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来来     
打电话的时候,老婆说,来来在蹭电话呢.我在重庆的网吧里,一耳朵的键盘声;游戏配乐声和笑声.怎么也听不清哪一声是它的呼噜呼噜:不过可以想得到,它伸长脖子,歪着头在电话听筒上蹭脑袋的样子.  相似文献   

2.
尊重经验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个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约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  相似文献   

3.
电话错了     
老猫  曾冬 《出版参考》2004,(12):40-40
我已经睡了,电话却响了。我坚持不接,企图让自己留在睡眠的状态中。但听得出,拨电话的是一个顽固的家伙,每拨一次响六声,然后挂断重拨。夜深人静,我的电话铃声格外刺耳。  相似文献   

4.
《新闻天地》2008,(6):26-26
5月12日14时许,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300余名师生正在午休。二年级班主任苟晓超老师仍像往常一样在值班巡逻,当他来到二年级所在的三楼时,58个孩子正甜甜的睡着,有的还打着小小的呼噜声。  相似文献   

5.
蔡迎东 《记者摇篮》2004,(10):38-38
所谓电话采访,就是记者或编辑在办公室或其他场合通过电话与采访对象取得联系,向采访对象调查了解某一新闻事实的过程。近年来,电话采访在广播新闻的同期声采录和电视的画面处理中得到较多应用。可以说,电话采访已成为通讯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种采访手段。但从新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既平常又有趣的事,一群人在一起,其中一人突然发现不远处有火警,大喊一声:火!便完成了向在场人报火警的任务。于上语言学家便认为仅这一个“火”字完成了交际任务,破格晋升它为“句子”。由于它只由一个词语构成,又给了它一个特有的“封号”—一独语句。意思是说,它只靠一个词语就完成了一个句子的交际任务.然而,还是这个“火”字,还让它起报警作用,只是稍稍变换一个条件,它就会现了原形。请看,还是这个人,现在要用电话向消防队报火警,如果它还用那个“独语句”——“火”字,去进行交际,就没那么幸运了。不要说一个…  相似文献   

7.
每天去电影学院蹭课回来,都会路过北京电影制片厂。有这么一群人,夜晚住晒不到阳光的地下室,白天则坐在北影厂门前的台阶上,从日出,到日落,耐心又焦灼地等待着机会的降临,渴盼着在某部电影里饰演一个小小的角色。哪怕,只是一个侧影,一具尸体,一双眼睛,一声叹息,或者,被无情的剪辑师,一剪刀下去,只剩半个臂膀。  相似文献   

8.
一位老人独自在行走着,忽然被一辆从后面开过来的小车蹭着了,老人顿时倒在地上。路上没有任何行人,没人看见这一幕。  相似文献   

9.
正2004年的一天,当演艺、广告经纪人王太利在中央美院食堂"蹭"完饭之后,他问饭桌对面的陌生男同学认不认识广告导演,男生想了想,把只见过一次面的肖央的电话告诉了他。于是,35岁的王太利邂逅了当时还是北京电影学院广告导演专业的学生肖央。原本只想找个"便宜导演"的王太利恐怕挠破头都不会想到,十年后,年过不惑的他会在  相似文献   

10.
电话参与广播节目,并产生轰动效应开始于南京经济广播电台。后来杭州地区的电台、北京市的系列电台等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并取得了轰动效应。1992年10月28日开播的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把这种模式的轰动效应又推向了最高潮。由此在中国广播界掀起了一股直播电话热,“电话参与,一试就灵”。不管是空中电波,还是有线传输,只要人们打开收音机或者喇叭,几乎是一片“喂、喂”声,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你不在收听广播,而是走进了邮电局的接线房。一个电台不开热线则以,一开则不可收拾,由此看来,热线电话带来的“热”效应确实了得。但是另…  相似文献   

11.
7月23日晚上8点34分,在8点40分左右,我们接到了浙江之声温州记者站的一位老通讯员打过来的报料电话。电话里,通讯员声音很急促,他开口就是一句:出事情了,温州有动车掉落火车高架桥了!。这个报料非常及时,这也为温州记者站紧急开展报道和浙江之声第一时间开通《温州动车出轨,各方全力救援》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12.
连线报道亦叫电话连线采访报道,目前已经频频出现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它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的口述把新闻信息通过电话直接传输到直播间播报出去。连线报道体现了广播的快捷优势,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午时段的新闻直播节目“第一报告”就是大量运用连线报道的一个典型栏目,  相似文献   

13.
贺长春 《记者摇篮》2004,(10):17-18
同期声录音(同期声),是电视台记者采访时,经常用的一种形式。《广播电视简明辞典》中,对同期声这样表述的:“能在记录其它信号的同时,进行声音的记录.并在重放时与某一信号保持同步的录音.称为同步录音——同期声录音。”同期声既是“声解释画”又是“声画统一”。它在电视新闻中起到的作用,收到的效果是一般文字、画面所不能代替的。  相似文献   

14.
(一) 在人际传播中,人们正利用电话这一中介,频繁而有效地进行多种多样的交流,随着电话普及率的提高,电话正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人们利用电话这个渠道,而后通过广播这一装置,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直接纳入了大众传播领域。对浙江来说,这一方式一经浙江文艺台、西湖之声广播电台采用,便一扫过去广播沉闷的局面,引起了杭城的震动,历来滞销  相似文献   

15.
赵燕群 《图书馆论坛》2006,26(1):233-234
一直到现在,我无法说服自己,你已经远离我们,踏上通往天堂之路,因为你走得太突然。11月3日晚,焕文馆长电话告诉我,你2日动了手术,是恶性脑瘤,我“呀”的一声,心里一惊,心跳加速。电话里我们立即决定,第二天到医院探望你。不到10分钟,电话又响,焕文馆长急促催我:“快下来!去医院!梁美灵“走”了!”当我们几个人赶到医院,病房空余病床,我问护士,她轻轻地说你19:40“走”了。  相似文献   

16.
凌晨两点一刻.当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市沉浸在一片沉睡中的时候.消防报警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报警声。  相似文献   

17.
一个奇怪的电话1986年9月的一天。伦敦。“铃铃……”,一阵电话铃声在英国保守党副主席杰弗里·阿切尔的办公室里响起来。阿切尔接过话筒,彬彬有礼地讲起来。突然,他眉头紧皱、声音颤抖,额头上渗出了汗珠。“我最亲爱的”,随着一声娇滴滴的称呼,电话里的女人告诉他:9月  相似文献   

18.
一笑泯恩仇     
《出版经济》2006,(2):62
1975年4月6日凌晨2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张学良从睡梦中惊醒.电话是时任总统府资政的张群打来的,他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蒋总统已于几个小时之前平静离世了.张学良听罢一愣,睡意全无,在电话中"啊"了一声,便再无言语.  相似文献   

19.
凌晨两点一刻,当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市沉浸在一片沉睡中的时候,消防报警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报警声.  相似文献   

20.
同期声分现场效果同期声和现场采访同期声两种。从广义上说记在现场采访,在拍摄活动图像的同时打开话筒开关,将现场声音随图像一起录在磁带上,这种现场声音,就是同期声,通常我们习惯把它称之为现场声或效果声。我们平常讲的同期声,往往是特指现场采访同期声,即在拍摄人物讲话的现场同时录下的讲话声和背景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