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文章认为《中国法》历史类目存在的三个问题,〈1〉类目类分析标准不统一导致的类名混用问题;〈2〉中国古代历史分期类目以谁家说为标准的问题;〈3〉中国历史中奴隶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类目的理论问题,并对此三个问题作了初步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陈世英 《出版广角》2017,(20):41-43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历史悠久,形成了极为鲜明的特色:一是重视文献和档案的考证;二是编纂原则、方法与体例始终保持发展和完善的态势;三是具有浓厚的“人本”和“君本”文化特点.虽然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有其特色,但亦非毫无缺点.它的历史局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编纂目的过度政治化,制约了古代档案文献编纂的整体发展;编纂内容过度政治化,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商业等领域的发展;编纂主体过度政治化,使得编纂队伍无法专业化,进而难以形成系统的档案文献编纂理论和相应的学术潮流.  相似文献   

3.
夏代有文字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处于阶级和国家形成的历史转折时期。因此,夏代历史的研究不但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农业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中国古代耕作与施肥辑要》一书涵盖了由周至民国时期的所有历史典籍。在浩如烟海的历代典籍中辑录了关于耕作与施肥理论及技术的条文,并补充完善注释,其工作量之大,是难以想象的。20余年间,作者三易其稿,终将555千字的《中国古代耕作与施肥辑要》呈现给广大读者。主撰萧道庸早年毕业于原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20世纪90年代有感于中国农业历史的悠久与浩瀚,携弟子辑录历代农书和史料中有关土壤耕作与施肥之记载,分门别类  相似文献   

5.
黄英 《兰台世界》2013,(16):141-142
<正>"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项基本制度。根据《大百科全书·法学卷》所下的定义":亲亲相隐是指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不论罪,反之要论罪"。亲亲相隐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律伦理在刑事法上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两千余年。纵观亲亲相隐的发展史,其经历了思想主张、刑事政策、上升为法律原则、法律  相似文献   

6.
新书长廊     
《中国图书评论》2012,(5):127-128
通古今之变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瞿林东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中国丰富的历史资源向来是我们建设未来社会的有益借鉴,而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探究也自然是此中应有之义。该书是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的一部系统的开创之作,填补了中国古代史学在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由著名史学家、北京师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史以来的农业科学巨著《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今已出齐。此百科全书,从80年代初开始酝酿,成立领导班子,展开工作。1986年起推出一卷,经过10年,陆续推出各卷,现在已出齐25卷31册。此巨著由农业部主要领导负责,会同林业部、水利部、机械工业部及国家气象局领导同志一起组织编撰,有6000多位著名专家参与编撰。按学科、专业和产业设卷,全书以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古代以来的农业耕耘的历史,对农业有关领域,给以科学的概括与解释。对历史上农业学家,也作了简明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一书以“回归民族文化本位和自我身份立场”为编纂指导,从中国古代目录产生与衍变的“历史语境”切入,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目录的内容旨趣、形式结构、文献标引、文献组织等内容,试图揭示中国古代目录兼具知识论与价值论的双重本质,从而建构民族文化本位视域下的古典目录学理论。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研究》一书在中国历史语境、东方思维和古今中西比较的视域下,对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史实描述,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阐释。作者利用古今中西会通的思想方法,以古论古,以古鉴今,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的整体脉络,为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10.
杨红玉 《兰台世界》2010,(12):59-60
中国古代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辉煌的建筑成就。本文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背景和韵意、表现特征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辉煌的建筑成就.本文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背景和韵意、表现特征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黄嘉英 《大观周刊》2012,(19):23-23
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被公认为世界古代史上十大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产生着巨大影响。1988年初,75位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他们发出如此呼吁是因为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共同关注的危机,如: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论丧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倡导“仁爱”思想,“为政以德”之道,重德教化等对解决当今世界的现实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从这方面而言,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术书架     
近期优秀学术圈书出版资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书名作者出版日翔方立天文集第一卷魏晋南北朝佛教方立天2以场.10方立天文集第二卷隋店佛教方立天2侧场.10方立天文集第三卷中国佛教文化方立天2加‘.10方立天文集第四卷佛教哲学方立天2以场.10方立天文集第五卷中国古代哲学(上)方立天2以场.10方立天文集第六卷中国古代哲学(下)方立天2以汤.10姗因著作集(倦)涂纪亮陈波2007.1从逻辑的观点粉(科学哲学基本著作丛书)赚皿从o.蒯因2007.2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科学哲学荃本著作丛书)赚】安德奋·皮克林2006.12自然科学的哲学《科学哲学基本若作丛…  相似文献   

14.
法字的历史发展极为复杂久远,从法的产生到字形、字义的演变与当时历史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以词源分析为视角的考究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中西法观念和法传统的历史脉络,为法哲学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中国词源背景下,现代汉  相似文献   

15.
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图书馆史,总结并揭示中国图书馆发展的规律,可推进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对今后的图书馆事业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历史学、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图书馆史研究的四个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应当适时编纂一部贯通古今的中国图书馆通史;古代藏书史是中国图书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其纳入中国图书馆史研究的范畴里来;根据中国历史的发展特点和图书馆史的内在演变规律,可将中国图书馆史划分为古代藏书(先秦至清中期)、近代图书馆(清末至民国)和现当代图书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个阶段;中国图书馆史的研究应该具有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同时也要着眼其与世界图书馆事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参考文献28。  相似文献   

16.
赵炎秋的新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对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其突破主要表现为:一是追问图文关系发生与图文理论创构的历史本原,阐释文字与图像关系的历史发生学价值,夯实图文关系理论根基;二是揭示图文关系中隐在的艺术家作用,将以往图文关系多侧重形式表现的研究深入于人的本体性研究层面;三是细致梳理图文关系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并逐一进行创新性的问题解答;四是以中国诗学“言象意”传统理论为基点,努力建构中国主体性图文关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京杭运河始于秦,兴于隋,盛于唐宋,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享誉世界的重要历史人文景观,是中国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8.
儒藏思想是中国古代藏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理论成果。儒藏思想吸收了佛藏与道藏思想的精华,并推进了古代公藏思想的发展。文章系统回顾了我国古代儒藏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对丘濬之"藏书分三处"思想、陆世仪"藏书邹鲁"思想、曹学佺"儒藏"思想、周永年"儒藏说约"等代表性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理论成就分别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评价,并对儒藏思想影响下,清代公藏实践及儒藏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沿着历史溯源、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三种研究路径,进行了新探索,取得了新突破,获得了新成果。2019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主要表现为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回顾与未来路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研究的持续加强与深入开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价值与实践的双重关注等三方面,呈现出反思与超越、延续与深化、坚守与落地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20.
陈磊  董玉宽 《兰台世界》2016,(7):117-119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从萌芽到逐渐发展成熟、日臻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各朝各代都有自身的特色,而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研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对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及当代的户籍制度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