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凡有引文,一定要注明出处。”这是报刊、书籍出版部门对作者的一点要求。这要求无疑是合理的。因为编者和读者知识面再广,也不可能知道所有作者的所有引文的出处,而引文又要求准确无误,所以得告诉编者和读者一个核查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这篇“别议”提出的问题值得注意。本刊认为:作者将稿件投诸报刊的同时,实事上已将该稿件的修改权也授予了编者,除非他特别注明不许作任何修改。至于编者在不违背原稿旨意的情况下,如何修改得更好,则是另一问题。 ──编者 先说一宗官司: 一位作者向某报社投稿,经编辑修改后,来稿刊出。作者认为经修改后的稿件已改变了他的题旨,且有一处常识性错误,于是,他向法院起诉编辑侵权,要求编辑承担“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最后,法院判原告胜诉。 因为我也是编辑,十多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体认其中苦哀。…  相似文献   

3.
“顾客是上帝”,这是商界颇有影响的口号。现在,报刊界也流行着一种提法:“满足读者需求”。办报刊,是给读者看的,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否则便无法在读者中立足、在群众中生根。但是,“满足读者需求”这一提法,由于过于简单和抽象,有时也会成为“迎合读者需求”的别名。而“迎合”,在当前,已经成为一些报刊,尤其是充斥街头的不健康小报和刊物的一种倾向。因此,对“满足读者需求”作一点辨析,也许是有益的。读者需求,有正  相似文献   

4.
晓言 《中国广播》2006,(12):88-88
在编校工作中,笔者最头疼的是来稿中的引文。本刊有个传统,对稿件中引文必须与原著核对。但不少稿件的引文不注明出处,有注明的也只说是某著作,太笼统,查起来费时耗力。有的引文是转引别人的,转未转去错误百出,特别是稿件中“古人说”的冷辟引语,让人无从查起。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7月18日第七版《舆论重在引导决不能误导》一文中写道:“政治导向上出了偏差,那会像古人所说的,‘谬误出于口,则乱及  相似文献   

5.
如何处理来稿?这是编者、作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本刊曾发表过业余作者要求编辑部认真处理来稿的呼吁,介绍过报刊编辑部处理来稿的办法;也曾明确指出过“一稿两投”、“一稿多投”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批评过那种对待来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可是,目前有些报刊编辑部,在处理来稿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业余作者也颇有意见。面对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广大读者、业余作者的呼声,改革来稿处理办法,已经是时候了。 6月1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编者,在《致作者》中就如何处理来稿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读者、作者纷纷来信称赞。这里选登三篇。  相似文献   

6.
如何处理来稿?这是编者、作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本刊曾发表过业余作者要求编辑部认真处理来稿的呼吁,介绍过报刊编辑部处理来稿的办法;也曾明确指出过“一稿两投”、“一稿多投”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批评过那种对待来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可是,目前有些报刊编辑部,在处理来稿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业余作者也颇有意见。面对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广大读者、业余作者的呼声,改革来稿处理办法,已经是时候了。 6月1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编者,在《致作者》中就如何处理来稿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读者、作者纷纷来信称赞。这里选登三篇。  相似文献   

7.
如何处理来稿?这是编者、作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本刊曾发表过业余作者要求编辑部认真处理来稿的呼吁,介绍过报刊编辑部处理来稿的办法;也曾明确指出过“一稿两投”、“一稿多投”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批评过那种对待来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可是,目前有些报刊编辑部,在处理来稿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业余作者也颇有意见。面对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广大读者、业余作者的呼声,改革来稿处理办法,已经是时候了。 6月1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编者,在《致作者》中就如何处理来稿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读者、作者纷纷来信称赞。这里选登三篇。  相似文献   

8.
老新闻工作者何金铭的新著《东鳞西爪集》中有篇题为《“一稿数投”别议》的杂谈。作者说他不赞成“一稿数投”,认为那样作对报刊、对读者都不是负责的态度;但也不赞成对此事作简单粗暴的指责。作者认为要减少“一稿数投”,报刊编辑部要采取两项措施:对来稿看得更仔细一点,至少不要因为作者是无名小辈而将文稿束之高阁;凡决定不用之稿,要尽快退给作者,让作者另谋出路,或一两个月后不作答复,可自行处理。这是一个老话题,何金铭同志提出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出版时滞是学科“影响力期刊”认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引文数量会严重影响学科“核心期刊”的评定结果.从作者对引文标注的错误认识、作者对引用文献的错误观念、编者对参考文献的错误认识、广大作者对参考文献的应有认识等方面对期刊和论文引文标注与文献著录的标准化进行分析发现:广大作者规范标引和著录参考文献对期刊质量评估认定结果有重要影响,编辑出版人员仅起辅助作用,培养作者和编者的规范意识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一本书的出版,是与作者、编者,以及出版者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读者能从书店里买到一本好书,并从中学到了有用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知识,对于作者、编者、出版者是万分感激的。那种要求人是完人,金是足赤,书一点缺点、错误也没有,我看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一本书中存在一些缺点、错误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有一点反倒使人感到“奇”了。当翻开一本书(尤其是科技书籍)的前言或出版说明,你会读到:  相似文献   

11.
各地办企业吸引投资,很重视改善投资环境。投资和投稿不同,但有相通之处。办报刊改善投稿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的投稿环境是好的。改革之年,上下思想解放,言路广开,新人新事层出不穷;报刊都力谋改革,作者队伍不断扩大,等等,都在为新闻出版事业发展铺路。但若仔细检视一下投稿环境,尚有改进的余地。现存问题来自编者、作者双方。编者一方不重视改善投稿环境,只要日子还过得去,就忽视广开稿源。自发来稿,任其自流,不思引导。有的报刊“老大”的架子放不下,吓退不少作者。有的报刊作者“圈圈”小,出将入相老是那么几个人,版面成为名人“领地”,后生难以插足。有的报刊用稿常“内部包场”,搞“封闭式”。有的编者只对名家热情,对一般投稿人冷  相似文献   

12.
从今年第一期起,本刊开辟了《论坛拾珠》栏目,从不同角度精选建国以来的优秀评论,对其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等进行评介,供读者研究和借鉴。由于版面限制,评论原文不再刊登,只注明出处。读者对本栏目的文章,有什么建议和要求,欢迎及时告诉我们,以便改进。——编者  相似文献   

13.
任何读物的作者和编者不能不研究读者心理,少儿报刊同样如此。办报刊,要想不断提高质量,时刻保持对小读者的吸引力,就要从读者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深入地研究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了解少儿读者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了解与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与要求,从而制订正确的办报刊方针并组织实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报刊从内容到形式均符合少儿读者的兴趣、爱好、愿望和要求,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最愿摄取的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少儿读者阅读少儿报刊的心理过程可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1.注意。这是少儿阅读心理过程的起点,也是一份报刊能否在读者中产生影响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4.
偶读《编者与作者之间》,感触良多。 《编者与作者之间》的主人公叫萨克斯·康明斯,美国兰多姆出版社的著名编辑。 有一次,萨克斯应邀出席鸡尾酒会,他厌恶闹哄哄、醉醺醺的人们,独自站在角落里。一位女士端着酒盅飘然而来,问:“干嘛要站在角落里,是作家吗?”萨克斯答:“不。”“那么,你是干什么工作的?”萨克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做清洁维修工作。” 萨克斯的玩笑话,一语道出了他对编辑工作的认识。他认为:“书是集体努力的产物,一般人并不充分了解这一点。一本书的质量,它对读者所产生的影响,常常取决于编辑的‘清洁维修’工作做得如何。”  相似文献   

15.
近来被广泛转载的报道《武钢减员5万人背后:一个普通钢铁家庭的命运沉浮》,是自媒体的原创作品,来自“光谷客”.“减员5万人”这个大背景和一个家庭的“小命运”,牵动人心.报道被广泛转载传播,一些全国知名的新闻平台和媒体网站也是直接抄袭式转载,甚至不屑于注明出处和作者来源. 稍微好一点的,是事先联系申请转载,当听到“转载需要付费”时,就“呵呵”了.有一家自媒体平台大号大概对“转载需付费”很生气,给了0.01元的打赏.“内容原创者提出收费要求会被鄙视”,在此刻活生生“变现”.一家自媒体机构支付了一笔转载费用:66元;另有600多元的收益,来自80多位读者粉丝的个人打赏.  相似文献   

16.
常坐图书馆,常读各报刊。看多了,就看出点门道来了。许多作者和编者不谋而合,存心让读者“温故”再“温故”,时不时地在言论文章标题中冠以:“……有感”,“有感于……”,读罢众多的“有感”,尽管文章的内容不乏给人以“知新”的信息,那题目却总让人似曾相识,索然无味。倘若读者不耐着性子阅过全文,恐怕作者、编者的新“观点”,全淹没在“有感”的陈土中喽! 我是外行,所以常常纳闷:各报有各报的风格,为啥单在“有感”上失去了自己的“面孔”呢?!  相似文献   

17.
文摘求疵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信息的快速传递极为重要,一批文摘报刊(以及报纸的文摘版)应运而生,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方便。“一张报纸集百家的精华”,未免言过其实,但读一张文摘报可以省却翻许多张报的时间,确是事实。我常看文摘报和文摘版,在喜爱之余,又每每发现令人遗憾之处。遗憾有三:一是编辑缺乏版权观念,不尊重作者。文化部关于保护版权的条例明确规定:报纸转载和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应说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和出处”。但一些文摘报大多缺乏版权观念,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手里有一张3月19日《文摘报》,第八版上共有七条信息,竟有五条未署原作者姓名,却署了摘编者名,至于原作名称则一篇也没署。这未免太不尊重原作  相似文献   

18.
为确保学术期刊论文的科学性、严肃性、完整性,本刊统一采用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方式,不采用脚注、文后注释方式。作者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著录,对引文作者、出处、版本等情况必须详细注明。  相似文献   

19.
在每期的《新闻知识》上,都能看到“读者·作者·编者”和“评刊员之窗”这两个栏目,我觉得,贵刊这两个栏目办得好,它对于读者、作者和编者均有好处。好处之一,读者的心声能够得到反映。一个刊物办得怎么样,广大读者是最好的裁判。而读者的心声能否得到反映,则取决于编者的编辑思想如何。《新闻知识》的编者存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国报刊上相继增多“大特写”之类的文章,几乎所有的党报、地方报、行业报、专业报都为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大特写”之所以能刮起新闻界“旋风”,一个重要因素是,读者爱看、编者爱编、作者爱写、邮亭爱卖,可谓“顺应潮流,多家欢颜”。 但是,大特写的产生,也伴随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内容的出现,如虚假报道、色情凶杀、封建迷信、出售版面等等,虽然是极个别现象,同样诋毁着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