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闻欺骗及其与新闻失实的关系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然而,新闻媒体报道的新闻并非都是真实的,新闻失实现象屡禁不止。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新闻失实现象具有明显的故意性,这就是新闻欺骗。即,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利用新闻媒介捏造事实或掩盖事实真相而欺骗广大受众的新闻传播行为。新闻欺骗与新闻失实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新闻欺骗行为导致的新闻报道肯定是失实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欺骗是新闻失实的一部分。但新闻失实与新闻欺骗不是等同的概念,新闻失实的范围更广。新闻失实包括故…  相似文献   

2.
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就事实本身来讲,无所谓真实不真实。所谓新闻失实,是指报道中的事实不真实。我们知道,事实一旦被报道,就不再是客观事实本身,而是事实的再现,或多或少带上了报道者的主观色彩。于是,也就可能出现“新闻报道不真实”的问题。故意失实是作者故意捏造的事实,纯属天方夜谭。我们常见的失实,属故意失实者甚少,大量是非故意失实。新闻失实总是在事实变成新闻之后,要杜绝其发生,必须从事实变成新闻的每个环节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新闻失实则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背离,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任,是对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伤害。对新闻失实的分类见仁见智,就笔者理解,新闻失实包含要素部分失实、稿件整体失实和报道群体失实三个层面。要素部分失实新闻真实性的最基本要求是要素真实。新闻稿件中,五个W、一个H等新闻基本要素要准确;人物思想、观点和言语要正确;事件起因、经过和细节要经得起  相似文献   

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实是新闻的致命要害。新闻史上无数的事例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虚假新闻仍时有发生。新闻失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作假的报道,可称为"显性失实",即  相似文献   

5.
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事实要真实准确,确保"五个W"等事实要素齐全,事实和数据要核实,不做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三) 社会新闻的快、生动和真实社会新闻极易失实。近年来新闻单位检查失实报道,发现社会新闻占的比重很大。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新闻要求快,作者往往道听途说,事情未弄清楚就写,不认真核实;一是社会新闻要求生动有趣,作者往往加油添醋,虚构情节,把新闻报道当成文艺创作。而社会新闻又拥有广大的读者,最为人们注目,一旦失实,不胫而走,常常闹得满城风雨,影响十分恶劣。这就必须引起我们严重注意。  相似文献   

7.
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为新闻作品中存在有侮辱和诽谤的内容.新闻诽谤即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损害了他人名誉;新闻侮辱即新闻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损害了他人名誉.①具体形式主要有:新闻事实完全失实、凭空捏造;采访时只听取一家之言、未对情况进行核实而造成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等等.  相似文献   

8.
一谈起新闻失实,人们就会想到编造假新闻的“客里空”和动机不纯的虚假报道.其实,这只是新闻失实的一种表面化现象.新闻失实还有一种隐形化的表现,即在新闻内容部分真实掩盖下的部分失实.这种表现虽然与假新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同样能给读者以不真实的感觉,而旦,它的出现频率较之内容全部失实的假新闻要高得多,更不易被察觉.它对坚持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的新闻工作会造成经常化的影响和损失.  相似文献   

9.
新闻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为新闻作品中存在有侮辱和诽谤的内容。新闻诽谤即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损害了他人名誉;新闻侮辱即新闻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损害了他人名誉。①具体形式主要有:新闻事实完全失实、凭空捏造;采访时只听取一家之言、未对情况进行核实而造成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等等。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个案例,起因是一篇批评报道说某人在公共汽车上行窃被抓,被批评者对行窃被抓这一基本问题避而不谈,却主张其在被抓时没有像报道中所说的那样“哆嗦”,并据此认为新闻失实,构成侵权。 是否新闻有任何一点失实都能构成新闻侵权,司法实践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并非完全一致。如果过于苛刻地追求新闻中每一个细节的真实,而不能准确把握新闻失实与侵权的法定界限,就无法给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一个合法有利的环境,舆论监督的巨大社会  相似文献   

11.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唐德华日前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判定新闻媒体和出版物是否侵害名誉权的主要标准是看报道是否真实和是否有借机诽谤诋毁的内容。如果媒体报道“严重失实”或“主要内容失实”或有诽谤内容就会构成侵权。 唐德华指出,保护公民的名誉仅与维护新闻单位的舆沦监督权同样重要。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这里的“报道客观准确”是指要与官方公布的文书一致,包括那些  相似文献   

12.
新闻真实是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真实性之内涵中西同理,回溯理论界于此的争鸣,假新闻与失实报道所指有异,探讨新闻失实类型,采写编三环节一个都不能马虎。  相似文献   

13.
李遵红 《青年记者》2007,(18):102-102
近年来,名誉侵权问题对于新闻一线的采编人员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困扰,笔者试从名誉侵权的表现形式入手,对媒体如何避免名誉侵权作一探讨。名誉侵权的表现形式1.内容失实造成名誉侵权从已发生的新闻侵权案件看,绝大多数案件都是由于报道内容失实引发的。新闻报道内容失实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新闻作品中基本事实不真实,即新闻作品中的"事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符,使受害人名誉受到毁损,构成侵权。某报一名记者在报道一起坠楼自杀事件时,没有采访当地派出所和街道居委会,但其在文章中称,经采访当地派出  相似文献   

14.
<正>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如果新闻失去了真实,不仅使新闻工作失去了职业生涯,同时也严重破坏和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而更严重的是破坏和影响了新闻媒体履行党和政府新闻宣传的职能作用。一、新闻报道的"失实新闻""失实新闻"与"假新闻"有所不同,那么何为"失实新闻"呢?所谓"失实新闻"是指对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反映报道而成的新闻。也就是说对具有新闻事实根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真相而形成的新闻。近年来,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出来的"失实新闻"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5.
要防止稿件失实,首先要明确:新闻的本质是真实,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要防止稿件失实,还要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采访要深入。一是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学的基本要义,也是新闻报道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果新闻失去了真实,等同它失去了生命,而失去了生命的新闻是不可能站住脚的。作为新闻报道人员,无论是把新闻做准、做快,还是做深、做活,其前提都必须是真实。可时下,一些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时有出现,且屡禁不止。这不仅影响了媒体的声誉,而且给新闻报道队伍丢了丑抹了黑。为防止和杜绝新闻失实问题的发生,下面我主要从发生新闻失实的原因、防止新闻失实的方法、避免新闻失实的措施3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新闻工作者真实反映客观存在,坚持真实报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实践提出的思想上的基本规范。但在如今的新闻宣传报道中,却时常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失实新闻,  相似文献   

18.
<正>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电视权威性及作为公共媒体公信力的关键因素,电视新闻报道真实性问题探讨涉及到了真实性及失实两方面的因素,是当前学术界探讨比较多的问题。根据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失实性本文分为两部分阐述,一部分是从现实真实、媒介真实和主观真实三方面诠释了新闻真实性问题;另外,一部分则从新闻真实性的角度出发谈到了新闻失实,具体分析了电视新闻失实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必须正视失实报道屡见不鲜的现实,寻找失实的原因,树立正确的本源观,严格尊重事实,杜绝失实报道。  相似文献   

20.
坚持新闻真实性,要运用辩证法,力求做到新闻本质的真实,全局的真实、历史的真实。 现实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 现实生活中,有的现象往往给人们以假象,是某一本质的歪曲反映或虚假现象。 某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某厂建房100间,分房领导不沾边”。一时该厂职工哗然,说这篇新闻是失实的报道。后经调查,该厂建房100间,领导确实没有沾边,原来,书记、厂长都已住上宽敞的住宅楼,不是领导不想要,而是领导不需要。这篇旨在反映书记、厂长高风格的报道当然是失实的了。它告诉我们,有些新闻现象真实,本质未必真实。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确保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