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财经观察是胡舒立担任《财经》杂志主编期间在该杂志的署名专栏,从1998年8月创办,直至2009年11月胡舒立离职,每期必见,历时11年。财经观察是类似于社评的准社评栏目,一直由胡舒立个人署名,不过随着《财  相似文献   

2.
新闻回放 据“联办”消息人士透露,《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已于9月25日正式辞职。包括副总经理及8位部门总监在内的经营部门60多位员工,也于9月29日递交辞呈。有关人士称,《财经》杂志创办人兼主编胡舒立也可能被迫离职。  相似文献   

3.
于海荣  袁涛  申红 《青年记者》2007,(10):12-14
《财经》杂志内容分析 《财经》创刊于1998年4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中国财经杂志中的老大。分析《财经》的报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张蕾 《中国新闻周刊》2009,(48):108-109
2001年美因的《商业周刊》将胡舒立誉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原因是创办不过三年的《财经》杂志,“搅动”中国的证券市场,以揭黑式的调查,性报道敦促中国证券监管部门对市场的肃清和整顿  相似文献   

5.
业界风云     
《新闻窗》2010,(1):20-20
2009年,《财经》杂志的人事变动闹得沸沸扬扬,更有舆论将之升华到新财经媒体变局的高度进行探讨。自9月底《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等高层管理人员的离职开始,对于财经创始人之一的胡舒立去留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各种传闻甚嚣尘上,11月9日,胡舒立正式向上级主管部门“联办”递交辞呈。  相似文献   

6.
《财经》网是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风向标的《财经》杂志推出的、以原创新闻和实时评论为主要内容的财经新闻网站。  相似文献   

7.
一种重要的网络资源——《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披露证券市场信息,以保证证券市场活动符合公开,公开,公正性原则而建立的《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  相似文献   

8.
柯恩 《青年记者》2009,(21):83-83
传闻胡舒立要离开《财经》杂志另起炉灶,好比乔布斯一手打造了苹果公司之后,因为和投资方无法达成一致,于是率领全体研发、经营人员离开苹果,立志重新打造一个芒果公司。  相似文献   

9.
2009年7月13日到18日,在暨南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传媒领袖讲习班上,来自《财经》杂志的主编胡舒立女士的讲座给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来自于对她讲座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罗欣 《中国广播》2008,(5):13-14
沈阳电台经济广播的财经证券类节目,初创于1992年。由于当时证券市场刚刚兴起,加之信息渠道并不发达,因此,节目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投资者的热烈追捧。16年来,由最初股市收盘后的《经广证券时间》一档节目,演变为全天多档不同类型节目,从清晨信息播报类的《证券早报》、中午休市时点评类的《午间股市快报》、到全天收盘后综述类的《经广证券时间》和晚间漫谈类的《锵锵股市》,各档节目均为广大投资者所津津乐道。到2008年,《经广证券时间》已经成为沈城投资者家喻户晓的品牌节目。  相似文献   

11.
《青年记者》2006,(3):54-54
《财经》2006年第1期发布反侵权公告,公布了香港商报、雅虎、百灵网等媒体侵害《财经》作权的事实,并将视具体情形,展开反侵权行动。  相似文献   

12.
梁涛  李尤 《青年记者》2010,(12):72-73
2009年11月,随着《财经》创始人之一胡舒立离职,《财经》三分之二的编辑团队都选择和她一起离开,总编辑王波明在社论《理念支撑下的坚持——致读者》中写道:“当了近12年的总编辑,从来没有写过社评,现在人去楼空,只好提起沉重的笔。”对于这个已经近12年不用自己写社评的总编辑来说,  相似文献   

13.
方仁 《传媒观察》2005,(4):15-17
2004年11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在上海面世,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北京青年报社共同打造,这三家集团都是中国传媒业赫赫有名的巨子。《第一财经日报》是中国第一个跨媒体、跨地区的报纸,得到了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的充分支持,上海、北京、广州三地的党委、政府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给予了大力扶持。  相似文献   

14.
《新闻前哨》2010,(1):6-6
据新华网:新华社第一本财经杂志《财经国家周刊》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创刊。这本定位“中国首席财经大刊”的杂志首期发行将以“珍藏版”的形象面世,共发行28万份。  相似文献   

15.
王一粟 《出版参考》2009,(22):21-21
9月28日,新浪微博上出现一条由ID为“夜风”的用户发布的信息:“传:《财经》杂志高层集体出走。消息有待证实。”这条信息一时之间受到中文微博客用户的密切关注。与此同时,在新浪微博和Twitter上出现多条与《财经》人员变动相关的信息,并有消息进一步指出此次变局源起胡舒立团队和资方(联办)之间的矛盾,甚至有人还透露了胡舒立团队的新东家及新刊的名字。  相似文献   

16.
王驰 《青年记者》2010,(13):79-80
今年年初,胡舒立团队接手《新世纪周刊》,路透社随即发出题为“胡舒立再次创业,《新世纪周刊》成为中国媒体的风向标”的报道。华尔街日报网站如此评论:“胡舒立将《新世纪周刊》塑造为另一本《财经》很可能是个挑战。”有乐观的分析者则预言,《新世纪周刊》“不仅将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器,更将成为一台‘质地优良的印钞机’。”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三昧》2008,(1):19-19
1998年早春,胡舒立带着一大堆新闻创业失败的经历,开始操作经营一本看上去有些小众的月刊杂志《财经》。曾经的教训终于发酵成为财富,老道成熟的《财经》以“muckraker(扒粪者)”的角色,奠定了自己调查式报道的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18.
《视听界》2009,(6):17-17
缘起:中国最优秀的《财经》杂志发生重大人事变动,主编胡舒立、总经理吴传晖正式辞职,一同辞职的还有经营部门的60多人,编辑部全部高层和绝大部分编辑团队成员。  相似文献   

19.
《新闻导刊》2008,(3):56
4月28日,新华财经传媒正式推出《投资者报》,这份中文周报主要面向庞大而高速增长的中国个人投资者市场。  相似文献   

20.
《财经》从1998年创办以来,短短七年左右的时间成为财经媒体不容忽视的品牌。名为《财经》,但是如果有重大新闻发生,如果机会许可,《财经》几乎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愿意做。简单地进行回顾可以发现,《财经》首先认为自己是新闻工作者,然后才是财经报道者。1998年到2000年,《财经》主要围绕当时政府的重大决策做报道,包括电信业重组、军队退出商业领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