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报要做现代主流报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思勇 《传媒》2006,(5):35-37
2005年与其说是我国报业遇到了"寒流",不如说是报业改革进入新的必经阶段.现在正是重新定义报业发展方向的大好时刻.对党报来说,既迫切需要解决"市场进入"的问题,又迫切需要解决"市场提升"的问题;既迫切需要实施"受众满意战略",又需要展开"竞争对策战略",全面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2005年,国内报业市场突然出现增长率大幅下滑,笔者不赞成"报业寒冬"之类的悲观论调,但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报业结构的失衡,经营思路的失误,发展战略的偏颇等,这些历史痼疾经过长时间积累就像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阻碍报业前进的步伐.中国报业下一步发展需要新一轮的战略转型,需要在清理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双重视野中重新超越.因而,2006年中国报业仍然要经历一个深刻而经营艰难的"转型期".对2006年中国报业经营转型,笔者有以下期待:  相似文献   

3.
石峰:发展数字报业,传统媒体是基础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报业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迎接报业的挑战,抓住数字内容产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报业的战略目标,并为此制订了专门的行动计划,即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旨在全行业广泛联合相关的产业,共同推进我国报业面向未来的战略转型,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宣传舆论阵地,牢牢把握信息传播技术条件下,新闻宣传和传播市场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3,(21)
报业实现战略转型,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然而当前受体制约束,报业只能采用剥离经营性资产的方式上市,采编资产则严禁上市。本文针对剥离上市给报业发展造成的诸多弊端及整体上市将成为报业上市的必然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就报业整体上市如何处理"资本"与"文化安全"之间的矛盾问题从政府监管方式的改革及资本市场制度的创新两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报业产业格局、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为适应报业发展新形势,国内主要报业集团相继提出向"跨区域、跨媒体、跨行业"的现代大型传媒集团转变的发展目标.新的发展目标的确立,呼唤报业集团管控模式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6.
报业产业化运作导致报纸格局最大变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报业发展呈现出区域化发展态势.时至今日,面对"存量""增量"并存的状况,如何正确理解和看待二者关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化特征明显的报业市场而言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市场环境与经济形势的重大机遇拐点,确实需要业界从"外部形势"到"内部机制"上好好梳理与探讨报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但这个题目很大,涉及到宏观经济、媒体政策、文化体制改革、报业战略及战术层面等等方面,而笔者分管集团经营工作的时间不是很长,工作目标大多还在业务及管理层面,对战略层面的思考也仅仅刚刚开始,因而只能尽己所能,结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实践与个人的工作体会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8.
青海是个内陆省份,经济不发达,受种种条件制约,与东南沿海等一些较为发达的报业市场相比,发展规模有限,青海报业发展节奏缓慢,报业运作模式和思路还相对滞后。作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区域报业市场,也呈现出东西部差距问题,区域报业市场同样需要"西部大开发"。在此背景下,追循近二十年来青海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就可发现,在这里,没有其他区域报业市场那样"奇迹般的增长速度",有的只是厚积薄发式的"积累式"发展。现在,青海报业正在加快追赶的步伐。青海报业作为西部一个较为典型的市场,它的这些努力尤其具有样本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报业掀起了一股"数字报业"的热潮.报业数字化在取得初步成效、又面临新媒体引发的挑战和机遇的重要时刻,提出"数字报业"的概念,研讨"数字报业"的发展战略,探索"数字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是适时的、有益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报业"?怎样才能推进"数字报业"?谈一点不成熟的个人看法,抛砖引玉,以期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10.
黄常德 《新闻天地》2002,(10):47-49
历史进入新的世纪,各地报业集团正以豪迈的英姿,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报业集团是生产社会化、经营市场化的产物,为应对市场激烈的变化,合理构建集团结构和合理重组资源的战略管理,是报业集团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全面分析和及时研究报业经济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试就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竞争发展中采取什么样的战略,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庞春燕 《传媒》2007,(7):24-29
2006年8月,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对数字报业的探索正式从理念走向实践,为深入报道我国数字报业的发展进程,本刊记者曾专访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总协调人林江,就报业如何在数字时代保持并增强在内容产品上的主导权和传媒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报纸如何进行战略转型,新闻出版总署如何推动数字报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武华峰 《新闻窗》2008,(1):86-87
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着力开发地市级报业市场,实施地市级报业市场振兴计划。笔者以为,振兴地市级报业市场首先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重视报业后备人才培养,促进地市党报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报业市场的发展态势从过去的单一结构、单一市场、单一形态进入到了一种相对复合、跨区域和多种业态相融合的新阶段.战略竞争、品牌竞争成为长沙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进报业发展与竞争的动力之源,大力实施精品工程,提出办湖南最好报纸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几天采访下来,十几位杭州媒体负责人谈及最多的就是报业的"全媒体"战略.怎样在报业层面进行全媒体布局?如何建立相应配套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更好地落实全媒体战略?报业发展的剩余空间在哪里?杭州报人的想法与实践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传播》2012,34(6)
本文对当前我国报业的自身发展情况和受众的信息需求进行了分析,认为基于当前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参与国际传媒集团竞争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等现实需要,报业走全媒体发展之路是必然的选择.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目前我国报业全媒体发展的主要做法,如:加强自身网站建设,推动报网互动;开发手机报等接收终端,占领新兴媒体市场;再造内容生产流程,创新运行机制;培养全媒体采编人员.本文最后进一步指出我国报业全媒体发展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6.
“报业寒冬”的出现虽说有些耸人听闻,但报业市场面临非报产业(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报业媒体的历史转型时期。思考战略性问题比思考战术性问题更重要。只有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和处理目前报业内部发行市场上出现的无序竞争。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迎接挑战和创新发展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是新世纪第二个10年的开局年,也是下一个60年的起始年.中国报业以怎样的心态和怎样的视角看待经营管理战略,对报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中国报业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新的"节点"--以报业规模、普及程度、办报水平和盈利能力等指标来考量,中国报业已经越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期,步入初步成熟期.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给传统报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为代表的欧美报业开始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随着战略实施推进,欧美报业在内容生产、组织架构、盈利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持续性变化,"数字优先"战略不仅对欧美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其他国家的报业发展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期间,传统报业正面临全新转型、全面变革的历史关键期.在巩固平面媒体发展根基的同时,快速、全面、有效地切入新媒体领域,抢占数字化发展高地,已成为报业实现新一轮可持续发展、做大做优做强的根本要务之一.苏州日报报业集团顺应时势,全面规划新媒体发展战略,以推进苏州新闻网建设作为主线,以新闻资讯和信息服务为重点,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近两年大力建设具有苏州报业特色的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移动媒体、户外流媒体和地铁媒体,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构建起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全媒体战略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20.
贠瑞虎  赵龙 《传媒》2014,(11):24-26
正念好"主业、资源、资本"三昧真经,实现三者的良性循环,既是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从多年报业经营管理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核心理念和发展战略,也是大众报业近年来快速崛起、备受业界瞩目的秘密武器之一。仅从资本运营和投融资平台建设而言,大众报业集团经历了以下历程,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战略思考。以资本为纽带,扩大控制性报业市场早在9年前,"报业寒冬论"提出伊始,新一届大众报业集团领导班子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坚定不移干报业,风吹浪打不动摇"。9年来,集团上下不仅牢牢坚守这一理念,精心做强报纸内容,全方位提升媒体舆论引导力和品牌影响力,而且不惜巨资投入报业,全力扩大控制性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