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根据教师教育研究史上的主题转换,文章提炼出三组基本的心理建构,分别是行动/能力、信念/知识、身份/使命。针对不同的心理建构所进行的反思,表现出反思水平的差异。这构成本文的核心观点:教师反思存在水平差异。进而,文章倡导一种中间水平的反思,强调知识基础的作用,追求反思结论的一般化,同时分析了反思水平模型在教研过程的应用,甄别出一些教师反思常见的"陷阱"。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在孩子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经历和期望、恐惧和担心。我们成年人不应该认为,每一个问题仅仅是这个问题的本身而已。”问题的背后饱含着幼儿丰富的情感。成人不能仅仅提供知识,更要体验幼儿的情感和需求。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而所谓“儿童的样子”,就是对一切都怀有好奇。但在我们呼唤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的今天,儿童的提问受到怎样的待遇呢?我们常常乐于回答“这是什么”,却苦于,难于甚至不愿意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10年,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Michael J.Sandel)在复旦大学的讲座异常火爆,场面堪比"追星"。穿梭在各大校园之间听名家讲座已然成为许多学子的生活常态,但如此受"追捧"的讲座却鲜有。中国学子对其讲座中所用案例的熟知程度大大出乎桑德尔意料。桑德尔因其"公开课"——他所执教的《公正》课视频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而誉满全球,也在中国的莘莘学子中赢得了千千万万粉丝。无论是桑德尔本人,还是其授课方式,都有着无限的魅力,吸引我们欣赏、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7.
从一则反思日志出发,指出在讨论教师反思的时候,应具有水平意识。根据反思内容,教师反思可以被区分为六种不同水平:行动、能力、信念、知识、身份、使命。倡导一种中间水平的反思,即对于"信念"、"知识"的反思。学科加工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开展"信念"、"知识"水平反思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施行单轨制教育的国家,各级教育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系列,小学、中学直至大学上下贯通。与法、德等国的双轨制教育不同,这种学制系统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其职业教育因素渗透整个教育系统的各个层面,而真正集中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是”“社区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发展至今,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足资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从生成到涌现--以复杂思维看学校变革惰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要素间关联和度不一,使有些学校具备生成机制,有些学校具备涌现机制。因为生成性的系统倾向于稳定,所以本文建议从增强学校要素间联系入手,通过涌现机制的建立.间接促进学校教育变革.达到消解学校变革惰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品格教育:观点与评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兴改变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面貌,这个现象也受到我国教育理论界的注意。但已有的研究多是对该理论具体实践的关注.对伴随这个理论成长的一系列批评、质疑不够重视。弥补这个缺陷,并对品格教育的发展演变以及主要观点进行论述可以为我国批判吸收品格教育的有益元素提供一些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