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数字阅读将因5G技术的应用迎来新的变革.2020年初,疫情期间人们生活与网络联系愈加密切,多种网络应用与数字阅读结合.数字阅读的市场呈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和发展前景,在新的社会互动中构建起新的文化和社会习惯及规范,它突破时空的限制,替代着日常社会的行为,模糊虚拟和现实的界限,以一种新的方式嵌入社会结构中形成媒介逻辑.数字阅读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进步迭代,商业新模式的确立,也是人类新的生活方式的展现.  相似文献   

2.
刘宏宇  张怡然 《当代传播》2021,(4):61-65,68
实体性二元论束缚了媒介人类学发展,三元虚拟媒介观是可替代的研究范式方案.虚拟性是媒介的基本属性,人类以虚拟方式超越现实性建构理想世界.媒介是人造世界的内部程式,它不是物质性实体,而是人与世界建立信息性实践关系时的情境和形态,是人的文化属性.人的再生产和进化是媒介化和信息化进程,媒介化生存就是文明化生存,其实质是创造和完善人造虚拟性存在,并向以赛博格为代表的后人类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媒介技术论及公共性理论的视野出发来呈现当下对于传播的理解中存在的一些被忽略的维度。媒介技术论视野下,传播是理解社会、理解文明、理解现实的根本,传播中介了我们和现实的关系,现实便存在于传播之中;以"公共性"理论视野反观当下主流传播学发现,其遮蔽了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所提到的价值理性,忽略了传播本身作为一种存在方式,一种仪式,一种认识人类、社会的前提的维度。  相似文献   

4.
算法将智能传感器和数字人技术融合应用到新闻媒介领域,生成了效率高、全天候在线的虚拟新闻主播。从技术和行业两方面的伦理风险审视,可发现虚拟新闻主播的不规范使用会带来虚假信息和隐私侵犯等方面的伦理失范,亟须建立一套基于信息传播实践的伦理原则和道德标准。在技术层面需厘清虚拟新闻主播的责任主体包含设计者与生产者、运营者与销售者、消费者与使用者,在行业层面提出媒介技术向善、媒介技术透明、媒介平台把关的伦理原则,以期促进虚拟新闻主播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媒介变革的驱动力源于科技发展进步和人类传播需要,而审美文化创新则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分析媒介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等趋势,探讨数字媒介语境下审美文化所呈现出的虚拟性、交互性、便捷性等新特征,论述数字媒介中现实与虚拟的对话、真实与假象的对话、二元与非二元的对话等审美文化悖论现象.  相似文献   

6.
黄慎泽  王俊贤 《传媒》2021,(16):51-53
伴随着虚拟现实、引擎动画、运动捕捉、图像识别、语音合成等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机交互方式日新月异,基于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创作而成的虚拟偶像日渐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新的人机交互方式不仅赋予虚拟偶像媒介形态的不断创新,同时还不断影响着虚拟偶像的生产方式、观赏方式以及与粉丝之间的互动行为与情感认知.本文将总结人机交互方式在虚拟偶像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形式,探究人机交互方式在虚拟偶像与粉丝关系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展望人机交互方式与虚拟偶像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数字技术在媒介领域的深度开发与应用,技术创新对媒介组织的发展表现出越来越强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旨在通过了解媒介产品家族创新的行为理念,进而分析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的媒介产品家族创新的三种行为模式,从而促使我国媒介组织从产品发展自身角度的现实出发,依照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媒介产品家族创新的实际运作。  相似文献   

8.
蔡骐 《当代传播》2007,(3):10-12
随着我国新闻体制的改革,媒介逐渐走向市场化,同时,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媒介之间的竞争与发展.媒介之间的竞争与发展可以表现为人类在两种维度上的追求: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满足人们对摆脱时空约束的自由追求,以及利用现代沟通互动的传播观念来争取受众的平等追求.  相似文献   

9.
孙雅然 《视听》2022,(4):48-51
作为现代社交娱乐的一种重要媒介,电子游戏自身的互动性、虚拟性影响着身体的介入程度和呈现方式,对我们了解媒介与身体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电子游戏这一媒介的演进过程中,身体呈现出多元的参与方式与在场状态.电子游戏创造了人类的虚拟身体,实现远程在场状态.这一虚拟身体不再只是现实身体的意象投射和符号化身,而且是从现实身体延...  相似文献   

10.
智能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人为中心”的媒介生态,人机交互正在超越传统的控制观,但全新的信息伦理观还未建立起来,从而导致智能化的虚拟数字人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尚不明晰。通过媒介的“可供性”可以判断一个媒介是否“新”,从生产、社交和移动三个角度探讨智能媒体时代媒介的社会属性和全新转向,有利于梳理智能媒体与人的全新关系并厘清虚拟数字人在人机传播中的交互角色。  相似文献   

11.
史冬冬  米湘月 《东南传播》2021,(10):121-126
在媒介化理论视角下,数字技术使家庭传播遵循一定的媒介逻辑,媒介作为行动者与家庭主体进行动态的相互作用,在数字化的代际沟通与反哺中扮演重要角色.具体到微信媒介化的中国家庭,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微信在Meyrowitz提出的媒介三重隐喻维度对家庭传播产生影响.首先,微信作为渠道,在代际沟通中生成分裂与弥合的张力;其次,微信作为语言,表情包以流行文化的方式重塑家庭代际沟通,消解了家庭的传统权威结构,微信赋予年轻子代话语权,亲代与祖代在数字语言使用中呈现"延伸""替代""融合""适应"的趋势;最后,微信作为文化环境,使家庭亲子关系的纵轴重心位移,增强了家庭的情感沟通,微信与流行文化的关联也蕴涵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商业正悄然渗入家庭传播场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探索虚拟主播的演化进路,分析在虚拟主播技术框架下人与媒介的主体间关系,为类人智能媒介的发展应用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梳理虚拟主播的演进路径,运用媒介研究的多重视角探讨虚拟主播主体性的特征、来源与发展趋势。[结果 ]虚拟主播在发展历程中显示出玩具的主体性、融合的主体性与机器的主体性,以人格化、具身性和情感性为主要的媒介特征。“人性化趋势”与“自反性递归”是虚拟主播媒介演进的一体两面,反映了人的主体性与媒介主体性的互构。【结论】虚拟主播具有超越传统音视频媒介的能力,以及在新尺度下形构社会的可能性,是从人类从“视听域”进入下一个媒介域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3.
笔者分别从经济增长、媒介增长和技术增长三个方面界定梳理了凯文·凯利对"重混"的界定,列举了在"重混"趋势下,经济领域、媒介领域和技术领域方面出现的引人深思现象,即比特币的兴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以及数字艺术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重混"说体现了凯文·凯利将技术看作媒介的观点;对于媒体组织来说,应该结合把"媒介融合"当作自身的发展战略,而不仅仅是生存战略;作为"菜鸟"的新媒体用户应该避免过度沉溺数字艺术传播媒介;我们可以将各个传播时代的人类思想文明成果看作一种无形的"技术元素",对这些元素的不断升级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其配套的相关法律会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介嵌入人类社会交往,人类社会经历了无中介的面对面现实交往和中介化的虚拟交往两个阶段,正在迎来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云交往”即数字交往。元宇宙作为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主导媒介形态正处于不断生成当中。与以往媒介不同,它允许人类通过各种终端“进入”其中进行体验与行动,是一种“体验性”的媒介;它突破了将媒介视为信息传播载体和工具的传统观念,在生存层面构成人类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一种“生存性”的媒介。元宇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推动了社会的深度媒介化,为未来人类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全新可能。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将会实现人类社会交往时空和交往主体的拓展,实现交往场景的再造和交往体验的复归,最终构建“高流动性”的社会交往生态。  相似文献   

15.
解析大众媒介的他者定型--兼论传播中的"妖魔化"现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定型是人类常见的一种认知方式.本文用定型概念分析大众媒介在再现他者时的一种简单化、片面化现象,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媒介定型",并试图用这种新的视角研究大众媒介传播中的一种偏狭机制,分析大众媒介如何通过放大细节形成和维护对他者的定型,追究"媒介定型"的市场逻辑和制度逻辑,最终揭示"媒介定型"的深层动因--民族中心主义.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大众媒介传播中的"妖魔化"问题,以及大众媒介组织制定跨国跨文化传播的战略与策略,建立积极的沟通机制都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晓灵 《今传媒》2011,(7):17-20
网络虚拟组织传播是网络媒介和虚拟组织传播的结合和共谋。本文以搜狐网为典型文本,分析了其网络虚拟组织机制,并进一步对整个网络虚拟组织及其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网络虚拟组织传播是网络时代虚拟组织传播的发展,具有无限繁殖力、互动性、符号化和"蜂群"效应,效力巨大。  相似文献   

17.
姚倩 《中国传媒科技》2023,(1):56-59+78
【目的】通过反思阅读与出版之间存在的问题,针对编辑的身份与能力、媒介技术的应用及对虚拟出版的监督管理提出对策建议。【方法】文章基于当前数字阅读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出版业呈现出虚拟化发展的趋势,分析阅读与出版之间存在的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结果】知识作为中介物联系着阅读与出版,虚拟出版助推了知识的再加工与传播。【结论】虚拟出版在阅读需求社会化加深的过程中,也展现出对人类认知机制的影响、知识的碎片化生产,以及知识生产中涉及的版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媒介评议活动是指对媒介传播内容及其效果的评论和评价。通过媒介评议活动实现对媒介传播内容及其效果的监管,以维护公众利益和阅听人的合法权益。媒介评议活动滥觞于西方,伴随着新闻界的"社会责任论"的兴起而产生,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正式媒介评议组织的出现是媒介评议活动走上制度化的标志。媒介评议组织是专门从事媒介评议活动的监督组织,在不同的国家,媒介评议组织因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媒介评议组织虽然在监督媒介和推动媒介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无论哪种类型的评议组织都面临类似的发展困境:宗旨不明确、资金不足、组织效率低下、监管效力不强等。  相似文献   

19.
增强现实技术为儿童科普读物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能够在读者心理、科普传播等多方面符合科普读物的需求。文章讨论了增强现实儿童科普读物的各类设备与技术的优缺点,及在儿童科普读物中的适用情况,提出了增强现实儿童科普读物的设计要素——媒介选择、互动途径、书籍与虚拟演示,并据此分析了设计中应遵循的准则。  相似文献   

20.
随身听被智能手机中音乐App取代为基特勒的"数字降级"论断提供了又一佐证.文章视随身听为消失的技术媒介,藉由基特勒媒介考古的研究视角,探寻其媒介形态变迁中的方向,分析随身听发展的初始逻辑和逻辑断裂的最终原因,指出随身听缺乏地址和总线失去数字技术汇流的可能,最终为网络逻辑所裹挟.采用基特勒的物质中心主义思维方式有助于跳脱传统技术人文主义的局限,思考技术媒介的硬件特质及发展空间.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和社会结构也不应忽略.技术媒介使用期间受众与公共空间隔离形成个体空间,音乐数字化后散状受众被网络平台吸引而聚集,此间新技术、社会结构变化与受众行为驱动的复杂联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