位很重要的数字内容资源。  相似文献   

2.
夏文秀  赵玲 《图书馆学刊》2008,30(3):137-138
随着大量电子资源的引进和自建数据库的增多,由于这些数据库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的建设标准,致使在进行数字资源查询时,读者不得不更换各种查询系统,从而带来很大的不便。对这些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环境、不同用法的异构数据库统一查询系统进行研究,并且以东北大学数字图书馆为背景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3.
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集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卢共平 《图书馆》2004,(5):47-50
服务集成是服务主导型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支持用户发现和利用各种资源与服务,应建立数字图书馆门户,集成各种类型各种格式的数字资源,通过一次性用户认证,在统一检索平台上进行集成检索,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建设数字参考服务系统,由此实现不同系统问的无缝链接,建立完整的网络化信息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探索之路上已走过10余年,但数字出版整体收益率依然偏低,未成为传统出版单位融合发展的主流.反观无传统出版资源可供依托的互联网内容产业,自2015年内容创业大潮后,获得飞速发展,经济效益与受众影响力均呈几何级数增长.本文从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模式与互联网内容创业两种不同的内容生产、运营与赢利模式入手,寻找差异,分析原因,探讨传统出版社在互联网内容新生态中的融合发展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是我国"十三五"期间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实现这一跨越性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出版单位,特别是拥有细分行业领域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的出版单位,如何利用数字内容资源优势,实现从数字化内容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型发展,是最重要的破局点.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使青年读者对于网络的兴趣变得更加浓厚,他们偏爱于通过网络或第三方平台(手机或者客户端软件)来获取各种信息.作为庞大信息资源载体形式的印刷型图书形式,通过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不能够达到其完成利润最大化的使命,因此出版单位应该充分利用目前网上和网下提供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出版者与作者、读者的接触,根据不同数字化媒体的特性传播出版信息和出版社的品牌形象,以实现图书出版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7.
李翠玲  孙瑾 《出版广角》2023,(18):24-29
数字出版内容建设是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任务,直接影响和制约数字出版精品矩阵的打造。数字出版内容建设体系建构包含“两种类型”“三个阶段”,“两种类型”是指转化型数字出版内容建设和原创型数字出版内容建设;“三个阶段”是指出版内容建设所包括的资源数字化、内容产品化和建构体系化三个环节。出版单位打造数字出版精品矩阵的可行性路径包括推进数字版权授权工程、实施出版资源数字化策略、推动数字资源精品化建设、建立与数字出版内容建设适配的运营体系以及推动数字出版品牌化发展等。  相似文献   

8.
邵林 《新闻世界》2021,(4):43-47
突发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的赋能价值,后疫情时代,教育出版单位未来的转型已不仅仅是建平台、课程资源数字化,更要适应智慧教育发展趋势,将智能出版作为发展方向,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深度融合,盘活用户资源和版权资源,丰富教育出版的内容与形式,提升用户的体验,实现个性化发展,在智能时代出版竞争布局中占领先机。  相似文献   

9.
陈晨 《编辑之友》2018,(5):28-32
出版产业进行数字出版转型探索已有十余年时间,但从模式成熟度以及产业收益率角度看,出版产业的数字转型成效并不理想.近年来,依托互联网兴起的如网络文学、知识变现等内容产业持续获得用户青睐,发展势头迅猛.作为老牌的内容提供商,出版单位拥有海量的图书资源和作者资源,在发展模式多元、分发渠道多样的当下,不应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出版单位应深入了解互联网运行模式,或积极尝试与技术平台商合作,或自主转型为平台商,利用知识付费的风口占据主动.文章从知识付费领域发展现状入手,对出版产业进入知识付费产业的方式方法以及运行模式进行归纳梳理,指出在知识付费视阈下出版产业运营模式需要注意的三方面问题,包括出版角色和功能需再定位,借势合作问题诸多、需谨慎推进,以及版权归属,希冀对我国出版产业的转型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出版要想真正实现赢利,关键在于出版单位要抵挡住各种诱惑,埋头苦练"内功".所谓"内功",就是坚持打造优质内容资源的同时不断丰富与完善内容资源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用户参与性不断加强,出现了海量的用户创作内容,但海量的信息也给准确定位到专业性,系统性的内容带来不小的难度,而其可信度也往往让人怀疑,不自觉地将其当作"快餐文化"进行浅阅谯即便是大众类内容,要真的能吸引人阅读进而还会愿意付费阅读,没有良好的策划和组织落实也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从对信息用户的需求分析和行为分析的实证研究可知,高校用户利用数字资源基于不同的信息需求和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构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质量监管模型,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显得十分迫切.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质量监管模型主要包括五大功能模块:读者需求信息收集处理网络系统、全国和地区其他馆数字资源建设网络系统、数字资源提供商信息收集处理网络系统、读者评价信息处理系统以及数字资源维护和保存系统.  相似文献   

12.
传统出版单位要在现代出版中胜出,关键在于对优质内容资源的占有和整合,谁占有优质的出版资源并具有整合的能力,谁就占据行业的制高点.数字出版业务最为核心的工作就是内容资源的积累与整合,缺乏海量内容资源的支撑,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带来的便捷性就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3.
数字出版已进入平台之争的阶段,当前数字出版资源平台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技术提供商建立的平台、渠道商建立的平台和内容提供商(传统出版单位)建立的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在数字出版平台中的重要性会越发显现出来,届时将迎来数字出版平台内容为王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数字出版的发展如火如荼,不仅以出版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传统出版单位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也涌现了很多民营数字出版企业.那么在未来的数字出版领域里,两大阵营谁更具有发展优势?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了一些国内较有代表性的出版集团和民营企业,对比二者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有不少感触.现对所见所想做一个简单梳理,不求深刻,仅算是对于当前我国数字出版发展模式的一次思考. 内容资源,优势变劣势?出版集团在商业模式的困惑中求索 内容资源是传统出版单位的最大优势,是长久以来业内的广泛共识.然而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这一优势似乎日趋弱化.其实,作为数字出版产业来讲,与其说内容是最大竞争力,不如说是对内容的整合能力和基于内容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全球出版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浪潮.我国出版社根据自己的特色资源,学习、借鉴国内外出版机构开展数字出版的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成为各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的关键点.本文将针对不同类型的出版社,在分析其内容特点和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9月18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及各在京传统图书数字化转型相关单位的领导与数字出版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传统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内容涵盖了传统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及具体实践;传统图书出版单位在转型中遇到的问题;传统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规划等问题.会议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王飚主持.  相似文献   

17.
根据数字出版联盟成员之间交互式的资源流动关系,对成员在出版资源流动中的角色予以定义;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构建联盟内部资源流动的网络模型;论述成员单位对联盟内部资源的利用模式,即自行沟通的利用模式和通过联盟平台的利用模式。为降低成本和风险,提出基于数字出版平台沟通和基于网络购物平台进行交易的联盟运营机制,以提升各个出版单位在优质出版资源建设与贡献中的积极性,保障各出版单位的权利和利益。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图书的一系列特点、新优势对图书馆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的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网络查询和传播.  相似文献   

19.
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城市信息化的进程,智慧城市建设已拉开帷幕.智慧城市建设将在发展平台、消费方式、产品类型和产业链信息流通四个方面对数字出版产业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包括:第一,城市物联网将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平台;第二,人性化的消费方式将受到欢迎;第三,服务应用类数字内容产品的比例增大;第四,数字出版产业链各环节信息流通加快.为了抓住发展机遇,数字出版企业应在经营观念、信息技术、内容生产和商业模式四个方面积极谋求转型.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纲要》的发布和出版单位改制进程的加速,各出版单位信息化建设也开始从局部信息化向编、印、发、财同平台、一体化的出版ERP系统升级换代。同时,有实力的出版社还着手引进上线OA协同办公系统和数字出版加工系统,在打造业务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同时建设行政网络办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