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4篇
教育   2263篇
科学研究   516篇
各国文化   20篇
体育   523篇
综合类   77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43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259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286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43篇
  2007年   312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208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7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要数滩万日餐厅的象牙色背景墙上漂浮的樱花了是体谅我们无缘欣赏艳阳下热烈奔放的樱花吗?夜晚,在日餐厅坐下,我们一边享受精致的美食料理,一边感怀樱花的幽雅风情  相似文献   
993.
在高校"211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发发挥集团优势,做好计算机工作站;服务器的集中采购工作,把各校的需求集中起来,统一向供应厂商洽谈最佳优惠平台,将有利于体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  相似文献   
994.
随着电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出版业带来了全新的变革,许多报社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采编人员在网上写稿、发稿、签收稿件、编辑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告别了纸质稿件的繁琐,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好处。采编网络化后校对工作的参照物(纸质原稿)已不复存在,这对传统校对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校对工作的内涵、操作方式和程序已发生了变化,校对该如何适应这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95.
随着社会的进步,消息这种新闻体裁越来越重要,在写作上更要求与时俱进,不能再是原来那副呆板枯燥的“愁苦脸”,而应是生动活泼的新面孔。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消息写作本身所应追求的目标。怎样把消息写“活”,中外新闻界多年来在探索这个问题。笔者就此谈一点粗浅的体会,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996.
枯涩、平淡、乏味的语言,是目前一些新闻作品可读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高频词”这一语用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据:“大家纷纷表示”、“许多同志感慨地说”、“采取的有力举措”……诸如此类的词句几乎遍地皆是。不仅如此,任何一个新出现的词汇.都可能遭遇这种近于“恶俗”的滥用。曾有人撰说,要彻底毁掉一个词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放到记的笔下。  相似文献   
997.
指出高校图书馆商业数据库的引入必须关注其文献“熵”化现象,否则数据库的质量和使用效果都将受到影响,学校投入的经费也会无形流失。  相似文献   
998.
书林一叶     
反映上海新闻事业改革、发展、创新、繁荣的进程《当代上海记者丛书》第二辑出版由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编纂的第二辑《当代上海记者丛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仲伟为丛书撰写了总序,他指出:《当代上海记者丛书》的编纂出版,是上海新闻出版工作的创新之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新闻事业改革、发展、创新、繁荣的进程。他祝愿上海的新闻事业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建设小康,构建和谐,走向新的更大的繁荣。  相似文献   
999.
中国的青年刊物:个性特色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青年刊物:个性特色为本□刘彻东命题的现实性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甚为辉煌的青年报刊,特别是青年刊物的群体,在90年代却遇到了艰难的生存环境:青年读者群不断被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妇女家庭类刊物、文化娱乐类刊物以及逐渐期刊化的报纸副刊、周末版、月末版、...  相似文献   
1000.
球迷痛揍洋裁判 我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人家去天文台路(现合肥路)看足球比赛,只花了两毛钱,买了最差的位子(那时最好的位子也不过才六毛钱),挤在人堆里看了一场球,没想到一次上瘾,大概被场上的气氛所激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每到礼拜天,就向大人要一元钱,三毛乘三轮,两毛买门票,五毛吃点心,和几个伙伴一起,到球场去玩儿,不是看球就是踢球,不到天黑不回家.后来人家告诉我,我那次看的是"亚洲球王"李惠堂出场的球赛,世传"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嘛!难怪好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