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维护公共关系的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关活动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不但社会组织对媒体进行公关,媒体本身也在开展自己的公关活动,在这种背景下,缕清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的关系做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现阶段我国全面改革发展背景下,公共关系的网络传播发展显得比较重要。现代社会中,一些组织为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就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其中网络传播手段的应用比较常见,也是作用效果比较好的形式。本文主要就网络公共关系的组成要素和发展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对网络公共关系的特征体现和传播的策略进行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对网络公共关系的传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依依 《新闻前哨》2008,(11):95-96
在传统公共关系传播实践中,功利与公益似乎总是很难相容。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公共关系传播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事实上,只讲功利目标不讲公益责任的企业最不经济。只有把公益作为公共关系传播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勇于承担公益责任。树立价值共同体认同的公共关系传播观,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推动企业在公共关系中认真履行好公益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公共关系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从公共关系角度看,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各界、基层组织与广大群众沟通的重要中介。公共关系从新闻媒介的工作性质上看,其职能是统筹管理组织的传播沟通业务,使组织传播沟通的目标明确而合理,手段科学而具针对性、更具专业化;使组织的传播工作具有高的效率和效益,其传播资源投入更加合理,产出更加理想。随着现代社会媒介组织对社会及公众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公共关系"在学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关系有许多种定义,但主要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公共关系是一种现代管理科学和管理职能.从公共关系价值功能的角度出发,所谓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组织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所谓组织形象就是公众对社会组织的总体评价,是社会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的基本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工作的三个重要环节: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工作的前提--传播沟通;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工作的基础--协调关系;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工作的核心--塑造形象.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完善图书馆的管理、优化图书馆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回首历史的脚步.公共关系对推动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公共关系也是生产力。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理论和社会职业,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大门的打开而步入中国大地的。虽然中国当代公共关系事业起步较晚,但它一旦萌发,就立即受到社会和人们的普遍重视。新闻机构  相似文献   

8.
姚旭 《新闻前哨》2007,(7):93-94
公共关系与“软实力”是当今公共关系界的一个崭新课题。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它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公众,手段是传播。“软实力”则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9.
企业传播——应运而生的传播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传播通常被划入公共关系或者广告的研究范畴,而且企业传播也不如公共关系或者广告那么常被提及,企业传播与广告和公共关系之间的边界与关系也一直很模糊.有的研究将企业传播划入公共关系的范畴,有的研究将企业传播划入组织传播的范畴,也有研究将企业传播纳入企业管理的范畴,通过企业传播行为来规范和影响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10.
融合发展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需要提升公共关系管理,增强社会影响力,掌握合作主动权。文章以约翰·科顿·达纳图书馆公共关系奖为研究切入点,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梳理了近三年的获奖案例,从项目策划、管理、信息传播等方面总结共性和经验。将融合发展作为公共关系管理的方法指导,从社会意识、管理过程、社会力量、沟通渠道、馆员专业五个方面提出提升图书馆公共关系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闻发布制度与现代政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发布通过对外沟通互动 ,既可密切政府与公众的良性合作关系 ,又可及时发现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不和谐音符或矛盾冲突所在 ,从而为及早缓解或化解紧张关系、消除对立局势采取相应的对策。政府透过新闻发布会解释政策、引导社会舆论 ,不仅要考虑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如何达到有效的信息传递与沟通 ,而且要考虑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协调和沟通彼此之间的关系 ,为自己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2.
Some recent assessments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have demonstrated a concern for “authentic” forms of discourse in public life. This article uses a methodology derived from conversation analysis to examine different forms of public discourse in news interviews. Previous studies taking this approach have outlined the protocols for formal news interviews, but this article also looks at some types of “conversational” news interviewing that are increasingly prevalent in contemporary broadcasting. The modes of address (to the overhearing audience) in these types of interview can be usefully compared to the inclusive, sociable address associated with some genres of popular entertain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ffect of “communality,” constructed by these conversational forms of talk, might be one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orms of participatory “public‐ness,” around some types of news events.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新闻传播规律揭示的是传播主体如何通过传递新闻满足收受 主体新闻需求的内在关系;传受互动是新闻传播的总规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体现为三 种基本规律:选择律、效用律和接近律。新闻传播规律以自发作用和自觉运用两种主要 方式对新闻传播发挥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崛起与媒体融合的推进改变了传媒业态,也促使新闻编辑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新闻实践表明,从单媒体内容生产向多种媒体内容生产转移使新闻编辑面对更加细分的用户,大众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的相互嵌入要求编辑重视传播活动中的用户体验。在新形势下,编辑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赵晓航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0):104-111
[目的/意义] 旨在通过对突发事件舆情研究,探索危机传播管理中的舆情研判方法,并进一步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实操方法的建议。[方法/过程] 在理论研究层面,基于危机传播的基本要点,对信息发布效果和舆情实时反馈进行综合分析;在应用处理层面,以新浪微博中“天津爆炸”事件相关信息为例,爬取新浪微博全量数据,基于危机传播领域知识和信息发布文本构建领域词表,并结合危机传播阶段特征,对全量数据进行主题提取和情感分析。[结果/结论] “后微博”时代,微博用户量下降,但其仍旧是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和舆情扩散的主要阵地。探求突发事件下政府如何利用微博平台,收集、研判、应对网络舆情,为做好信息发布工作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应对手段。  相似文献   

16.
顾艳  崔金贵  郭欣  李政萍  徐云峰 《编辑学报》2019,31(2):152-155, 158
科学普及是科技期刊重要的社会功能。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传播渠道的日益畅达,为科技期刊大众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学术论文改写为科学新闻,有利于科研成果的推广及转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扩大及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以一篇医学论文为例,探讨科学新闻素材及体裁的选择方法,并从新闻标题、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新闻背景和新闻结语5个方面阐述如何将原论文改写为科学新闻,讨论了科学新闻的发布平台及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Communication scholars have conflicting view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sure to science news and knowledge, and its subsequent influence on attitudes. Such mixed sentiments could arise from the vague definition of knowledge. Therefore, this paper explicates science knowledge into factual knowledge and subjective knowledge. It also compare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both types of knowledge between news attention and public support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A survey of 967 Singaporeans showed that news attentio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both factual and subjective knowledge. The findings revealed a stronger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knowledge and news attention than factual knowledge and news attention. Additionally, factual knowledg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public support for S&T, but subjective knowledge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public support for S&T. The contrasting directions of these associations demonstrate that factual and subjective knowledge are two distinct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Practically, the findings can inform policymakers and communication practitioners about effective public education and engagement initiatives. This study also provided guidelines for newsmakers in news reporting about S&T.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报料信息内容、媒体呈现的报料内容及报料人群体抽样调查三部分资料为基础,以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对报料信息和媒体呈现内容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报料人群体是公众中积极参与媒体议题建构的群体,他们具有显著的设置议题意识,但是参与议题建构的能力有限,原因之一是多数报料人将媒体视为可借助解决来自草根阶层社会问题的工具。报料信息经过媒体把关人的严格判断和挑选才可能进入媒体议题,这种挑选并非按照各类信息报料的多少来确定,而是根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来判断。报料人群体参与建构媒体议程的目标能否实现,要看各媒介组织自身的定位和媒体框架。  相似文献   

19.
在传播日益大众化的时代,DV新闻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新闻模式,改变了受众与媒体的关系。虽然它的随意与非专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但它进一步拉近了受众与传媒的距离,深化了受众参与,是当前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参与理论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uses a case study to contribute to the debate on media-political clientelism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theory of media systems. It proposes a cross-disciplinary approach between the fields of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sciences and thus analyzes four dimensions to observe the evolution of these practices in the area of television policies during Spanish democracy: license granting, television ownership regulation, politiciza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and partisan news coverage. The period analyzed includes conservative and social democrat governments, trying to find differences in clientelistic practices among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parties. The analysis demonstrates how partisan relationships have evolved and what mechanisms have been put in place to maintain clientelistic 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