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什么是"靠谱"?拿过来能用,用之有效即是"靠谱",对于健康书来说,最关键的就是"靠谱",就是别虚,别做老百姓看不懂的,做那些有用、有效的健康书,要做这样的健康书就必须在编辑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从选题策划、内容选定、图书定价、营销宣传几个方面做实做精,才能最终出来"靠谱"的、老百姓喜欢的健康书.  相似文献   

2.
8月上旬我参加一场足球赛后,队员们坐在场边聊起来,话题是“传统媒体人转型创业靠不靠谱”. 一个出身传统媒体的队员说:“没什么不靠谱,像创业做陌陌的唐岩、做雪球财经的方三文,之前都是干传统媒体的,也可以做得很大.” 一个正在从事体育创业、并非来自媒体但跟媒体圈很熟的队员说:“不靠谱,传统媒体人太懒散了,创业要求强大的纪律和自律.”  相似文献   

3.
晏秋秋 《新闻战线》2023,(17):72-74
“晏秋秋工作室”的定位,就是“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每一个视频,我都设想是对着一个具体的受众在讲话,所以口气、语言、情绪、知识的选用,都要符合。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解读政策、解答疑问,做好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因为“太高远”,所以“不靠谱”;要“靠谱”,就要贴近现实、贴近真实,贴近些,再贴近些,贴得更近些。这次地震最“经典一刻”的镜头,是秘鲁游客在青城山用DV拍下的,被许多电视台反复播放,那可是不惧危险、与地震“贴近”至“零距离”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城市台电视新闻要紧贴“地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治 《视听界》2010,(1):103-103
在媒体资讯十分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城市台电视新闻如何锁定观众?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将新闻做得紧贴“地气”。所谓“地气”,就是当地老百姓的欣赏口味、兴趣爱好、收视偏好。  相似文献   

6.
1.好书就是“做”出来的,行内有句很幽默的说法是:把一本书做砸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是的,一个“做”字道出了市场化出版业的全部秘密。许多正统的出版人都羞于说自己在“做”书,其实,“做”就是策划,就是运营,是出版人对一本(套)出版物的全程策划  相似文献   

7.
在“易中天热”“于丹热”的同时及其后.声势浩大、数量众多的健康养生类书籍开始充斥中国图书市场。林光常、“刘太医”、中里巴人、吴清忠、马悦凌、萧言生.曾几何时.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著作开始为广大老百姓所熟悉。大多数这类书都有着一个共性:打着中医旗号,否定现代医学常识,同时夸大人们日常行为对身体的危害,“养生”观点耸人听闻。[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关注环境”是企业在社会转型时期必须要面对的“责任转型”。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在“棉花不够,粮食不够”的年代,发展石油化工是解决老百姓吃穿用的问题,如今人们不仅需要消费健康的产品,更需要美好的环境和碧水蓝天  相似文献   

9.
读书杂感     
重温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觉得读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旁征博引、韦编三绝、挑灯夜读。那辛苦自不待言。而读什么书。用现在的说法。是哪些书“必读”,哪些书“不必读”,做得很好也不容易。  相似文献   

10.
许陈静 《新闻天地》2011,(10):13-14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朱镕基讲话实录》上市两天,销售火爆,这只是笼统的陈述;未来的销售总量,也只是抽象的统计数字;而随处碰到的老百姓,提到“朱镕基”3个字时脸上进出的光彩,是对这套书最形象、最生动的注释。  相似文献   

11.
媒体公信力下降,“不靠谱新闻”难辞其咎。尽管“不靠谱新闻”只是偶尔出现,但一朝“妄语”,便砸了金字招牌,让经年累月树立起来的诚信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12.
有谱没谱     
听说北京有个别出心裁的名单,即“京城十大不靠谱青年”。评选者是谁、依赖什么标准评选都不得而知,俺听说张亚东位列十大不靠谱青年之首,那么该人应该最接近“不靠谱”的标准。细细一想也不对,张亚东是著名的成功文学青年,对于“谱”,只能不断的“靠”下去,才能跻身成功人士。  相似文献   

13.
姜冬梅  王威 《新闻传播》2006,(2):38-38,41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代表老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倾听百姓话语,“关注百姓,服务百姓,做百姓的代言人”,“民众、民心、民愿、民情、民趣”是这类新闻的基本内涵。它的大多数新闻是对百姓原生态的关注,并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关心,与日常生活、生计相关。但这种界定不是说这类新闻就是简单的家长里短,平铺直叙。  相似文献   

14.
当那些写书、印书、做书、发行书的人都在抱怨图书生意越来越难赚钱的时候,买书的老百姓却都觉得现在的书价实在是太高了。2006的上海书展,开展首日便吸引2万书迷,销售额突破300万,单价42万元的丛书《续修四库全书》悄然成交。但是,大多数读者都还是冲着“打折”二字才冒着酷暑拥向书市的。人们疑惑:中国的书为什么越来越贵?书的定价到底有没有谱?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我们服务型节目“带您去看病”具备了卫生健康类电视节目的服务功能,受到医学专家、电视观众和广告客户的认同和关注。服务于电视观众。“带您去看病”节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类似于医院的“导医”。提到看病,老百姓最关心的莫过于到哪家医院看病好?找哪个医生?要做什么  相似文献   

16.
年年“两会”,今又“两会”。每到这个时候,全国上下各大媒体都十分重视对“两会”的报道。但会议报道总不免有些枯燥和雷同,除了长篇转载工作报告,就是一些应景颂扬之辞,真正做到把老百姓吸引过来关心“两会”、了解“两会”代表的报道不够。而今年央视《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栏目,在“两会”期间所做  相似文献   

17.
刘彬 《出版参考》2023,(5):60-63
健康科普工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将着力点放在双效益图书的打造上。本文以《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医生》为例,讲述了双效益图书的打造过程。从选题策划、内容组建,到营销推广,全过程均体现出人民性、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权威性,用公众听得懂的方式讲述用得上的健康知识,使图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均脱离了“抗疫时效书”的最初设定,成为一本立足“大健康”、覆盖全人群的健康科普双效益图书。  相似文献   

18.
从新闻传播角度来讲,新闻的生命在受众的接受过程之中,新闻的价值在传播中实现。贴近民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党的喉舌的宗旨,也许一条新闻就是因为关注了民生、民心,而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间》和“用事实说话”的《焦点访谈》就是这样的典范。栏目的成功,使得电视新闻工作者开始意识到,电视新闻不是阳春白雪,只要我们深入基层,深入老百姓生活,就能采写出老百姓喜闻乐道的东西来。1.受众关注的就是新闻报道的重心电视传播必须牢固地树立群众观点,始终不渝地洋溢一种平民意识。受众有知情的权利,通过媒体他们想了解事情的真相,而受众能否获知最大限度的信息就是我们的  相似文献   

19.
贾岳 《新闻传播》2007,(10):25-25
不久前,燕赵都市报总编辑李炳庠在“民生立报”改版动员会上提出:“新闻学也应该倡扬‘穷人的新闻学’,那就是以改变弱势群体的社会命运为己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言”。由此,我想到了燕赵都市报备受读者好评的“三小”(做小记者、做小编辑、为小老百姓服务)的“平视”视角,以及媒体的另外三种视角:俯视、仰视和斜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健康就是财富”,生活富裕起来的台湾人逐渐增强了健康意识。人们已从往昔吃得饱、吃得好转变为对健康新知的追求。因此,台湾出版业根据这个社会趋势,近几年纷纷开拓这一出版新领域,出版大量健康类图书,且多以丛书形式出现。如渡假版“健康丛书”、方智版“健康情报系列”、书泉版“全民健康丛书”、正中版“医学保健丛书”、跃升版“保健志”、健康文摘版“健康系列”、开今版“家庭医学图书馆”等等。其中最受欢迎的还是实用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