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闵超  张帅  孙建军 《情报学报》2020,(3):259-273
科学知识借助引用关系发生动态扩散,客观记录科学发展与演化的轨迹。由于知识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孤立的观点看待科学知识的影响与价值往往得到的是片面的感观。本文从联系的视角观察科学知识产出,尝试通过被引、引用、文献耦合与共被引等文献关系为单篇论著构建引文扩散网络,探讨"文献嵌入网络"的概念、测度方式及其在引文扩散过程中起到的特殊作用。案例分析显示,科学知识的形成相伴于科学知识网络的发展,同时也受到这个网络的影响:科学知识向科学领域的扩散,遵循从核心领域向周边领域的扩散模式;施引文献可以揭示目标文献中没有显式呈现的信息;四种文献关系之间可能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合,引文扩散过程显示出知识的"黏滞性"与非常明显的"小世界"特征。对科学产出的扩散网络进行量化有助于为全面评价其价值提供更多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引文的知识扩散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国内外基于引文的知识扩散研究的基础上,评述了知识扩散的单元(包括作者、期刊、学科、专利等)、知识扩散的测度指标(知识扩散的广度、知识扩散的强度、知识扩散的速度)、知识扩散模型三个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于引文的知识扩散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研究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知识扩散网络和路径,可以为开展跨学科研究和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提供参考。采用群体中心度指标,基于文献的引证关系和共被引网络对不同学科的网络位置进行了测度,探析了以共被引网络群体中心度为测量指标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交叉与知识扩散状况。结果表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点研究领域,在整个科学知识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研究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且对各学科都有较强的辐射作用。此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对经济学、心理学对教育学和体育学、哲学对政治学、环境科学对人文地理学等也有较强的知识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作为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受到许多学科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析数字人文在图情档学科中的知识扩散,供数字人文和图情档发展借鉴。[方法/过程]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为数据来源,通过对数字人文在图情档的目标文献以及目标文献的图情档施引文献两部分数据的期刊扩散性和主题扩散性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其中,期刊扩散性采用来自传播学的期刊双向传播理论以及改良的消除时间因素影响的期刊引证系数两个指标进行分析,主题扩散性采用基于关键词的词云图和基于关键词的聚类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表明,期刊双向传播中扩散性大于1的期刊共有13个,JOURNAL OF INFORMETRICS为双向扩散性能最好的期刊;数字人文在图情档学科所属学科期刊引证系数排名靠前的期刊有JOURNAL OF INFORMETRICS、SCIENTOMETRICS、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引证系数均呈现上下波动的现象,但是基本上top10的期刊在2006、2012、2016年出现了峰值,表明这些期刊在这些年份的影响力较大;数字人文研究现状、数字人文与图书馆融合、数字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数字人文的激励措施在目标文献和施引文献的主题中均形成了规模,可以认为这四个方向的主题为数字人文在图情档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科学文献的老化速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春霞 《晋图学刊》2004,(3):4-6,75
本文以计算机技术学科类具有代表性的10种期刊2001年发表的全部论文为统计对象,收集其引用文献进行该学科的文献老化研究。对该学科引文的时序分布、当年指标、最大引文年限、引文半衰期、普赖斯指数等文献老化量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学科的中、外文文献最大引文年限分别为第3和第4年,引文半衰期为5.5年,普赖斯指数为45.8%,并提出分别以该学科中、外文文献发表后的11年和16年作为文献保存年限参考值,建议把该学科近5年内发表和出版的文献作为文献订购的时限。  相似文献   

6.
期刊引用认同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以CSSCI图书情报领域的18种期刊为例,以这些期刊在2009年全年登载论文的参考文献为研究对象,从CSSCI数据库中获取数据,统计分析各期刊的引用认同。结果显示:期刊引用认同指标(引文量、篇均引文量、英文引文比、期刊引用广度、自施引率、引用半衰期、期刊集中因子、认同期刊影响力等指标)与CSSCI来源期刊定量与定性评价指标并不明显相关,但这类指标可以反映期刊载文的内容特征与偏好、对国外科学文献和对其他学科文献的利用程度、期刊的办刊定位、学科的发展模式等等,在综合评价期刊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引文分析是利用数学及统计学方法以及比较、归纳和抽象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证与被引证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高校用户学术期刊需求保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引文分析的方法,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发表的期刊论文及其引证文献为研究对象,结合现有的期刊保障体系,分析了本院科技期刊用户的信息需求现状、特点及利用信息的能力,需求满足率,期刊利用率、保障率等.并对高校图书馆的期刊信息资源建设、期刊读者服务工作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引文扩散的动态过程更为全面地展现了科学论文的质量与影响。本文从引文扩散的视角出发,在传统引文指标基础上引入altmetrics,试图从论文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综合探究不同引文扩散模式下论文的影响力情况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规则型、持续型引文扩散模式下,altmetrics与引用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具有高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不规则引文扩散模式下,引用与社交媒体传播量不具有相关性,高社会影响力并不总代表着高学术影响力;文献发表早期,altmetrics对引用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从扩散视角结合altmetrics对不同引文扩散模式论文影响力进行分析,为科学研究成果影响力评价构建多维度指标、提升学术影响力提供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用于中文学术期刊评价的引文分析指标,尝试通过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来探寻这些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对《2010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的引文分析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这些引文指标之间存在重叠,但又不可完全替代,同时也揭示出不同学科领域的各个引文分析指标的确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基于科学论文发表后的早期特征,准确预测论文未来的引文扩散演变模式,对科学产出评估、科学突破早期发现等都具有潜在的价值。[方法/过程]归纳总结9种不同的引文扩散演变模式,并基于论文自发表后的早期时序、结构和文献特征,建模预测未来一定引文窗口内的演变模式。选择美国物理学会的引文数据集进行实证研究,探究不同特征组合下引文扩散演变模式的预测效果。[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时序特征对预测模型的贡献程度最大,同时结构特征和文献特征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当融合3个特征时所有预测模型的准确率均超过了80%,证明了本文所选特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学术资源共享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术论文全文被大规模地开放获取,为基于全文本的微观实体扩散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数据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前人研究在分析粒度上多以篇章、作者或主题等作为知识扩散的主要载体,较少关注来自文献全文本内容的微观实体。事实上,作为驱动知识扩散的主要内因,微观实体才是通过引用关系传播的实质内容。文章以分子生物学领域为例,选取该领域1,000篇XML全文本数据,人工标注了理论概念类、工具技术类、数据信息类和特定领域类微观实体,并借助BiLSTM-CRF构建了微观实体抽取模型,精确度、召回率和F1值分别为0.7618、0.7099和0.7349。在此基础上,构建微观实体扩散网络,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了微观实体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扩散模式。宏观层面上,特定领域类微观实体占比最高,说明学者在引用文献时更多倾向于引用所研究领域内的微观实体。微观层面上,能够清晰直观地揭示特定微观实体在文献之间的流动路径,从而方便把握微观实体兴起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Citation behaviour is the source driver of scientific dynamics, and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its effect on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intellectual structur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ffect of citation behaviour on disciplinary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intellectual structure by comparing three types of citation behaviour trends, namely the high citation trend, medium citation trend, and low citation trend. The diffusion power, diffusion speed, and diffusion breadth were calculated to quantify knowledge diffusi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global and local citation network structure were used to reflect the particular influences of citation behaviour on the scientific intellectual structure. The primary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a) the high citation behaviour trend could improve the knowledge diffusion speed for papers with a short citation history span. Additionally, the medium citation trend has the broadest diffusion breadth whereas the low citation behaviour trend might make the citation counts take off for papers with a long citation history span; (b) the high citation trend has a stronger influence and greater control over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but this relationship is true only for papers with a short or normal citation history span. These findings coul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impact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基于专利的全代引证网络对专利进行分类,对高影响力专利的知识扩散特征进行分析,为专利影响力的认识和评估提供重要参考。[方法/过程] 以生物学家悉尼·布伦纳的专利为例,研究其专利和前向引证专利生成的专利全代引证网络,根据专利的直接引证数量和引证长度两个对专利扩散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将专利分为四类,将具有高被引数量长引证路径的专利定义为高影响力专利,对这种专利的知识扩散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在专利的全代引证网络中"关键专利""重要专利"和"隐藏的高影响力专利"对专利的扩散影响巨大,全代引证网络中专利的领域变化也体现了知识的流动现象,知识扩散速度可以通过数字直接刻画专利时序网络特点。结合研究结果,对高影响力专利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并为高影响力专利的评价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滕立  黄兰青 《情报工程》2016,2(2):018-025
本文以共被引和共词分析方法,以SCI中2000年至2013年的有关专利引文的研究文献为对象,分析了其知识基础与研究主题.结果表明,专利引文研究主要是建立在Jaffe AB(1993)、Narin F(1997)、Griliches Z(1990)和Trajtenberg M(1990)等人研究基础之上,核心研究领域集中在企业/产业的创新能力与绩效评价,涉及知识溢出、技术扩散、竞争优势等内容.关键词聚类在战略坐标中的象限分布则表明专利引文研究处于既定范式下的深度研究,缺少对范式扩展的广度研究.另外,研究还发现专利引文研究较少关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presents a unique approach in investigating the knowledge diffusion structure for the field of data quality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paths. We study a dataset of 1880 papers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diffusion path, using citation data to build the citation network. The main paths are then investigated and visualized vi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is paper takes three different main path analyses, namely local, global, and key-route, to depict the knowledge diffusion path and additionally implements the g-index and h-index to evaluate the most important journals and researchers in the data quality domain.  相似文献   

17.
学术创新的扩散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知识扩散能促进知识创新,从过程而非结果的视角研究学术创新的扩散,能够还原学术发展的轨迹,为学术研究及科研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选取结构洞理论为学术创新实例,采用包含时间维度的扩散理论和分析时间流的主路径分析方法进行创新扩散实证研究。通过建立扩散时序网络,分析扩散曲线、路径与关键节点和学科分布与信息交互模式,定义扩散广度、速度、强度及延时,并进行测度,认为可将创新扩散过程研究归纳为五个步骤,其内容涵盖研究方法与分析维度、分析层次和分析视角的整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学科交叉融合使得学科间知识交流日益频繁,从个体引文网络和整体引文网络入手,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知识流动进行量化分析,对“新文科”背景下该领域学科的守正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2016-2020年23个学科450本期刊的论文引用关系为数据源,基于个体引文网络,从23个学科自身出发,根据学科互引关系确定模糊规则,利用Matlab进行模糊推理,确定学科知识固化程度;基于整体引文网络,运用“累积”的思想,计算学科知识累积流动率和累积影响力,根据知识流动情况划分学科类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从个体引文网络视角分析,语言学、体育学、法学综合知识固化程度较高,统计学综合知识固化程度最低;从整体引文网络视角分析,将该领域23个学科根据知识流动划分为3种类型,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累积影响力最大。研究发现“累积”思想对学科的评价效力优于直接引文分析,能够挖掘“隐藏”的学科知识流动潜在信息,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use, citation and diffusion of three bibliometric mapping software tools (CiteSpace, HistCite and VOSviewer) in scientific papers. We first conduct a content analysis of a sample of 481 English core journal papers—i.e., papers from journals deemed central to their respective disciplines—in which at least one of these tools is mentioned. This allows us to understand the predominant mention and citation practices surrounding these tools. We then employ several diffusion indicators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diffusion patterns of the three software tools. Overall, we find that researchers mention and cite the tools in diverse ways, many of which fall short of a traditional formal citation. Our results further indicate a clear upward trend in the use of all three tools, though VOSviewer is more frequently used than CiteSpace or HistCite. We also find that these three software tools have seen the fastest and most widespread adoption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where the tools originated. They have since been gradually adopted in other areas of study, initially at a lower diffusion speed but afterward at a rapidly growing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