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程征 《中国记者》2018,(2):73-76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推动传统媒体全媒体转型对策研究》于2017年12月申报结项。该课题选取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上海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11家传统媒体集团作为研究案例,聚焦它们在新技术形态下的转型与融合路径。本期刊登课题组对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朱静雯  刘畅 《出版科学》2012,20(3):30-33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全媒体环境悄然形成,并对我国出版集团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围绕出版集团全媒体的发展,学界对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的变革、发展模式与出版集团全媒体管理进行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通过对全媒体环境下出版集团的理论研究分析,能够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出版集团全媒体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广告教育的师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媒体时代对广告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我国高校广告师资力量至今仍然薄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诸多研究给出的一致对策是聘请业界精英授课或开设讲座,加强学界与业界的合作.本文则认为,由于经济因素及身份认同两大主因,决定了这些对策的不现实性,从而造成全媒体环境下,广告教学师资问题仍然存在,并且与业界难以形成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4.
全媒体时代,广告教育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全媒体的特点、全媒体广告营销发展趋势,进而对广告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中国报业"作为全媒体转型的研究对象,原因有三.一是国外的传媒集团大多数拥有跨媒体的产品形态,不存在研究"全媒体"的学术课题.二是中国在广电媒体和平面媒体之间由于政策限制存在不均衡的发展空间.例如广电媒体允许创办如广播电影电视周报之类的平面媒体,但平面媒体不允许创办广电媒体.广电媒体有研究"台网"融合发展模式的需要,但没有动力在战略上求"全",因此广电媒体不是全媒体的主要研究对象.三是在中国,全媒体的概念首先是由报业集团提出并付诸实施,中国报业从单一介质报道到多媒体报道,从单一媒体运作到全媒体运营做了多种模式的探索,迫切需要进行理论总结,以进一步推动其全媒体战略.  相似文献   

6.
电视媒体在全媒体时代面临全面转型的挑战,位于省级卫视收视率之首的湖南卫视在全媒体转型中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将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从湖南卫视全媒体转型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就湖南卫视全媒体转型的成就和不足,提出调整建议,为电视媒体的全媒体运营改革提供参考,以更好面对新媒体浪潮。  相似文献   

7.
"全媒体"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媒体"是近年来中国传媒业界十分关注并在传媒实践中积极应用的核心概念.但是,对于这一整合媒介形态和媒介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全新传播实践活动,相较于传媒业界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中的突破,传播理论则显得有些滞后.对全媒体传播的理论探索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从全媒体发展的实践应用出发,试图对全媒体概念及内涵进行辨析,分析全媒体传播的基本特点及其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引起传播学界对全媒体研究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对档案全媒体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总结和反思,有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围绕全媒体时代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以及档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几个方面展开,并进一步分析了其成就与不足。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需加强理论基础研究;从传播方式着手研究档案全媒体;重视档案全媒体负面影响的研究;重视档案全媒体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等。  相似文献   

9.
在全新的全媒体时代现代传播体系中,如何增强全媒体传播的粘性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全媒体与传统广播电视的优劣对比出发,着重分析探讨怎么利用网络和终端的优势来体现和强化全媒体格局中传播的粘性,提出:网络终端作为第四传播媒体,传播黏性始终决定于传播的内容;网络终端一改线性传播劣势,回放点播让受众的主体地位凸显;网络终端特别注重人本思想,增强参与性成为粘性的重要引擎;网络终端开放性包容性强,评论发言是吸引人气的可持续手段;网络终端信息海量数据剧多,运用数据库给用户带来最大便利;网络终端移动方便携带轻巧,让用户随时随地获知和共享信息。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传播》2012,34(6)
本文对当前我国报业的自身发展情况和受众的信息需求进行了分析,认为基于当前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参与国际传媒集团竞争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等现实需要,报业走全媒体发展之路是必然的选择.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目前我国报业全媒体发展的主要做法,如:加强自身网站建设,推动报网互动;开发手机报等接收终端,占领新兴媒体市场;再造内容生产流程,创新运行机制;培养全媒体采编人员.本文最后进一步指出我国报业全媒体发展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全媒体"逐渐成为国内各类期刊、杂志、广播、电视中频频出现的一个关键词,诸如"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战略","全媒体报道"等.而在新闻传播实践领域,全媒体实验是从报业(传媒)集团开始的.①然而,"全媒体"到底是什么?学界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不过,学者们对"全媒体"的关注和探讨已经开始了.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全媒体再一次成为传媒集团和研究机构的关注重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文化强国战略,也将传统广电传媒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提到了全新的高度。正是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对全媒体的高度重视,使梳理全媒体的概念、整合以及盈利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正是在对这些关键内容进行思考的同时,关于新媒体的陷阱和机遇同时浮出水面,成为亟须研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全媒体时代为新闻记者提供了更多采访技术,但如果仅从技术层面上创新,也不足以适应全媒体传播环境.全媒体传播要求新闻记者胜任各种采访环境,既是对采访技术的创新,也是对采访能力的全维度考验.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完善新闻采访工作,成为当代记者时刻思考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结合多年采访工作经验,提出了全媒体传播下新闻采访工作的创新思考,希望对采访工作质量提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陶静  李勇 《青年记者》2017,(2):52-53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严重冲击了传统媒体原有的传播机制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对基于传统媒体的各种宣传机制造成了全面冲击.网络空间上的中国军队形象还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给中国军队在互联网上展示自身良好形象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机遇.如何把握全媒体时代的新机遇,传播军队良好形象,已成为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多的纸媒读者"转场",迈入了"读屏"时代。本文从全媒体时代党报记者面临的挑战入手,分析了党报记者在全媒体实践中的不足,并提出四点对策,从而提升全媒体时代的职业素养,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大潮。  相似文献   

16.
王晓 《新闻传播》2023,(11):92-94
全媒体时代到来,各种媒体不断涌现创新融合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纸媒新闻记者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寻求转型发展思路,是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拟通过对全媒体的基本概念、时代特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帮助纸媒记者认识在全媒体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同时探索多种途径培养新闻采写思维,掌握多种技能,提升综合业务素质,为成功转型成为全媒体新闻记者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7.
王静 《今传媒》2016,(3):59-61
本文通过对全媒体时代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媒介与受众关系的心理分析,基于受众选择性心理创新引入顾客关系管理方法,研究顾客关系管理主要形成原因,基本的概念内涵,提出顾客忠诚度的四个层次,重点研究如何实施顾客关系管理来提高顾客忠诚度.  相似文献   

18.
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社长杨兴锋提出: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要想真正做强做大做优,从单一媒体、单一品种的运作转为多媒体、全媒体的运作,就必须建立全媒体的生产能力,形成全介质的传播能力和提高全方位的经营能力,向全媒体集团转型.  相似文献   

19.
随着传媒界"全媒体"传播概念的提出,我国传媒界也吹起了一股全媒体发展之风,并引发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与研究。显然,传媒界的全媒体转型在当下中国已然成为各界主流媒体的发展趋向。档案文化的充实与传播,也随着媒介的发展、更迭不断地更新、演化。本文旨在通过对全媒体概念进行进一步剖析,对全媒体演进进行简要梳理,进而展现全媒体时代对档案文化内涵的充实以及对档案文化传播的促进,同时分析了全媒体时代下所增长的部分不实信息对档案信息采集造成的干扰,综合各项影响,力图得出全媒体时代与档案文化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传统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种由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不断融合而产生的"全媒体"应运而生。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推动着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升级,对新闻记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全媒体记者,成为这一时代媒体人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全媒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媒体主要包括电视、报刊、广播三种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