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数字出版产业”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在我国已提出十年.期刊产业数字化的传播实践,在我国也已历时十载.十年来,龙源期刊网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客观数据,连续十年推出“龙源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本文试图通过龙源十年数字化传播TOP100的第一手全样本数据,总结和描述我国期刊产业数字化传播十年来的基本特点、演进过程,探索期刊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11月7目,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故事期刊协会、全球中文电子期刊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龙源2008中国期刊数字化市场高峰论坛暨期刊网络传播排行发布盛典”在京举行。作为延续四年的期刊网络传播TOP排行发布盛典,龙源2008期刊网络传播TOP排行发布内容不仅包括TOP期刊、TOP类别、TOP文章的发布,还新增了TOP栏目和TOP括跃用户的发布项目。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9月18日-20日,2015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在武汉举行.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中文数字期刊平台应邀参展,位于展会中心区域的龙源特装展位主题突出,清晰地展现龙源的整个数字出版传播规模和创新产品线. 新型创意“数字书刊亭” 2015刊博会龙源期刊网150平方米的展位中心有一个红顶多边形“报刊亭”,此报刊亭通过智能硬件与传统报刊亭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是传统报刊亭的转型升级版.  相似文献   

4.
杨春兰 《传媒》2007,(12):46-47
本刊讯(记者 杨春兰)2007年11月9日~10日,由龙源期刊网主办,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期刊研究所协办的期刊数字化发展策略论坛暨2007龙源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发布会在京举行.  相似文献   

5.
《出版参考》2012,(1):17-19
自2005年起,龙源期刊网联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向社会发布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和相关数据,并且为刊社提供其个性化的数据分析报告,由此开启了数字时代期刊市场调研的新路径。每到岁末,龙源期刊网的"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发布"就成为业界的一个期待。截至目前,龙源期刊网与3000多家期刊社实现了正版授权合作,开展期刊的数字化发行。期刊在网络环境下的品牌重塑,正悄然改变着期刊产业的生态格局。在这种情况下,TOP100排行的发布更具有现实意义。本刊特以专题形式刊发"2011中文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及龙源期刊网总编辑穆广菊撰写的《2011中文期刊网络传播TOP100综合分析》,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6年12月2日,龙源期刊网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媒体变局中的期刊蓝海战略高峰论坛暨2006龙源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发布会”。本次论坛发布了“龙源期刊网2006网络传播国内外排行TOP100期刊名单”.并为上榜期刊社颁发证牌。  相似文献   

7.
龙源期刊网将于2011年12月8日对外公布2011年度的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龙源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是龙源期刊网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期刊网络传播阅读排行,是中国出版业和互联网内容行业的品牌活动。  相似文献   

8.
2010年5月发生的龙源期刊网著作权纠纷案件,引发了出版行业对数字产业版权问题的高度关注,给网络出版这个新兴行业带来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期刊数字化版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志贤 《编辑之友》2011,(7):99-101
2010年5月27日,湖南师范大学魏剑美副教授,状告龙源期刊网站,在没有获得其数字版权的情况下,登载其58篇文章,以及照片。但在这次龙源期刊网事件中,作者只告了龙源,没有告期刊社,龙源也没有追加被告,是期刊社没有任何责任吗?而在美国及欧洲许多国家,网络内容提供者ICP,责任高于网络服务提供者。阻碍期刊数字出版发展有版权和标准两个问题。自面世以来,数字出版的传播方式和盈利模式得到了国际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学术期刊为对象,研究学术期刊媒介融合的发展路径。认为在媒介融合中,学术期刊在新媒体的强大冲击下,积极发展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初步实现了媒介融合发展,但是还需进一步拓展媒介融合的路径。提出了学术期刊要深化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进行制度创新、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龙源期刊网近1600种期刊的年度网络传播数据,我们于2006年12月正式发布"2006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榜(国内海外双榜)"(简称"2006期刊双百排行榜").数据始于2005年11月1日,截止于2006年10月31日.这是龙源期刊网自2005年首度发布"中文期刊网络阅读亚洲排行前100名"和"中文期刊网络阅读欧美排行前100名"之后,第二度将传统期刊网络传播的数据与排名公布于众.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大出版理念,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关联日益增强,在出版产业链中的角色发生转变——从消费者到出版者,从以往单纯的出版社大客户发展成为出版社的合作者、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出版者。伴随着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发展,图书馆以传统采购商、技术提供者、出版主体、内容提供者等多种方式融合到数字出版中来,在基于网络的科学传播体系和学术传播体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何国军 《出版科学》2011,19(1):109-112
大会概况2010年10月19日至20日,由武汉大学和美国佩斯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和新闻出版总署武汉大学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承办,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龙源期刊网、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编  相似文献   

14.
图书出版史显示出图书出版是朝着内容优质、内容表现形式优美、载体优良、传播便利的方向发展的。图书出版发展规律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决定了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图书内容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决定了图书的长久存在性,但是数字出版改变了图书的内容表现形式、载体和传播方式,使数字图书可以实现“图文音像并茂”,并通过网络传播。图书的社会需求是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数字传播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出版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体产业的格局发生改变,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对数字传播技术对传统出版产业的影响研究尤为必要。通过对当前传统出版产业现状分析得出,数字传播技术加剧了传统出版产业资本规模缩减、改善作者在传统出版产业中的弱势地位、推动传统出版产业内部产业链重构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传播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业已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受众阅读需求的变化,出版业的经营模式、管理策略以及人才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出版业已经开始数字化转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出版传播要素也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传播学为视点,总结了新媒体传播的五大特点,分析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传播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的影响,并提出在新媒体出版方面的建议,为我国出版业在新媒体背景下更好地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女友传媒集团董事长唐文华与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总裁汤潮在北京签约,意在依托《女友》的传统品牌和龙源多年打造的数字平台,联合开发移动阅读产品。发布会后,业界有专家认为,此次签约将成为传统品牌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标志。为此,本刊特约签约亲历者——期刊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穆广菊先生撰写了对此次签约的观察文章。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报与专业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数字化出版特点及网络传播规律的分析,认为:无论是高校学报还是专业期刊,在网络世界里科技期刊的汇编权被肢解,学术信息以微内容的形式存在和传播,平等地供使用者搜索;因此,长期困扰高校学报发展的综合性劣势在淡化,为高校学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获取部分高校学报和专业期刊2010年的发文量,以及在相同发表时间内的网络下载次数,并计算出每种期刊篇均下载次数。结果表明,与专业期刊相比,高校学报网络传播效果略占优势,影响传播的主要因素是科技期刊的内容和品牌效应而不是综合性或专业性。  相似文献   

19.
龙源期刊网自2005年起,连续8年发布中文期刊海内外网络传播TOP100排行榜单,以及3000种主要期刊海内外在线传播的TOP100栏目、TOP100文章、海内外访客地区分布等专业项目。2012年还特别增加了与三大运营商合作的龙源期刊移动阅读TOP100期刊、APP应用商店龙源期刊TOP100、龙源手机网移动阅读TOP100期刊等三个新设项目数据的发布。认真分析这些专业数据,寻找期刊网络传播的内在规律和受众数字化阅读的基本特点,把握大众阅读方式的演变态势和期刊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趋向,对于我国期刊产业的内容生产、编辑业务的改进,期刊品牌的塑造与传播,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提升,以及期刊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等,都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学看,数字新媒体具有非对称的市场均衡,容易对消费者形成锁定,进行数字出版时需分清网络竞争态势和精确定位产品网络。从传播学看,数字新媒体的受众在传播中主动性增强、受众的行为能够被准确记录分析、信息传播可以更精确和直接,因而进行数字出版时应加入社交网络功能模块,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精确传播,对用户信息及时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