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为报刊的通讯员,为什么有的人月月、甚至周周都有稿件发表,而有的人却几个月也写不成一篇稿件。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会选择题目,不善于立意、构思,抓不住、抓不准主题,往往就难以成篇了。  相似文献   

2.
张爱福写稿     
张爱福,在我们宜川县是有名的农民通讯员,45岁,矮矮的个头。别看张爱福其貌不扬,他的吃苦精神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就连那些县级机关的通讯员也钦佩不已。张爱福是1975年开始给党报写稿的,每年都有几十篇稿件被县广播站播发或《延安报》刊用。多次被县委宣传部评为模范通讯员,三次被《延安报》评为先进通讯员,去年八月初,在宜川县召开的通讯工作会议上,他写的人物通讯《黑脸汉柳鸿》荣获二等奖。张爱福一家四口,全凭他一人劳动。但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能动摇他写稿的决心。他白天在地里劳  相似文献   

3.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4.
在南京军区司令部直属队有这样一位军事干部——近10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论文、搞报道100多篇,其中10多篇在全军和军区获奖。他连续7年被军区评为优秀通讯员,被干部、战士誉为“团长通讯员”。他,就是军区某防化团团长刘桂成中校。 1980年之前,刘桂成任作训参谋时,看到一些老通讯员经常写稿,对实际工作很有推动作用。他想,作为一个军事干部,我也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两个文明建设鼓与呼。于是,他拿起了笔。但接连写了几篇稿件寄出,都杳无音讯。他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虚心向老通讯员  相似文献   

5.
辉县广播站站长秦友热心扶持新手。他用办培训班、发刊物和具体帮助的办法,提高初学写稿通讯员的水平。该站业余通讯员已发展到200多人。孟庄乡民办教师丰同福想学写稿,秦站长指导他写了几篇,发现他有写作基础又热心好学,就给他发了通讯员证。不足一年时间,丰同福已发稿20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丹阳市有29个乡镇,17万只喇叭,分布在520多个行政村。我们电台的节目分有线、调频两套节目播出。在乡镇一级记者长期缺编的情况下,我们把改革通联工作、做好通联工作当作新闻改革的一项内容来抓,认真发动群众参与广播,做到了每年保持12000多篇来稿来信。1988年用稿超百篇的业余通讯员在我市就有11人,其中有一位副乡  相似文献   

7.
“我做新闻工作几十年,过去哪见过这样的情况!”。不久前,一位老通讯员这样对我说。他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某单位想宣传一位新闻人物,派人专程从千里之外的豫南赶到首都一家报社,花掉近600元,在报上发了一条不过千字的消息;再一个是,有些单位通讯员,为了坚持自己那套“不跟编辑‘拉近点’,就别想中‘彩’”的理论,竟为让公家掏钱买“贡品”而与领导争吵不休,甚至嚷嚷要甩手不干通讯员这行当了. 送稿真有学问?这不得不提醒人们注意.据了解,光首都几家大报每天就有不少送稿者从外地而来。少者几人,多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读者或通讯员,给报社写一篇稿子、反映一些情况或提一个问题,总希望有个回音和着落。这几年,各报社都注意并加强了和通讯员、读者的联系。云南日报群工部就是一例。春节后一天,我给云南日报写了篇读者来信,反映昆明烟丝厂出产的“桂花雪茄”烟,包装上印的汉语拼音有误,把“桂花”的“花”错拼成“hna”,建议烟厂改  相似文献   

9.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三团正在召开新闻工作会议,小会议室里来了三十多名基层通讯员,他们大多是来自连队,二十多、三十来岁的年纪。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把八十三团的新闻和信息向外报导,每年在各级报刊刊稿一千多篇。有几名尖子通讯员,年刊稿在200篇以上,被自治区、兵团多家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通讯员不是职业,也不拿工资。团场里的通讯员有的是基层干部,有的是农工,他们写稿是业余的爱好,  相似文献   

10.
翻开一份报纸,读“本报讯”后面的那一长串署名,心里酸溜溜的。一篇百字简讯,两三个署名,至少2个,一个人署名极少。4个或5个也有,再加上作的身份如本报记、特约记、实习生、特约通讯员、通讯员,洋洋大观占了20多个字。如某报9月30日1版报道“某地第四届花博会开幕”的消息。全200字,就有4个署名。再如10月19日某报报道一个新设备用于选矿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是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王华,这位而立之年的青年农民,这个在82年以来写稿七百多篇,被宝鸡市委宣传部、宝鸡报、台评为优秀通讯员的农民,在他的通讯员生涯中,确实经历了一段艰难的道路!中学毕业时正是一个劳动日仅值一盒“宝成”烟钱(0.19元)的“大锅饭”时代。从那时起,他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父  相似文献   

12.
我想在这里谈谈通讯工作情况,并且提出一些问题,请大家一块解决。南方日报的通讯工作,在1956年以前,队伍很庞大,全省有5000多个通讯员。当时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个是积极写稿的通讯员很少,我们作了一次调查,经常来稿的只有200多人;一个是通讯员管理工作不善。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同志从通讯员起的作用很小这一  相似文献   

13.
最近,笔者在阅读《失实新闻百例》(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申凡等编)一书时,对五十例失实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十例失实新闻中:记者采写的有七篇;记者和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有四篇;通讯员采写的有三十九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通讯员采写的三十九篇失实新闻中,纯属编造和虚构的,有十五篇;“合理想象”导致情节失真的,有九篇,添枝加叶、任意拔高的,有十五篇。通讯员采写的新闻失实的为什么这么多?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追名逐利。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稿件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报》今年的通讯员工作会议在兰州举行。这次会议,让与会的通讯员真正走到台前唱主角,演活了一出“好戏”。以往的通讯员会议,几乎每次都是一个模式,即分管“老总”莅临讲话——当地领导致辞欢迎——部门主任通报报道设想——各路“名记”介绍采写经验。通讯员只需带着耳朵就行,顶多再有几个人谈点体会、建议之类。今年的通讯员会议,大部分时间和活动都由通讯员自己支配,具体做法是:把与会的全体通讯员分为10个采访小组,分别派往事先联系好的10个部门和单位进行采访,要求通讯员在规定时间内捕捉现场新  相似文献   

15.
编者编辑此文时激动不已。有两个“没想到”:一个没想到是本文的作者在江苏省县(市)报经济新闻竞赛中竞有三篇作品获奖,其中有一篇还获得一等奖;另一个没想到是作者竟是一位县报的业余通讯员。作者曾经自谦“完全是门外汉”,其实,她很懂得新闻写作的真谛:“我写报道全写自己切身的事,写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在生活中切身的感受,阐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里发表的作者的体会文章值得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认真读一读。借鉴这位通讯员的经验,多写一些来自生活切身感受的经济报道,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16.
我担任通讯员两年多来,先后在省以上报刊、电台发表了270余篇文章;有5篇编入中国广播出版社出版的《社会新闻集锦》一书;2篇获省优秀广播稿一等奖;1篇获全国优秀广播稿二等奖。一些素不相识的农村通讯员写信给我,问:“你的天地只有一个乡,为啥抓了那么多新闻?”说  相似文献   

17.
遣词造句如同量体裁衣一样,不能不掌握分寸。可是有一些同志缺乏这种掌握分寸的功夫,往往给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件普普通通的事,冠以堂而皇之的词句,戴一顶大帽子,穿一身阔衣裳。例如:一个通讯员写了篇区委书记春节期间看望教师的消息,消息结尾写道:“区委书记的探望,使教师们受到极大鼓舞。”还有一位通讯员写了篇反映一个乡农业生产发展成就的稿子,  相似文献   

18.
善待通讯员     
任何一家媒体,都有一支通讯员队伍,媒体的版面、时段,要靠通讯员的来稿来支撑。通讯员对于媒体是如此重要,因此,媒体要支持、关心、善待通讯员。 现在想当通讯员的人赶多了,往媒体投稿的人赶多了,任何一家媒体都不缺来稿,纸质稿子堆积如山,电子稿件塞满编辑邮箱,编辑甚至看一遍都来不及,通讯员想发篇稿子确实不易。  相似文献   

19.
翻开某省委机关报,读“本报讯”后面那一长串署名,心里很不舒服。一篇百字简讯,也是两三个署名,甚至4个或5个的也有。如2004年9月30日该报A1版《我省第四届花博会开幕》,一篇200字的新闻,就有4个署名;9月3日A1版一篇消息有两个记者,3个通讯员,共有5个作者,600字的新闻,作者署名加上身份就占了18个字,通讯员姓名是删姓取名。最近,我对该报10月19日C1版上发表的11篇“本报讯”的署名作了统计分析,署名1人的3条,占27.3%;署名2人的3条,占27.3%;署名3人以上的5条,占45.4%。一幅新闻照片署名3人,由1名记者和2名通讯员“抬着摄影”的?上述分析,可…  相似文献   

20.
走下清凉山     
报人不是“清凉山人”,安然坐在清凉山上,把自己局限在清凉山编辑部的小圈子里,上班下班,改改编编,是绝对办不好报纸的。延安《解放日报》的编辑们,走了一段曲折的山路以后,才认识了这条朴素而宝贵的真理。组织一支浩浩荡荡的通讯员队伍,依靠群众办报,是党报的优良传统之一。1933年《红色中华报》创刊,编辑部才十多人,亏得有两百多名通讯员齐心协力支撑,源源不断地提供稿件,报纸内容丰富,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