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刊讯冯小刚执导的地震电影——《唐山大地震》正在杭州紧张地拍摄,剧本原著小说,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和其他五部张翎作品近日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上市。《唐山大地震》导演冯小刚这样评价原著《余震》的故事:这部戏的  相似文献   

2.
《大观周刊》2010,(47):26-26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让原著作者、旅加女作家张翎走入公众视野,她的代表作《金山》日前却被网友“长江”在网络上发文指责为“搅拌式抄袭”,把多名加拿大华裔作家英文作品里的细节拿过来引用。  相似文献   

3.
白天亮 《青年记者》2010,(19):29-29
简介: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国人深受地震之害。这一专题要告诉我们,地震几乎无法预报,而房屋的坚固却是可以由人来控制的。专题分“建造坚固之城”、“唐山瞬间倒下的警示”、“陕西:把地上搞结实”、  相似文献   

4.
《唐山大地震》与国产灾难电影美学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作为1976年唐山地震的34周年纪念之作,颠覆了以往重走历史事件题材电彩的宏大模式,在国产灾难电影美学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它的成功将给国产灾难电影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14,(5):8-8
张翎,浙江温州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代表作有《余震》《雁过藻溪》《金山》等。小说曾多次获得两岸三地重大文学奖项,入选各式转载本和年度精选本,并六;欠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其小说《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1年度中篇小说排行榜首。根据其小说《余震》改编的灾难巨片《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执导),获得了包括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和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在内的多个奖项。  相似文献   

6.
笔者为唐山电视台一档大型民生类节目《直播五十分》的记者,一直从事社会及民生新闻报道的记者。在拿到关于追踪报道电影《唐山大地震》这样题材时,开始也有些困惑,如何报道这一娱乐事件呢?娱乐新闻、民生新闻如何能更好得融入彼此?如何能达到最佳的宣传宣传效果又不会影响的两种新闻形式的特色,于是笔者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7.
《北京档案史料》2008年第2辑共刊布4组史料和4篇文章。1976年唐山地震后北京市开展抗震救灾史料/《北京档案史料》编辑部选编  相似文献   

8.
眼下,随着《变形金刚3》(以下称《变形3》)的上映,电影中硬性植入四个国产品牌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客观说。从植入水平来讲,《变形金刚3》比《非诚勿扰》与《唐山大地震》甚至包括“植入广告之最”《大腕》强不了多少,可谓旗鼓相当。那么.我们对《变形3》中的广告是持以对民族品牌的自豪感呢,还是持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9.
眼下,随着《变形金刚3》(以下称《变形3》)的上映,电影中硬性植入四个国产品牌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客观说。从植入水平来讲,《变形金刚3》比《非诚勿扰》与《唐山大地震》甚至包括“植入广告之最”《大腕》强不了多少,可谓旗鼓相当。那么.我们对《变形3》中的广告是持以对民族品牌的自豪感呢,还是持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10.
近日 ,唐山电视台《热点透视》栏目播发了《路北区建立下岗职工档案》的专题片。《热点透视》是唐山电视台黄金时间段的一个重点栏目 ,主旨是反映社会热点问题 ,透视百姓生活。唐山市路北区档案局近两年在社区推广建立下岗失业人员档案 ,记载了下岗职工个人及家庭情况、供求职状况、就业跟踪等信息 ,通过这些档案已介绍 3 0 0 0多人次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热点透视》栏目为此拍摄了专题片 ,播出后反响很大 ,立即就有公司与档案局和社区联系 ,希望能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帮助。唐山电视台播发下岗职工档案专题…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伴随《故宫》、《郑和下西洋》、《圆明园》、《唐山大地震》等一批纪录片新作接力式地呈现于人们眼前,纪录片创作中虚拟元素的比重日趋上升,并愈益成为  相似文献   

12.
訾辉 《档案天地》2013,(11):17-18
创刊于1940年1月1日的《救国报》是冀东地区第一张党报,也是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委机关报——《唐山劳动日报》的前身。从诞生之日起,它就高举抗日的伟大旗帜,宣传党的政策和纲领方针,成为鼓舞军民斗志、坚定人民信心的不可忽视的力量,真正发挥了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10年7月22日,由唐山市政府独家冠名的电影《唐山大地震》震撼上映。《唐山大地震》成功塑造了唐山的城市形象,使得唐山的知名度得到极大提高。城市形象界定西方对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20世纪60年代出现高  相似文献   

14.
记得2006年7月末的一天,我在北京机场等候飞往多伦多的班机。班机因大雨推迟了一次又一次,百无聊赖的等待中,我想起了机场里的一家书店。那天书店里人极多,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只手将我轻轻地拨过人流,让我一眼就看见了摆在高处的一本灰色封皮的书——《唐山大地震亲历记》,这才猛然想起那天正是唐山地震30周年的纪念日。  相似文献   

15.
现以《唐山晚报》为例,探索一下本地都市生活类纸媒,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寻求发展提升之道。《唐山晚报》凭借以下四个关键词.正在走出一条稳步前行之路。  相似文献   

16.
梁香伟 《东南传播》2012,(11):148-150
巴西电影《中央车站》主要讲述了男孩寻找父亲的故事,中国影片《剑雨》讲述江湖人士寻找"宝物"的故事。两部影片都涉及到了"寻找"母题,但呈现出不一样的内涵和价值追寻:前者通过表层"寻找"深入到精神、宗教信仰等终极价值的探索上,后者主要表现了表层的"实物寻找"及个体复仇的价值追求,艺术质量相差较大。通过比较,希望能引起我们对国产大片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框架理论为分析报纸的报道模式及倾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研究时段内报道雅安地震的新闻框架,从框架的主题设定、素材呈现和具体文本生产三个层面比较了两报地震报道的异同,指出前者坚持的是"形象框架"而后者采用"情感框架",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受众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雅安地震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李雯 《声屏世界》2010,(12):36-38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火热上映再次掀起影坛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讨论。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提出,“现实主义如何穿越现代化的洗礼,完成其在现代化程序中的蜕变,使之保持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这成为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一个最大课题。”而《唐山大地震》在电影产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寻找到新的生存方式.让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19.
翟铮璇 《中国记者》2016,(12):25-27
从微电影《红色气质》到《国家相册》系列微纪录片,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以她独特的声音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又引人入胜的故事。《红色气质》和《国家相册》也成为新华社融合创新的代表作。从图片编辑一路走来,作为"讲述人"的陈小波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她如何适应自身角色的不同转变?本刊2012年第2期曾经刊发陈小波访谈,本期《中国记者》再次对话陈小波,听这位讲述人讲述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辞书记失》以1 43篇小文章,简洁明快地辨析了包括《辞海》在内的一批辞书在释词、编纂上的各种失误。这一工作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和启迪:一是重现了巢峰先生等老一代杰出编辑出版工作者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对出版事业无限忠诚的"辞海精神"。在出版业态正发生着重大转型的今天,亲历者的现身说法是传承伟大编辑精神的急迫而重要的工作。其二,在"记失"词汇的背后,更有着近35年来中国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以及政治、文化的多种冲突背景。这些"今日之是"与"昨日之非"彰显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化,尤其值得人们"小题大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