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意义] 揭示移动图书馆用户的查询式构造行为特征,并为移动图书馆的检索功能改进提出建议。[方法/过程] 采用系统日志挖掘法,根据某高校移动图书馆为期一个月的用户日志,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利用互信息值、查询式多样性、查询式丰富性、学科分布、持续时间等指标考察移动图书馆用户的查询式关联性、查询重构模式、查询式主题等方面。[结果/结论] 移动图书馆用户的查询式互信息值普遍较低,即查询式在内容上的关联性较弱;重复模式和直线模式是最常见的重构模式,即移动图书馆用户反复搜索同一查询式;移动图书馆用户的搜索兴趣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用户对相同主题查询式的搜索行为具有持续性。建议增加查询推荐功能、自动纠错功能和高级检索功能,以提高移动图书馆检索服务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相似文献   

2.
袁红  李秋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5):94-105
[目的/意义] 探究用户搜索能力和任务类型对探索式搜索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深入认识探索式搜索,以期为建立和完善探索式搜索系统、构建探索式搜索行为模型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设计1 个提问应答式搜索任务和 2 个不同复杂度的探索式搜索任务,依据搜索能力对实验者进行分组,开展搜索实验。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浏览器日志分析和搜索过程视频分析,从搜索任务和搜索能力用户两个角度,对探索式搜索行为中的搜索工具、检索词、搜索动作、网页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结论]搜索能力与任务类型对探索式搜索行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任务越复杂,探索行为越深入。搜索能力越高,搜索过程越活跃。此外,还归纳了探索式搜索的信息需求演进的动态性、搜索路径的波动前进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曹梅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9):120-119
为了解中文网络检索情境下图像检索需求表达方面的行为规律,设计用户图像搜索实验来采集网络图像检索过程中的提问式进行小规模实证研究,一方面获得图像检索提问式的构造和语言语法方面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对高效图像检索过程中提问式的专门分析,揭示高效图像提问式的个性特征。最后结合研究结果讨论提出图像检索需求表达规律和图像检索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群众艺术馆数字资源整合为例,探讨通过赋予受控词汇"身份",提高资源检索的效率的方法。[方法/过程]定义多维坐标系统空间面、主题坐标轴和坐标点;通过为词汇概念赋予标识符,建立概念与词汇的关联,按一定规则为词汇赋予"身份",以概念优选机制、关联数据技术与索引表构建作为其辅助。此外,通过解析用户检索词语义,构建语义标识符,并对概念标识符进行拆分、组合,利用测算标识符点距的方法建立语义标识符与概念标识符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检索维度优选。[结果/结论]多维坐标系统的坐标关系模型以"面-线-点"的坐标关系处理层次为基础,以"概念定位-词汇定位-资源定位"的检索层次为依据,并结合优选、关联与索引,拆分、组合与点距等相关实现机制,通过量化方法来处理词汇关系,能够提高机器对词汇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梳理基于知识图谱的实体检索的研究脉络和重点,探索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方法/过程] 概述基于知识图谱的实体检索的形式化定义、实现路径以及主要的数据源;根据检索任务,将实体检索划分为匹配检索、扩展检索和推荐检索3种实现场景,并对其实现方法进行综述。[结果/结论] 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基于知识图谱的实体检索研究开始关注如何优化用户的检索体验和提供多样性的检索结果,未来将在检索结果可解释性、跨领域知识图谱检索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移动图书馆WAP和APP用户检索行为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对比用户在使用WAP和APP这两种方式访问移动图书馆时的检索行为,为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通过对某高校图书馆OPAC系统移动端日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搜索会话、查询式、高频关键词以及检索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结果/结论] 发现用户更多地是使用WAP访问移动图书馆,相比之下,在使用APP访问移动图书馆时,用户更倾向于在短时间内进行较少的查询来结束搜索会话;使用这两种方式查询的高频关键词所属领域有很大的相似性,中文检索多集中在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简单检索是用户访问移动图书馆时使用的主要检索方式,通过WAP访问的用户选择其他检索方式的比率要大于通过APP访问的用户。  相似文献   

7.
基于词向量扩展的学术资源语义检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尝试以统计的方法为指导思想,探究基于词向量扩展的语义检索技术来提升学术资源的语义检索能力。[方法/过程]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文本挖掘技术,对采集来的学术资源(主要是学术论文)元数据进行预处理,结合word2vec词向量生成工具和elasticsearch全文检索引擎搭建语义检索系统,对学术资源进行语义检索的探索研究。[结果/结论] 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术信息的检索效果,一定程度上实现学术资源的语义检索,并为后续语义检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文搜索引擎用户检索式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寒  冯锦玲 《情报学报》2005,24(6):718-722
这项研究采集了百度、一搜、中搜和搜狗四家中文搜索引擎的七千余项检索式,分别从词汇出现频次、词汇量、类别等方面分析了中文搜索引擎用户的检索行为特征,对开展用户教育和搜索服务设计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以学习型搜索为背景,探索对于反映用户感知任务难度具有稳定、显著影响的交互行为指标。[方法/过程]依托课堂教学开展行为实验,以《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学生为研究对象,布置5项搜索任务,运用Morae软件进行过程录制,共收集39名学生的170条有效检索行为数据。根据录屏数据和任务难度感知评价数据,对不同难度下呈现显著差异的行为指标进行分析。结合课题组在2016年、2017年开展的两项实验数据,以及已有相关研究发现进行横向比较,归纳不同任务难度下行为指标呈现显著差异的稳定性。[结果/结论]最终获得具有26项行为指标的稳定行为指标体系,从探索式搜索过程及行为类型角度对用户在困难任务下的行为特点进行描述,并指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刘畅  赵瑜  杨帆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99-105
[目的/意义] 通过分析时间限制和任务次序在用户实验设计中对被试和实验结果的影响,提出响应的优化方案。[方法/过程] 使用实验法,对被试搜索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分别验证时间限制和任务次序对被试搜索体验的影响。[结果/结论] 在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被试对于成功完成搜索任务的信心较低,且在任务结束后,对检索结果的自我认同度较低;任务次序也会影响被试的检索体验,搜索任务的次序越靠前,用户的信心和体验越易受到较为负面的影响。建议学者在采用实验法进行用户行为分析的时候,要科学全面地对搜索任务和情境变量进行轮换,如采用拉丁方的设计。同时,若非检验实验时间限制对搜索行为的影响,应尽量避免实验过程中对被试的搜索时间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11.
信息搜寻中用户查询重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纲  胡蓉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1):123-129
基于信息搜寻中人机交互行为,从查询重构类型与模式、查询重构绩效、查询重构影响因素及查询式扩展技术4个方面综述国内外关于用户查询重构的研究。得出结论:基于查询重构模式研究,可获悉用户偏向使用的查询重构序列;结合查询重构影响因素和重构序列,可向不同群体用户推荐高概率的查询词,但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尽管从检索系统角度,查询重构得到不少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关于用户如何重构查询的研究在中文文献中尚未见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探讨高校用户使用图书馆OPAC系统遭遇检索失败时提问调整的应对方式。[方法/过程] 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收集并对OPAC日志数据进行编码,分析用户采取停止检索、平移、泛化、专指及混合方式调整应对失败的情况。[结果/结论] 仅有十分之一的调整不做任何努力直接停止检索;在进行应对的情况中,平移调整最为常见(占44.2%),其次是泛化调整(占24.4%),专指与混合调整的情况比较少见。最后,从用户检索技巧培训和系统改进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了解、分析和识别用户学术搜索时所表达的信息需求是优化查询结果、提高学术搜索引擎用户体验的首要步骤,而用户进行学术搜索时通过查询表达式所表达的用户表意信息需求及潜在信息需求可称之为学术查询意图。本文总结学术查询意图类目体系有助于学术查询意图识别和检索结果页面的呈现。[方法/过程]在A.Broder的查询意图类目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百度学术搜索查询日志中查询表达式实例,构建学术查询意图的类目体系。以此为基础,总结不同类别的学术查询意图,并分析不同类别学术查询意图下查询表达式的特点。[结果/结论]学术查询意图主要分为学术文献类、学术实体类、学术探索类、知识问答类和非学术文献类五大类;得出不同类别学术查询意图在学术搜索中的大致比例;给出每类学术查询意图的查询表达式特征、查询情景和查询结果页。  相似文献   

14.
Vocabulary incompatibilities arise when the terms used to index a document collection are largely unknown, or at least not well-known to the users who eventually search the collection. No matter how comprehensive or well-structured the indexing vocabulary, it is of little use if it is not used effectively in query formulatio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echniques for mapping user queries into the controlled indexing vocabulary have the potential to radically improve document retrieval performance. We also show how the use of controlled indexing vocabulary can be employed to achieve performance gains for collection selection. Finally, we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benefit of combining these two techniques in an interactive retrieval environment. Given a user query, our evaluation approach simulates the human user's choice of terms for query augmentation given a list of controlled vocabulary terms suggested by a system. This strategy lets us evaluate interactive strategies without the need for human subjec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探讨用户在公共检索和非公共检索计算机上进行OPAC检索的行为共性与差异。[方法/过程] 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OPAC日志数据为例,对图书馆内公共检索计算机和馆外典型非公共检索计算机产生的日志信息进行分析,从基本特征、一次检索会话内的检索行为特征两方面,对两类计算机用户的OPAC检索行为进行比较。[结果/结论] 公共检索计算机用户与非公共检索计算机用户在关键检索行为的表现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包括检索点与高级检索功能的使用、一次检索会话内的提问调整方式等。同时,两类用户在一次检索会话的提问次数、持续时间、两次检索会话时间间隔等方面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6.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since it is hard to identify users’ information needs, many approaches have been tried to solve this problem by expanding initial queries and reweighting the terms in the expanded queries using users’ relevance judgments. Although relevance feedback is most effective when relevance information about retrieved documents is provided by users, it is not always available. Another solution is to use correlated terms for query expansion. The main problem with this approach is how to construct the term-term correlations that can be used effectively to improve retrieval performance. In this study, we try to construct query concepts that denote users’ information needs from a document space, rather than to reformulate initial queries using the term correlations and/or users’ relevance feedback. To form query concepts, we extract features from each document, and then cluster the features into primitive concepts that are then used to form query concepts.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on the Associated Press (AP) dataset taken from the TREC collection. The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shows that our proposed framework called QCM (Query Concept Method) outperforms baseline probabilistic retrieval model on TREC retrieval.  相似文献   

17.
李力  丁宁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0):137-144
[目的/意义]移动社交类应用已跃至移动app使用率和使用规模第一,对人们的网络行为带来重要影响。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有助于研究者了解现有研究进展,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行为规律。[方法/过程]从移动社交类应用的生命周期出发,系统梳理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接受、使用、转移、退出等行为的研究,并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结论]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接受意愿和动机的研究已趋成熟,对不同移动社交类应用的用户行为比较和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层次较浅。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伪相关反馈的跨语言查询扩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相关反馈是一种重要的查询重构技术,本文分析了两类相关反馈技术,一是按用户是否参与可分为伪相关反馈和交互式相关反馈,二是按作用于查询的方式可分为查询扩展与检索词重新加权.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了将相关反馈技术应用于跨语言信息检索,提出了翻译前查询扩展、翻译后查询扩展、翻译前与翻译后相结合的查询扩展三种方法.最后,本文通过伪相关反馈实验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三种跨语言查询扩展方法都能够有效地提高检索结果的精度,其中翻译后查询扩展方法相对更优越.此外,查询式的长度对不同跨语言查询扩展方法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