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是中国思想文化中一个深刻而伟大的理念,但是中国社会追求和谐的历史过程表明,传统和谐思想始终面临着现实政治与理想世界的矛盾,面临着"德治"与"法治"的观念冲突,特别是和谐常常被赋予工具性质,只服务于特定的阶级或利益集团。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图书馆人要促进社会和谐、构建自身和谐,就必须在那些相互冲突的观念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书籍抄写困难、制作成本高,且文化活动一直掌管于隶属于王室的史、巫、贞手中,因而产生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思想,而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人士的主张之下,中国古代渐渐有了图书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3.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改革中国社会是鲁迅毕生探索的重大课题。改革国民性的思想,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改革国民性的思想"就成为我们解读鲁迅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舒坤尧 《兰台世界》2014,(6):117-118
中国色彩文化从一开始就带有某种社会功能,深受中国古代社会多种哲学思想的渗透,而其中尤以道家、儒家、佛家思想,以及"三位一体"的合流思想的影响是最为直接而深刻。  相似文献   

5.
普遍认为:19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知识界不懈的的共同努力和思想交锋(其中也包括种种重要的原则性论争乃至由此形成的严重思想分歧).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思想空间和言论空间。并成功地为社会的良性发展构建了现实存在的公共空间,使民众的思想影响和利益表达为各界所关注。毫无疑问。这是中国知识界的重大历史贡献。但无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条件和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不断分化的促迫,这种公共空间还嫌狭小.知识分子内部由思想争论引起的派系争执所造成的共识断裂和思想碎片化日益加剧。一个有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知识精英群体,应该是一个能够不断为社会进步更新知识、提供新的思想来源和智力支持的良性思想库,而不是因循徘徊,单纯为个人意气。学派政治,话语权。乃至思想、政治影响力的不断扩张而纷争不已,自我矮化的特殊社会利益阶层。这一不乏例证的概括虽不完整全面,但已无疑问地成为当代一种普遍的症候。我们认为。一种有助于社会进步的新思想的产生。除来自于有良知、有识见、有诚意、有公共关怀、有历史意识和现实观照的真正学术研究外,别无他途。而真正的学术研究,不但需要摒弃思想因循僵化、学术腐败堕落、自我利益追逐,更需要以宽宏的胸怀纷披歧见,以学术的公意驱逐私囿,以真诚的勇气换取力量。因此,一种关于凝聚共识、积聚力量以重振中国知识界知识和思想影响力的新的"思想/知识共同体"的思考就油然而生了。而《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许纪霖、罗岗等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一书便提供了辨析这种思考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6.
陈楠 《青年记者》2013,(2):18-19
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却在中国。自东汉时传入中国,经历多个朝代,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汉传佛教文化。佛教在历史上和当今社会中的影响都不容忽视,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革新,社会大众了解佛教文化的途径也日益增多。媒体应利用自身功能,促使佛教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媒体技术革新给佛教传播带来的影响1.现代传播技术使佛教获得更好的发展。禅宗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义理,佛教思想亲近世俗的先天属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长足发展。随  相似文献   

7.
钱晓文 《新闻爱好者》2011,(20):118-119
目前关于史量才新闻思想研究集中在对"史家办报"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论者多从办报与治史的关系上加以论述,这不无道理,但难以揭示出办报作为新闻事业与治史的本质区别。从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来考察,"史家办报"思想根植于中国史学传统与文化,更是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办报理念,在传媒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刊社会责任论。"史家办报"作为中国化的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其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史氏的办报活动、办报环境等紧密相连的,因而在内涵与意义上表现出与西方的社会责任论诸多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宋代儒家思想在思想和学说著作上顺应时变,以"理学"的新形式出现,糅合道家、佛家的思想,适应了社会历史潮流,因此,宋代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晓明先生在《乌合的思想》序评中说,朱先生把文集取名为《乌合的思想》是出于谦逊,但是"乌合的思想"更体现出了这个文集的整体框构,朱先生追求的并非"大一统"的理论体系,也绝非是对西方文艺理论和中国文化思想的概括总结与整体探索,而是从个人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为起点,对具有研究价值、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个体问题展开讨论和探索,而不是沉湎于理论文本的阐释和漫无边际的普遍化宏论.  相似文献   

10.
刘珊珊 《历史档案》2012,(3):107-11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国家思想的最早探索者,他对"国家"一词的界定经历了戊戌时期、赴日初期及1903年后三次变化。这种变化既有梁启超的思想层面的原因,亦有当时的国际形势与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严复的翻译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生态环境,成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的第一人,对当时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翻译界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严复认为,只有在取舍之后才能"达旨",他的翻译正体现一个翻译工作者所应有的"天地立心,民生立命"普世思想。  相似文献   

12.
汉代时期的经济、教育以及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汉代社会价值取向由"礼"到"戏"的转变,并重点分析了汉代社会价值取向转变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传统体育思想内核转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严复的翻译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生态环境,成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的第一人,对当时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翻译界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严复认为,只有在取舍之后才能"达旨",他的翻译正体现一个翻译工作者所应有的"天地立心,民生立命"普世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礼从一种宗教仪式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核心规范,法则从刑发展而来。从"礼制"的形成,到"礼法治式"的确立,再到"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将礼治思想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在中国具体革命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形成的,始终贯穿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思想中,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及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毛泽东"实事求是"新闻工作思想是正确的、先进的、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笔者从分析其思想的来源及确立、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观照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社会现实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群己关系"是中国社会古往今来人们一直讨论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以古代思想家的"重群"思想到维新时期"群己和谐"思想为主要内容,最后引出"群己和谐"思想对当代的启示,对和谐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威慑思想,其前提和关键是"备战"、"知兵"、"慎战",并以"伐谋"、"伐交"为主要手段,达到求"全"求"善"的目标,孙子的战略威慑思想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精髓,对后世乃至当今军事战略思想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明末的"启蒙思想"是在封建君主专制走向高度强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具有反封建的时代特征。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文化政策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启蒙思想"没有成为推动当时社会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9.
吴胜林  陈洁 《出版广角》2016,(19):90-91
《传承与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解读》(以下简称《传承与复兴》)是一部对24字社会核心价值观解读的著作,从中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追溯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引经据典并严谨地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观念,系统解读了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本源,阐述了其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明"趋利性"的本质区别,是一部知识性与教育性俱佳的党建宣传图书.  相似文献   

20.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七百多年前,茶就已经在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被发现,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茶从古老文化中的医学价值脱离出来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茶从一件简单的事物扩展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处世之道,一种哲学思想。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由茶这个载体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内涵,茶与佛、道相通,与儒学思想相联系。中国的茶之道中饱含了"静、美"的中国古代文化精髓。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一杯茶,一缕茶烟,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饮茶人的心灵与茶合二为一;佛家思想讲求"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