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三色》系列将自由、平等、博爱化入个体生存领域。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进而对自由、平等和博爱进行了一次置换。《蓝》讲述自由之路的终点是平等。《白》则嘲讽平等的不可能,只能靠博爱来弥和。《红》追问博爱的可能性,进而如何在爱中获得自由。三部曲首尾相贯最终形成一种意义的循环。由此,一方面通过置换,由自由获得平等,由平等认识博爱,由博爱追问自由。另一方面随置换所产生的生存裂缝突显出自由、平等和博爱这些意识形态理念的非全性质。  相似文献   
22.
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个阿兰·巴迪欧式的事件。它大胆解构了台湾新电影群体的怀旧行为。少年的青春往事中贯穿的依然是成人世界残酷的生存逻辑。杀人暴行不过是对欲望僵局的自毁式挣脱。更重要的是,当侯孝贤们在后极权时代竭力填补过去岁月的失落和惆怅时,杨德昌已经预言经历现代化转型的台湾社会即使能够摆脱威权统治的压迫,也会很快陷入另一种资本主义的囚笼。  相似文献   
23.
作为台湾新电影代表作之一的《青梅竹马》,展现了导演杨德昌对都市现代性的个人思考。其镜头努力捕捉现代社会转型中个体生存的彷徨、群体身份的焦虑乃至无可逆转的经济发展进程,并与之保持一种现代主义式的批判距离。“青梅竹马”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逃遁。真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现代化过程中“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