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写作问题一般来说,随着采访获得材料的时候开始,报告文学的写作构思也就开始了。这时候,作者在与采访对象的交谈中,在跑外围获得的材料中,在现场观察的感受中,都有一些东西撞击着作者的心,震动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引起作者的玩味与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构思的开始。不过,这时候的思考还是片断的、不完整的、不定型的、甚至是散乱无章的。直至采访结束的时候,当你回忆深思,或者打开笔记本,重新检阅得来的材料时,你的思想会渐渐明晰起来,会对你的采访对象有个基本评价:这个人值不值得写?写他什么?如何去写?这时候便进入了总体构思。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在采访中掌握的本领是否过硬,关键在于是不是善于提问,会提问才能得到宝贵的细节和材料。因为,采访需要有语言环境,有来言才有去语,你不会提问,被采访对象怎么能主动回答问题呢?许多名记者都是善于提问的行家,像采访毛主席的斯诺,1936年去陕北采访前准备了80多个问题。毛泽东是根据他提出的这些方面的问题,同他谈了十几个晚上。1960年6月,斯诺再次到中国来,又准备了40多个问题,同周恩来总理谈了12个小时。有的通讯员主观认为,自己生活在基层,人物和事情都很熟悉,还要作提问的准备吗?回答是必须的。你的提问如果笼统,被采访对象就可能…  相似文献   

3.
张学法 《记者摇篮》2000,(11):30-30
初学写稿的人往往不知写什么,写稿时间较长的人,往往出现还有什么可写的困惑,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妙法呢?我的体会是拓宽视野,处处留心。由此及彼觅新闻在采访“此”新闻时,我们只要留心,往往会发现新的新闻线索,你若是个有心人,就会通过这个新线索写出“彼”新闻来。1996年5月,我去建设局采访该局举办的“爱我城建”晚  相似文献   

4.
几位通讯员朋友在一块闲聊,都不胜感慨。大家认为:当个通讯员真难啊! 一、采访难。采访对象大都是先进人物或头面人;就是农村的专业户,你去采访他,有的也会拿着鄙夷的眼光打量你,有的还怀疑你是混饭吃的江湖骗子。二、发稿难。有时针对某些舞弊事件进行批评,盖章时却“卡了壳”,好些单位只想做顺水人情,不愿惹“蚂蜂窝”,这真是写表扬稿容易,抨  相似文献   

5.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6.
常见记者采访时,带上采访机或采访本郑重其事要求被采访者回答问题。我认为这样做很容易使被采访者思想紧张,有些深层次的问题也不易挖掘出来。使采访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能和被采访者互通思想,采用聊天的形式把他引向你所要了解的问题,就会收集到真实、感人的素材。劳模丁春棠是个销售能手,他  相似文献   

7.
在报社风华正茂的记者群中,张凯林不很显眼:1.65米的个子,相貌平平。一经接触,你便会感到他的谦虚和诚恳。他的文字、摄影作品,和他的人一样,质朴无华。他似乎缺少当代青年那种“指点激扬”的冲劲,总是爱悄悄地琢磨,不轻易开口。但他一旦“开动”起来,你便会惊异他敏捷的思路和不竭的工作热情。无论外出采访,还是去暗室冲片、到编辑部发稿,他总是脚步匆匆,一溜小跑。那步态,会使你与那部外国动画片产生联想。难怪,有人把“蓝精灵”的雅号赠给了他。  相似文献   

8.
因为中国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法律上没有规定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西方记者中流行一句话:“他把你从门口推出去,你要想办法从窗户再爬进来。”这里,笔者根据中外记者在采访实践中的成功范例,总结归纳了几种接近采访对象,敲开拒绝之门的方法,以资新  相似文献   

9.
采访,经过试探性阶段,要迅速转入正题。试探性阶段不可太长,要适可而止。如果这个阶段拉得很长,开始的“闲谈”总是漫无边际,就会使访问对象觉得你是在闲聊,或者觉得你有些圆滑,甚至在卖弄自己,造成不好的印象。一旦造成这种不好的印象,在这次访问中是很难消除的。因此要尽快转入正题,开始正式采访。转入正题,首先要向采访对象交代采访目的,要准确介绍,不能含糊,以此来引导对方谈话。因为对方很急于想知道找他到底是干什么,他该怎样回答。记者要明确地告诉他,有哪些要求,如果说得不清楚,他就不能明确地回答。必要时还要交底。对方对记者采访往往有点疑虑,比如记者提了几点要求后,他会想,为什么找我?有沒有别的目的?会给我带来利益还是损害?特别是记者采访比较重要的问题,访问对象的疑虑就会更多,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先交底——这次采访要达到什么目的,对他有何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有特点的问题?那些只有由这个采访对象来回答才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是有特点的问题。所谓有特点,就是符合采访对象的特点。艾泼斯坦说:“要问的是只有他本人才能告诉你的问题,或者他能陈述他的观点的问题。这样你就进行了一次丰富多彩的采访。”  相似文献   

11.
采访夏雨田是一件幸福又痛苦的事情。你会不知不觉被他幽默的语言,幽默的人生态度所吸引所感染,但他的病还很重,只要讲一会儿就气喘吁吁,体力不支,我们只好分若干次对他进行采访,每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都在创作新的节目。他说——不为名利所累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时刻伴随着你。活着就需要回答。战争年代,生无关摆在面前。和平时期,生死关不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采访,你若直接问村干部:“村里有啥新闻?”他们个个摇头;你若掏出笔记本采访农民,他们说上几句就卡壳;可你随随便便,东拉西扯地跟他们聊天,他们的话匣子就收不住了,说不定哪句话便成了新闻。我曾去黑林台村一农民家采访。这位农民购进几台草织机,组织10多名小青年加工草帘子,销往东陵区各砖场,经济效益很好。可我问他一句,他答  相似文献   

13.
如果你连采访对象都约不到,或者见到采访对象,但无法让对方开口,或者对方虽然开口了,但回答给你的问题并不是你想要的答案……那么,就意味着你的采访失败,创造性的找新闻就无从谈起。因此,何谓“采访对象”?就是要求记者像“处对象”(谈恋爱)那样去采访沟通。  相似文献   

14.
如果你连采访对象都约不到,或者见到采访对象,但无法让对方开口,或者对方虽然开口了,但回答给你的问题并不是你想要的答案……那么,就意味着你的采访失败,创造性的找新闻就无从谈起.因此,何谓"采访对象"?就是要求记者像"处对象"(谈恋爱)那样去采访沟通.  相似文献   

15.
跟主持人聊天是件轻松的事,不用你费尽心思,他就会很善解人意地讲出你想要问的内容。任鲁豫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愉快的采访对象,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我父亲是语老师,他从小就培养我的表达和朗诵能力。”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在基层,一般都是被称为“小秀才”的人,如果我们自己也把自己看成是“秀才”,处处以先生自居,那就糟了,群众就会不理你,时间一长,与群众之间就会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尽管你生活在群众之中,但群众不会把知心话告诉你,你就会变成“瞎子”、“聋子”。有一年,我听说一个公社的酱油厂办得不错,便去采访掌龙头的老师博,一见面我就急于向他掏材料,拿出本子来,摆出要他汇报的架势来,谁知他非但不理我,反而对我的到来很反感,使我很纳闷。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采访     
自从成为一名小记者之后,我从来还没有进行过采访。因为,很早就听人对我说过:“即使你侥幸成为一名小记者,也不会有人接受你的采访。毕竟,你还是一名小学生,没有人会像对待一名记者那样对待你。”前些日子,《梨园春》来我市演出。早已闻讯的我兴奋不已,打算进行第一次采访。但又想起那些话,我内心矛盾极了。去吧,害怕失败;不去吧,就失去这次锻炼的机会,我犹犹豫豫的。对,只有试才会成功,不试怎么会成功呢?最后,为了自己的自信心,为了自己的勇气,我决定去采访。无论成功或失败,至少我知道,我努力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当炸弹在距自己不到一米的地方爆炸后,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奇迹般地抓起了摄影机、采访包和海事卫星电话,然后才冲出房门。这个动作使他成为向国内报告这一重大事件的第一人。6月18日,他就一个战地记者在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所应体现出的专业素养等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记者:你在爆炸发生后,首先抓起了摄影机、采访包和海事卫星电话,而这三样东西是你后来得以顺利完成报道工作,发回大量新闻的关键。你为什么会在那种危急时刻作出  相似文献   

19.
与一位年轻记者下乡采访,他腰间的BP机隔一会就响,一响,便放下笔去打电话,弄得采访断断续续,被采访的村干部说:“你们太忙,我也没有什么说的了。”采访草草收场。 BP机是个神奇的玩艺儿,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有人对你肚子一呼,便传来一个信息。毋庸置疑,这有助于记者的采访。然而,  相似文献   

20.
在报社风华正茂的记者群中,张凯林不很显眼:1.65米的个子,相貌平平。一经接触,你便会感到他的谦虚和诚恳。他的文字、摄影作品,和他的人一样,质朴无华。他似乎缺少当代青年那种“指点激扬”的冲劲,总是爱悄悄地琢磨,不轻易开口。但他一旦“开动”起来,你便会惊异他敏捷的思路和不竭的工作热情。无论外出采访,还是去暗室冲片、到编辑部发稿,他总是脚步匆匆,一溜小跑。邪步态,会使你与那部外国动画片产生联想。难怪,有人把“蓝精灵”的雅号赠给了他。进入今晚报社7个年头,张凯林有1200余幅照片和140多篇文字见诸报端,不少作品引起轰动效应。他以手中的相机为武器,在天空、陆地、水面摆开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