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聊城山陕会馆保留下来的十九通石碑中,详细记载了会馆修缮过程中的收支情况,收入包括各家店铺的捐献,支出包括物料、工匠费用等。其中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经济社会问题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2.
河西地区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场所,畜牧业在古代索称发达。自秦汉始,这里即被开拓为全国的畜牧业基地,汉代有“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的说法.前凉时洛阳地区流传着“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的民谣。北魏太武帝拓跋宏充分发挥河。西的地方优势,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与实地考察,毅然在河西地区大力发展畜牧业,不久便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马匹存栏数200余万匹,骆驼100余万头。并以河西为基地,不断地  相似文献   
3.
隋唐酱醋加工业的普及、食糖种类的增加、酿酒技术的提高与饮酒之风的盛行、制茶业的崛起、食品和乳制品加工的发展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或丰富了当时居民的饮食内容,或改善了其食物结构.饮食业的进步与手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5.
唐代官府手工业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管理体制也比较完善。由于学术界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其研究成果与其所处的历史地位远不相称。本文就唐代官府手工业的类型作了较科学的划分,进而初步探讨了其以多重管理为特征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谱牒,本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魏晋南北朝时期,全社会十分注重门第,谱牒之学盛行,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谱牒遂成为世族地主保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工具。唐初继承前制,仍在重视谱牒之学,但这时制定谱牒的标准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唐太宗时问世的《氏族志》,首次触动了以往的门第等级,开始将皇姓列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其余尚基本上按魏晋以来形成的门第而定。然而不过短短的三十年,由武瞾实际主持制定而以高宗名义颁布的《姓氏录》,则已经不论门第如何,重新评定的唯一依据是当朝官品的高低,彻底否定了传统的门阀制度。这其中的奥妙如何?笔者结合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变革的脉络,将《氏族志》与《姓氏录》作一系统的比较研究,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7.
唐代工匠与农民家庭规模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隋唐时期手工业生产者的家庭规模与农民的家庭规模 ,个体手工业工匠的家庭类型相对比较复杂 ,大致有五种情况 ,这主要是由工匠为了保持技艺不外漏以及工匠的不同工种决定的。工匠家庭和人口是当时家庭规模的一个重要变量 ,对其进行必要的讨论 ,对于研究农民家庭规模有一定裨益。  相似文献   
8.
关于北魏行均田、立三长的时间顺序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混乱的症结在于未能将均田令的颁布与均田制的推行区分考察,指出:北魏颁布均田令在前(太和九年十月),设置三长制在后(太和十年二月),而均田制的普遍推行则稍晚于三长制确立的时间。所以,如果说均田令颁布与三长制设置的时间顺序,一定是均田令在前,三长制在后,若论均田制推行和三长制创置的时间顺序,则是三长制先于均田制。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30年代以来,考古学对古纸的发掘与鉴定,引起了举世关注,尤其在蜚声中外的丝绸之路上,不断有新的地下占纸的发现,将我国造纸的历史提前了数百年,使蔡伦造纸的传统说法日益受到挑战。在还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勤劳、勇敢、智慧的我国古代先民,曾先后用龟甲、牛呷骨、金石、竹简、木陵、燃帛等材料来记录文字,以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知识。但是上述书写物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既笨拙又昂贵,很难做到普及。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智慧的日益提高,社会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原料广泛、书写方便、生产容易的材…  相似文献   
10.
兰州地区畜牧业历史悠久。史称在汉代及其之前,包括今兰州地区在内的陇右诸郡,畜牧业相当发达: 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当时兰州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现已无从征稽,但有一点却是清楚的,即在汉代,封建政府的牧苑故址就设在今兰州榆中地区。可见,至迟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