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体育类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设置、文化建构、文化表达的分析,认为体育类电视节目对文化重塑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体育类电视节目整体上呈现出大情怀与正能量、爱心助力与践行公益、对舶来文化本土创新的文化内涵;通过传统文化的现代呈现、奥林匹克文化的怀旧呈现、地域文化的景观呈现的方式建构了不同形式的文化;并通过融合传播、体验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对节目的文化进行了表达,实现了体育类节目从"娱乐至死"到"文化重塑"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视觉文化的核心在于影像,影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呈现的最佳方式,具有其他传播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以影像的生产地点、自身的地点和被受众观看的地点为路径,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视觉化建构与表达的探讨发现,《中国考古大会》作为文博类电视节目的 代表,依托视觉化的技术表现进行文化符号的建构,塑造了文物物像符号、空间遗址符号、考古行为...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电视实现了与外来电视的文化接触.中国民族电视节目开始传向世界,而外国电视节目在中国电视节目中的数量和比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电视实现了与外来电视的文化接触.中国民族电视节目开始传向世界,而外国电视节目在中国电视节目中的数量和比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电视节目不仅为电视受众提供信息、知识和娱乐服务,同时获取受众的时间和注意力实现其产品价值.近几年来,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创办宗旨的原创文化类节目相继播出,成为电视节目形态发展的新亮点.本文以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其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为本土文化类电视节目提高传播力、塑造媒介形象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农业电视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烨 《现代传播》2007,(2):147-148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与中国人口58·2%的农民包括从事农业生产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可以说是中国社会最庞大、最弱势的群体。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电视节目中才有了其他发达国家电视节目中很少有的以农民为主要收视对象的农业电视节目。一、中国农业电视节目的现状就农  相似文献   

7.
王哲 《传媒》2018,(7):75-76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入更多国人的视线,文化类电视节目无疑成为一个很好的载体.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3年就下发了《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在这一政策的鼓舞下,一时间,各大频道相继推出文化类的电视节目,在"全民综艺"的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一经推出便收获良好的观众口碑.然而,在文化类电视节目数量频增的当下,其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增强节目创新性,打造原创性、独创性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成为研发者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2017年8月,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卫视、山东广播电视台联手紫葩传媒等多家单位联合制作的中国首档名校国学少年竞技养成节目《国学小名士》在山东卫视播出.该节目在内容、节目制作以及节目传播上的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众多文化类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8.
王露露 《档案学研究》2019,33(2):99-103
档案类电视节目可以分为文献纪录类、历史揭秘类、调查访谈类和文化情感类四类,而《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情感类电视节目的热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意识和时代情感需求的转变。除了基本的记忆建构功能外,还可将档案类电视节目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记忆表征体系,从集体和个体层面进行公众情感价值的社会再生产建构,而这一建构过程具体表现为档案内容源的选择、档案节目场景的营造和公众参与体验的情感再生产。  相似文献   

9.
宛茹 《东南传播》2018,(5):24-26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文化方式记载和传承的共同记忆.《国家宝藏》作为文化记忆的媒介载体,通过对文化记忆从选择、激活到再生产的联动机制,创新了文化类电视节目重塑文化记忆的手段,在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凝聚民族共识、建构民族身份认同、提升国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网络为王时代,新媒体的强势来袭重构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催逼电视媒体顺势实现自身发展与突围.电视媒体如何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获得涅槃重生,把电视台打造成一个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这对电视媒体的发展和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建构意义重大.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原创类电视节目,不仅为广大受众提供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为其他各级电视媒体在提高媒介影响力和深化媒介传播力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曹凤祥 《传媒》2008,(2):73-74
传媒人为了增强媒体对农民的传播效果,对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开辟了传媒人与农民互动这一文化信息有效传播的途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对文化信息和电视节目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对以往的互动内容和形式也多有批评,因此,传媒人总结以往和农民互动的经验,征求农民意见,倾听农民的呼声,开辟与农民互动的新途径就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与图书版权贸易相比,电视节目版权贸易捉襟见肘,这阻碍了一个合理、完善的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建构,进而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与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本文从节目版骀权交易现状切入,讨论版权交易之于宏观经济发展、中观层面传媒价值链建构的意义,尝试提出以交易节展这一微观层面作为版权交易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肖潇 《传媒》2015,(4):37-39
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指出,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作为电视节目,应不仅仅满足于信息的传递过程,更需要文化来支撑,而这种传播就是“仪式观”.另外,电视已是传播中国文化、推广中国文化和发扬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更需要走出去,电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电视节目运作结合起来,这将是未来电视节目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民富国盛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对农电视节目在中国电视节目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但对农电视节目也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在电视媒体不断革新和全社会关心"三农"问题的今天,如何办出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如何更有效地开拓农村电视市场,已引起业界高度的关注,是广大农民关心的话题.本文试图探析对农电视节目发展面临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新疆文化多元、宗教多样的地区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向少数民族文化渗透,以文化中的艺术融合作为重构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二是以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变迁,将现代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重构入少数民族文化中;而电视节目成为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下,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竞争和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场域.东南卫视的《中国正在说》节目采用电视公开课的形式,围绕"新时代中国崛起"这一主题,宣扬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引导观众对国家产生制度认同和价值认知.该节目为泛娱乐化传媒环境下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了借鉴参考,但其也存在现场互动环节偏呆板、对外传播层面的运营推广偏弱等问题,有待从赋予节目多义性、灵活性及趣味性等方向上寻求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卢文超 《青年记者》2017,(12):72-73
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显,使得以文化为主打内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欢迎.《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以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主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下受众的文化需求,并以“领跑收视排行榜”①之势实现第二季的完美收官.下面,笔者从文化自觉、文化价值、文化知识和文化生活四个层面,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解析现阶段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热现象.  相似文献   

18.
打造电视产业链完善电视产品市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国电视节目产品市场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打造电视产业链的设想,并对产业链的理想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建构,最后探讨了达到这种理想模式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非遗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瑰宝,在信息社会当中以更多元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结合非遗影像的代表形式非遗类电视节目,从建构文化记忆实现情感认同、打造媒介仪式构建符号场域、通过创新融合手段延伸传播空间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特色,以此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强化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牢铸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承载者、建构者和作用者.本文讨论了电视对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建构和解构,认为电视一方面建构了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并运用身体文化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这种建构作用,另一方面,又解构了传统女性形象;同时认为,解构本身就蕴含了一种新的建构,而这种建构有可能形成新的女性的刻板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