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7 毫秒
1.
严文井先生的两本书徐鲁宗远从北京来信,说最近去看望了一次严文井先生。还提到,我们的一位朋友靳飞,正在帮严老编选散文集,靳飞还有意沿着他编《老舍谈人生》的思路,再编一本《严文井谈人生》。这不禁使我想到了严老的两本旧书。一本是1942年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
徐鲁 《出版科学》2006,(4):15-17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年前,1996年秋天.1996年前后,我正在协助徐迟先生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先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先生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一是严老的第一本童话集<南南同胡子伯伯>,是在1941年被人从延安带到重庆,由设在重庆的"美学出版社"印行的,当时徐迟先生也参与了美学出版社的编辑事务.二是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初露头角的青年诗人徐迟,在燕京大学英文系借读期间,悄悄地、却也是十分狂热地爱上了同系的一位美丽的女生--一位当时也已经有诗作发表的女诗人,她英文名字叫"玛格丽特",本名严文庄,是严文井先生的堂妹.  相似文献   

3.
严文井先生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当时我正担任老作家徐迟先生的工作助手,协助他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  相似文献   

4.
难忘的恩师     
范文澜师去世25年了。25年来,他温和的话音常在我的耳边回响,他慈祥的笑貌常在我的眼前浮现。史学界为失去一位敬爱的前辈而惋惜,我则为失去了敬爱的老师而悲痛。25年来,每当我学习、工作取得一点成绩,先想到范老的培养;碰到困难,则想到范老的教诲,不要被困难吓住。25年来,范老一直活在我的心中,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前  相似文献   

5.
永远的怀念     
2011年10月30日上午,我突然接到系里老主任张琪玉教授的电话,他用极其沉痛而缓慢的语调说,我的恩师黄宗忠先生已于当日凌晨仙逝。惊闻噩耗,不禁为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界失去了一位领军人物、为我将永远见不到敬爱的学术导师和精神导师了而悲痛万分热泪潸潸。仅仅7天前在参加他的八十寿庆暨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我们刚刚见过面。  相似文献   

6.
贝奇 《出版史料》2005,(4):65-69
2005年7月20日这天真是好伤心好难过。早上从厦门回到北京,刚到家就往协和医院严老病房去电话,谁知却得到严老病逝的噩耗。立即乘车到八里桥花市,买了十数支新新鲜鲜刚刚绽开的纯白色百合花,吩咐卖花姑娘用浅紫色花纸素色花带包扎,一心想把它们虔诚奉献给已经远行的严文井先生的在天之灵。一路上都在责怪自己。责怪自己因为迟到了几个小时返回北京而没能与严文井先生见上最后一面,责怪自己没能最后服伺老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眼前晃动的全是一个月前在协和医院探病时见到的严文井先生病重无助自尊自爱的样子。眼泪禁不住流下来。回首往…  相似文献   

7.
严文井在晚年写过一篇文章,吐露他的心声:“我喜欢书,敬爱书。”———是的,他一生都在读书、写书、编书。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更多知道他是一位作家,写过许多著名的童话、寓言、散文、评论等等。然而,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却占去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他干得卓有贡献和成绩。因此,他曾担任过国家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职务。这些,在编辑出版界也是有目共睹的。1959年,我到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工作时,严文井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作家出版社社长。1961年,作家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三社合…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5月12日,我接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Ann Gilliland教授发来的邮件,告诉我一个不幸消息——加拿大著名档案学家特里·库克因病逝世。闻听这一噩耗,我既震惊又难过。震惊是因为库克先生年未逾70;难过是因为国际档案界失去了一位重量级学者,我也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师长。5月18日,我接到《上海档案》编辑的电话,约我写一篇介绍库克先生的专稿。因时间  相似文献   

9.
<正>1 “书剑万里缘”之“缘”美国加州时间2022年8月1日凌晨,刚刚度过百岁生日的吴文津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直到两个月以后的现在(1),我常常感到难以置信,总觉得推开吴寓的门,他还会坐在惯常的那个位置,笑吟吟地看着我,洪亮地叫我的名字;总觉得吴先生还会带着拐杖拄在地面上铿锵有力地走过来,笑眯眯地和我拉拉手、贴贴脸;总觉得还能再为吴先生倒上一杯热咖啡,哪怕是在他身边默默地坐一会儿,也会感到内心十分宁静安详。  相似文献   

10.
1995年2月1日吴孟复先生溘然长逝.噩耗传来,我昏花的眼里禁不住溢满泪水.他诲人不倦的期望的眼神,弥留之际的形象和那冒着寒风上千名江淮学人沉痛悼念的动人场景历历在目.我为学术界失去一位后河后海,学识渊博的大师,也为自己失去一位恩师而恸哭.  相似文献   

11.
今年,恩师甘惜分先生喜逢百岁大寿,我应当毕恭毕敬地站在这位泰斗面前,认认真真地执弟子礼才是。甘先生被称为泰斗,当之无愧!因为他是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教育家,是他担任导师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位新闻学博士童兵先生。我国当代著名大学新闻学界的著名博导,除童兵先生外,还有喻国明先生、刘建明先生、刘燕南先生等多位大腕学者和教授,都出于他的门下。我一生最幸运的事情之一是也能忝列他的门墙。不过,我属于“不才弟子”。但是,恰  相似文献   

12.
因编辑《奉贤收藏》一书,笔者结识了区内一大批业余收藏爱好者,他们节衣缩食,将收藏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许是职业的缘故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当数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区收藏协会理事邵根才先生。因为他的收藏极具史料性,他的整理和保管也令我这个从事档案工作近20年的人为之折服,他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因为收藏而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邵根才先生几十年来,无论身在何处,处在何种岗位,对收藏始终痴心不改。目前他已经收藏了10大主要类别的藏品3万余件,涉及古书、钱币、字帖…  相似文献   

13.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我得以和吴道弘先生相识.2002年的金秋十月,我与一位长辈去北京出差,这位长辈是从事出版史研究的学者,因有一本新著将要付梓,想请吴道弘先生作序,就带我一同去拜访.我是出道才不久的新人,并不知道吴先生是出版界的老前辈,如果知道这些,是难免会有些紧张和拘谨的.因为事先不知道,所以就大大方方地去了,不但享用了清茶、水果,因为带了照相机,还与吴先生合了影.最意外的收获是,吴先生送给我们每人一本他的新著<书旅集>,这本书是最近才出版的,书页上还弥漫着墨香.在送给我的书的扉页上,吴先生还写了寄语、题了名.  相似文献   

14.
明红 《兰台世界》2003,(5):38-40
丁聪先生为人坦率、真诚、风趣,面庞饱满红润,嘴角总带着笑意。他的形象和年龄怎么也对不上号———尽管丁聪已年过八旬,但依然不老。不老不仅因为其有一头乌油油的黑发,一双明锐的眼睛,也不仅因为自称“小丁”,或因为其创作颇丰,更因为他有一颗年轻的心。丁聪是一位具有历史感  相似文献   

15.
在我组稿责编的图书中,书稿已经出版而作者与责编未曾谋面的,迄今为止,只有《智民之师·张元济》。还在1997年春天,我到古城南京为我社《名人照相簿》丛书组稿,《书与人》编辑部的宋吉述先生建议将张元济收入该丛书。他认为张元济不仅是一位出版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化巨人,适合入选《名人照相簿》丛书。张元济是商务印书馆的元老,属文化名流,我过去见过他与一些  相似文献   

16.
1994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选举了首批14位中科院外籍院士。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便是其中之一。我们熟悉他,不仅因为他在学术上的世界性贡献、地位和影响,还因为他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书结缘杨振宁的名字在众多学人中早已耳热能详。还在青少年阶段我就对他的科学活动和言谈观点倾慕不已。80年代,进入广西科技出版社工作,一次偶然遇到我大学时的物理老师甘幼砰。甘教授  相似文献   

17.
另一位孙老师——孙耀先生,生前是太原师范学院的退休教授,也是孙凤翔先生多年故交,我虽几度有闻,但无缘面交。而在凤翔先生故去后,由于《日军残留》一书的机缘,却很快相识了他,并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忘年之交。2004年的时候,《日军残留》第二卷进行到了内文选定和翻译的阶段。在孙凤翔老师那里学到的日语知识,极大地帮助了我的选材工作,因为最起码,  相似文献   

18.
我与冯亦代先生初识是在1982年的夏天。那天下午我正在家里看稿,已退居二线的老社长林呐同志打电话给我,说是冯亦代先生到天津来开“民盟”的什么会,让我去谈一本散文稿的事。如今,时光已整整飞过去了10年,可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本是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不知他到底要找我谈什么,出乎意料地他品评了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些书刊,还赞美了散文书籍的装帧设计考究。他对出版工作的熟悉,对编辑专业的关注,都使我感到他是位行家,这无形之中,就使我和他的距离拉近了。我为能够和这样一位博学多识的老前辈相识,感到无尚的荣幸。同时,他的平易近人,以及他的和蔼可亲的低低缓缓的言词,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摄影协会成立至今,已五十多年了。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已为人们所淡忘,就是在网络上也很难查到当年的理事名单。但有一位常务理事的名字却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因为他就是我的父亲。——赵家璧。  相似文献   

20.
在葛剑雄先生2007年三月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之前,我知道他是一位知名学者。我有个朋友听说我要采访他,说一定要让我向他问好,因为受他的思想影响很大。我看过葛先生的著作,后来现场听过他的讲座,也从中获益匪浅。在他诸多的社会角色中,最吸引我的是历史地理学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