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马克思:“服务就是商品” 我读到《新闻大学》1998年秋季号喻权域同志《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一文的第四点“新闻是不是商品”。其基本观点作者用黑体字标出:“新闻报道和报纸都不是‘商品’,而是‘服务’。”这里的“服务”显然不是无私奉献意义的服务。喻接着说:“我国那些主张‘新闻是商品’的学者,忘记了辩证逻辑,用的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不知  相似文献   

2.
《瞭望》新闻周刊不久前刊发了一篇题为《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新题》的文章,文中谈到:“受访的基层干部将处置‘网上群体性事件’的手段缺乏概括为‘三个进不去’:对网络,基层党组织‘进不去’,思想政治工作‘进不去’,公安、武警等国家强制力‘进不去’。”为什么进不去?即使他们都进去了,网民能够如他们所愿而“静声”吗?就此话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他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有自己独特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在重庆,我有两个“昵称”:一个是“田坎记者”———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给我的称呼;另一个是“采写、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新闻界同行和一些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送给我的。说实话,我对这两个“昵称”都比较满意。因为,这些年来,党和人民给我的“重庆市先进工作者”、“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范长江新闻奖”等荣誉,都是我从田坎上得到的收获,都是潜心采写、研究“三农”问题的成果。重庆市的3100万人口中,有2/3的人口都在农村。对新闻记者来说,这不仅是“广阔天地”,而且是一座挖掘不尽的“…  相似文献   

4.
我个人通过采写《当好精神文明建设排头兵》这篇述评有几点粗浅体会。一、述评不是经验总结 ,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般来说 ,述评的选题是一项重大工作或热点话题。就重大工作而言 ,常常时间跨度长 ,涉及单位多 ,写作中如果不找准最“出彩”的地方 ,就有老虎吃天 ,不知如何下口的感觉。我在写这篇述评的时候 ,查阅了本报相关报道 ,仅相同题目的述评就有好几篇 ,的确大伤脑筋。是记者部领导的提示 :“该舍弃的坚决舍弃” ,使我解开了这道难题 ,尽可能从新的侧面进入 ,别有洞天。二、尽量少说大话套话 ,多用自己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写这组述评前…  相似文献   

5.
有句俗语:“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大凡从事新闻写作的专业或业余作者,无不希望自己所写的每篇稿子,在主题、体裁、内容及语言等方面,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甘若食饴的“鲜味”。为此,大家都殚精竭虑,孜孜以求。日前,与一位基层通讯员闲聊,当谈及怎样才能使新闻有“鲜味”的问题时,他说:“我是个初学写作者,每次采写报道时,总想抓条‘活鱼’,烹出‘鲜味’,可都不能如愿,不是题材雷同,就是内容陈旧,老脱不出跟在别人后面跑的窠臼。”问我有无医治此“症”的妙方。  相似文献   

6.
(二) 政治理论是我成长的乳汁和催化剂 我刚入新闻工作之门时,总认为只要有一支生花的笔,就能当个好记者。于是只注意学习文艺方面的书籍,注重掌握写作技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不够重视。当时正赶上采写蒋介石破坏国共两党在重庆签订的“双十协定”的罪行报道。虽然我很卖力气,写成的稿件文字也很讲究,但采用率很低。一位资深的记者看过我采写的稿件之后说,“新闻工作是‘吃’进材料,‘吐’出精品,这中间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消化、提炼,寻觅主干,挖掘核心。马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同行常说,办报最喜欢“进攻性”的记者和通讯员。这里所说的“进攻性”,主要是指采写实践中思维活动的“进攻性”。记者、通讯员在采写实践中的思维活动,如果跳不出“固守性”、“封闭性”利“退缩性”的圈子,必然拘固老生常谈式的主题和表现形式。“进攻性”思维的特点,就是不安于固守别人已经突破的防线,不困于自己已经攻克的堡垒,而是对新的目标作不停顿的进攻,总是尝试采写出别人不曾想过或不曾写出的新颖的东西。记得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曾经说过:“科学家第一个重要的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进攻性…  相似文献   

8.
“你们在农村的通讯员,要多与农民交朋友。说实话,我们在上面,‘洋’的、‘大’的东西你们搞不过我们,‘土’的东西我们却搞不过你们。‘身’入农村,‘心’系农民是大有可为的。“这是二十多年前江西日报一位资深的记者前辈来安福县采访时,对我说起的一段让我刻骨铭心的话。回想起20多年的新闻实践,翻阅自己在各种新闻媒体上采写的4000多篇稿件,几乎都浸满了一个浓浓的“农”字。 常下去走走 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通讯员要常下基层去走走,保准你没错。我在县行政机关工作了近40年,换了七、八个单位,始终不改常下…  相似文献   

9.
《采.写.编》2022,(2):2-2
“知史爱党,增强’四力’”教育活动“知史爱党,增强‘四力’”教育活动是由河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杂志社承办的新闻行业教育培训活动本次活动进一步引导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四力”,更好履行职责使命,推动全省新闻宣传工作焕发新面貌、展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S此次教育活动邀请了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石家庄学院的专家教授,以及河北曰报社高级编辑共同在线授课,河北省新闻工作者均可点击观看。  相似文献   

10.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孬、差、坏’之作。”这恐怕是一种“求全责  相似文献   

11.
从前有个老翁接到女婿让他代买“否”的信,到处打听也没有,他戴上老花镜又仔细看后,忽然想到可能是让他买“杏”。于是,他跑到街上买了几斤杏,写了封信,托人捎去。信是一首打油诗:“贤婿来信要买‘否’,急得你翁满街走;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有个学生在送给老师枇杷的附信上,把“枇杷”写成“琵琶”。老师见后痛心地说:“‘枇杷’不是这‘琵琶’,只因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只因这个学生“枇杷”、“琵琶”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冯建文李会军报道:5月下旬,济南军区某高炮旅在开展了我军根本职能教育中,政治部门及时召集业余报道人员进行了为期5天的专题教育。他们在教育中,采取领导上课、参观革命遗址、请老英雄讲传统等方法,使报道人员充分认清了自己应该“先是战斗员,再是报道员”的思想。目前,该旅报道人员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练兵习武、采写稿件中去。某部对报道人员进行我军根本职能教育@冯建文 @李会军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1月下旬,我采写了《这样的“决议”怎能通过》这一新闻。文章发出后,很快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改革报》等采用。该文通过对“一些乡镇利用‘人大决议’具有的法律强制性,把中央三令五申明令取消的集资、摊派再次强加给农民,使乱收费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这一新闻事实的剖析和  相似文献   

14.
博览     
‘吃透两头’的缺陷‘吃透两头’,即‘吃透’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上头’,又‘吃透’本地区实际的‘下头’。这是六十年代出现的十分简明而又形象生动的提法。但是,近几年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到这个提法有一个缺陷,就是它排除了对各种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学习,排除了对国外、地区外的情况和经验,也就是横向信息的了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吃透两头’这个提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闭关锁国,轻视知识,忽视商品交换,以及管理体制中过分强调纵向联系,忽视横向联系的反映。现在,我们不应再使用这个提法。《摘自北京日报》读者来信——取之不尽的信息源吉林《新闻研究》第二期刊登张希圣的‘读者来信——取之不尽的信息源’,文章说:读者来信是‘政治气候的晴雨表’,是一个取之不尽、  相似文献   

15.
“你觉得你学习好,就把自己当成‘夜郎’了.夜郎自大,谁佩服你?”这是笔者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其实,“夜郎”是“国”不是“人”,这句话中,错把“国”当成“人”了. “夜郎自大”是个成语.汉代班固的《汉书·西南夷传》:“滇王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相似文献   

16.
《新闻知识》一九九三年第三期第二十六贞邓利平同志的》对行为丑与新闻美的一些认识》:‘其实丑的东西你不报道它依然存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津’为‘泽’之误;、根据《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一千三百三十一页《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引文掉‘照例’二字。这两个错误,如在文化大  相似文献   

17.
在全媒体时代,“四力”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力”,也是必修课。从“‘脚力’是淬炼新闻精品的前提”“‘眼力’是发掘新闻的基本功”“‘脑力’贯穿新闻工作始终”“‘笔力’是‘四力’落地的最终反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证增强“四力”将进一步巩固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8.
《新观察》1989年第5期上有篇好文章,海外专栏作家梁厚甫的《旅美记者生涯三十年》,其中关于“改写人”的叙述对人颇有启示。文章说:“我注意《波铁摩尔太阳报》所刊的消息,发现第二天该报记述总统的谈话,并不是由该记者(指采访者)署名,而署名的另有其人,有时也有该记者的署名,但署名却排在第二位。我忍不住寻求原因。该记者说,美国报纸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在街上如果碰到‘人咬狗’的新闻,就由跑腿的记者执笔来写,因为这新闻是社会性的,无关重要。碰到政治和经济性的大新闻,跑腿记者所写的东西,只能视为原材料,送回报馆之后,是由一种‘改写人’(Re—writer)来改写。政写人比之跑腿记者有更深资历,一是文笔较好,二是对‘国际关系’以及‘经济’问题,有较深的学养。叙述的时候,用的不是记录文体,而是夹叙夹议的文体。”在我国,由学养高深的大记者(同时往往兼任不大不小的新闻“官儿”)对重大政治,经济新闻进行述评的作法也是有的,但不太时兴“夹叙夹议”。在梁  相似文献   

19.
郝耕 《新闻知识》2006,(12):67-68
一、博客的特征近年来,博客风靡全世界,由于它使用简单、内容丰富,深受网民的欢迎,被喻为是“继EmaiI,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和“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具有个人性、即时性、开放性、拿来主义等特征。除此之外,博客还具有如下特征:(一)思想共享。思想共享是博客发家致富的秘岌。方兴东在《博客论1.0版》就说道:“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互联网开始真正凸现无穷的知识价值。”思想共享把人们带入一个更加宽容与开放…  相似文献   

20.
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大抓基础工作。新闻记者的基础工作是什么?这几年来,我在具体的采写实践中,有一点感受特别深刻,就是吃透“上”、“下”两头。所谓“上”一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的精神实质,记者胸有全局;所谓“下”一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活的情况。我认为,不断努力吃透两头,这是无产阶级记者所必需的基本政治素养和业务修养,是做好报道工作、提高报道质量的基础,也是记者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