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 /意义]系统地总结“第二届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学术研讨会”专家的观点,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智慧服务能力提升,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指明方向。[方法 /过程]对10名专家的报告内容进行解读,剖析专家对智慧图书馆及智慧服务的认知与主要观点,提炼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的要义与趋势。[结果 /结论 ]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明确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要求与路径,把握好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定义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建构支持智慧服务的数据属性模型,并进行方法和过程的讨论,从而促进智慧服务的实现。[方法/过程]对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含义进行解释,提出图书馆服务的智慧程度和数据的交互性、交互频度、响应时间以及数据感知深度的关系模型,论述不同数据属性对智慧服务的影响,并提出数据获取的方式。[结果/结论]数据是现代图书馆实现智慧服务的必要支撑,图书馆必须依靠足够的技巧与耐心,挖掘用户的潜在数据,并基于相应的数据交互实现快速、深入、灵活的智慧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探讨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的特征、功能和实施方案,为新时代数据增值、图书馆功能定位及智慧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和方案。[方法/过程]在对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推出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的特征和功能,提出智慧图书馆开展数据服务的实施方案,并对当前智慧图书馆开展数据服务的困惑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结果/结论]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的实施方案包括:制定战略规划、打造智慧空间、架构智慧平台及培养智慧馆员。新时代,数据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智慧化的数据服务是当前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也是智慧社会和数字中国创新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通过图书馆智慧空间建设:概念、演变、评价与设计等的探讨,憧憬图书馆智慧空间服务的美好未来。[方法/过程] 回顾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探索历程,对实体空间、主题空间、知识空间建设和服务中的智慧因素进行概念界定和具体分析,对其背后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ABCDE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computing、大数据big,data和扩展现实extended,reality)5类技术进行介绍。[结果/结论] 通过案例分析,提出图书馆智慧空间建设的目标、愿景、需求、设计、实施和评估等诸多方面的考虑,展望未来图书馆智慧空间服务激动人心的远景。  相似文献   

5.
对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现状的梳理有助于揭示智慧服务的理论内涵,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智慧服务的开展提供借鉴。文章采用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对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其以人为本、智慧创造的理论内涵,提出由激发人的智慧、耦合物的智能、构建智慧图书馆治理体系、建设智慧图书馆文化四个方面组成的智慧服务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6.
关鑫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4):42-50
[目的/意义] 研究当前环境下馆员如何进行“全媒体”角色转换及其培养途径,从而为馆员信息化发展引领方向,在推动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过程中,扩展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能。[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调查、实践研究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全媒体”发展及馆员“全媒体”角色转换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着重讨论馆员角色转换与培养方法。[结果/结论] 馆员的“全媒体”角色转换与培养是必要的,“全媒体意识”是转变的关键,知识积累是角色转换与培养的量变基础,智慧实践是“全媒体”角色转换的实现手段,也是培养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构建公共图书馆“十四五”期间的智慧化转型路径理论框架,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提供借鉴和创新认识。[方法/过程]选取我国国家图书馆、32家省级公共图书馆与15家副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文本作为分析样本,以样本中有关智慧图书馆的总体目标、发展策略与具体行动等内容作为基本分析单元进行人工类目编码,以揭示规划文本中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相关内容。[结果/结论]研究得出,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现已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共识;“十四五”期间智慧化转型的六大核心要素,即智慧服务、资源建设、智慧空间、智慧管理、智慧技术、协作协调。基于此,构建出战略重点关系结构中的公共图书馆智慧化转型路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结合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分析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过程]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对我国2010-2019年关于智慧图书馆的CSSCI期刊研究论文进行检索,对其主要研究主题进行总结分析,并通过网络探讨中国智慧图书馆的实践建设现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中国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与特征、智慧图书馆系统平台的开发、智慧图书馆的智慧管理和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等几个方面;中国各类型图书馆在积极探索智慧图书馆的智慧空间、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的应用实践,但公共图书馆的智慧化实践建设较高校图书馆相对滞后;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关注度逐渐增强、研究主题逐渐丰富、应用实践建设逐步展开,但智慧图书馆基础研究不足、对新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不深入、理论研究成果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实践不全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在科研全面数据化和“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建设方向和路径对教学和科研具有重大影响,本文旨在提出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下一步落地和实践思路。[方法/过程] 梳理高校图书馆发展现状,解析发展新态势,以数据意识为出发点,尝试构建智慧图书馆在技术、服务、空间等方面的发展方案。[结果/结论]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应重点在智能设备、智慧服务平台和智慧空间上“下深功”,此外还需在馆员角色和联盟建设上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智慧图书馆是智能技术驱动下的一种新型图书馆模式。当前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进入了纵深阶段。因此有必要对过去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进行总结,思考智慧图书馆未来研究的方向。[方法/过程]总结近5年来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的主题内容,包括智慧图书馆的基本问题、技术应用、实践案例、智慧服务以及智慧图书馆馆员。[结果/结论]认为智慧图书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建设的重点应当从馆员、资源和读者3要素入手,建立图书馆馆藏、图书馆馆员、图书馆读者的多维交互模式,为读者提供智慧服务。未来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应以读者需求的精准识别为起点,重视读者体验,构建更加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  相似文献   

11.
李楠 《兰台世界》2020,(3):101-104
智慧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理想模式,同时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和环境,给图书馆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本文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理念、技术和趋势基本形成的基础上,从"双一流"建设的视角出发,分析探讨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理念以及"双一流"高校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定位,并且从实践和发展两个方面思考,提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部署智能力、推进智慧力和践行智慧育人使命的智慧化建设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图书馆智慧服务带来机遇与挑战,图书馆新系统平台建设刻不容缓。旨在探讨下一代图书馆系统平台发展现状及对策,为建设一流高校智慧图书馆提供实践案例与参考依据。[方法/过程]梳理图书馆系统平台发展脉络,在盘点现有的国内外下一代图书馆系统平台的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以南京大学为例,探索图书馆新系统平台的建设方案。[结果/结论]智慧图书馆将通过建设一体化电子资源管理平台并打造NLSP,提升图书馆资源管控和知识服务水平,构建开放共享的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技术的发展推动图书馆藏书管理模式变革。本文通过对人书分离模式的发展、内涵及其影响的分析,指出人书分离模式推广应用的现实困难。在此基础上,结合智慧图书馆建设,从人书分离模式运行架构设计、智能化设施建设、空间服务环境打造、智能化信息平台构建、智慧数据信息服务等方面,提出图书馆应用人书分离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在简述国内外智慧图书馆发展历史和内涵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国内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缺乏具体科技应用的现象进行补充,着重论述4种具体科技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原理和价值以及具有"智慧性"的馆员队伍建设要求。[方法/过程]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经验,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对各学者观点进行梳理、归纳,在此基础上,采用流程图法直观阐述智慧科技的工作原理。[结果/结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最核心要质就是智慧科技和智慧馆员,未来智慧图书馆科技体系的建设和馆员队伍的培养更应结合图书馆实际情况,在本文观点的基础上,深入细化。  相似文献   

15.
丹麦技术大学智慧图书馆建设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意义] 通过对国外典型智慧图书馆的实证研究,为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利用文献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及典型案例分析法,梳理丹麦技术大学(DTU)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现状、目标、基础架构及核心系统,分析其智慧化建设理念及实践特点。[结果/结论]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是图书馆的核心元素,智慧图书馆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生活实验室打造是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之一。同时,智慧图书馆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坚持特色化、渐近式发展,坚持拥抱各种智能技术,逐步融入智慧城市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