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4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51.
小河殇     
我们兄妹这一家,只有嫂嫂因长女照顾留城,其余五人都是知青。而除了我丈夫在另一个县插队外,我们四人均落户在上杭县一个绿色盆地里。我家小妹和准妹夫隔河相望。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着袜踩在卵石上跃纵而来。偶尔见一尾贪图淘米水的肥鱼,卡在石缝里,妹夫一鞠身顺手牵鱼。知青点里偌大的铁锅,许久不见油星,年轮似的锈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鱼。况且僧多鱼小,小妹便脸上很光彩地给我们氽鱼汤。春水泛滥,河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垮。小妹一天好几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来妹夫惘惘然的口哨声,在水一方。门前下几级石板,顺着碎石拼凑的小堤坝走两步,就到了河心。早晨我们在这里盥洗,淘米洗菜。下午收工以后团一把稻草刷锄板,颠晃着簸箕。簸箕里的番薯红艳艳,萝卜白生生,芥菜生动活泼。吃过晚饭冲过  相似文献   
52.
萌于竟陵成于公安他,一般人叫史主任,官称史副主任、史副理事长;朋友喊典哥,亦呼老典;雅讳史主任绍典先生,俗谑“语文省长”;笔者敬谓典先生。典先生竟陵人士,早先执教于公安县,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凭着自身的聪明和勤奋迅速实现了由一名学校工作的普通参与者到执掌一校教学牛耳的校长的转变,这在当时和今天看来都是一件很不错的事。何况典先生的工作卓有成效,处事原则,为人仗义,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然而,典先生与他同时代的很多掌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有着相当扎实的专业基础,而更能突显他精明之处的地方,是他在为这一切奋斗的同时,努力…  相似文献   
53.
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目的是与非,仁智之见,既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它对在现有考试制度下考察者不断拓展完善试卷考察的可能性空间,益莫大焉。本文只想谈两点:一是我不太赞成对今年高考作文题持“平庸”的说法。二是在责善作文题目的同时不要忘记了窥镜自照,我以为从鄂省考生作文反观中学  相似文献   
54.
好诗只有两个解:无解或无穷解。解诗的努力也只有两个结果:徒劳或踏上求解的无归之旅。因为好诗之所以好的原因之一,是她具有作为诗的性格的完整性。虽然形式上总是组织简单,但却是一个有形与无形和谐的集团。至于强解,至多也只能收获其中的某一点,从而破坏了她天性的和谐,成为与整体没有多大关系的、残酷不全的、孤零零的碎片,这种片面求解的必要性是基于我们企望从一识广,从有限中把握无限的认知方式,帮助我们窥斑见豹。李广田在《谈散文》一篇说:“如把一个‘散’字作为散文的特点,那么就应当给小说一个‘严’字,而诗则给它一个‘圆’字…  相似文献   
55.
今年是陈望道先生发表《修辞学发凡》70周年的纪念年。充满骚动与喧哗的学术界于此表现得分外冷清。在惜乎人们健忘的同时,又不禁想起它诸多的好处来。五四以后的中国修辞学界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倾向:一是崇洋,一是复古。崇洋派言必称西洋或东洋,对固有的传统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复古派主张复古,存文读经,排洋拒洋,且坚称:只有文言方可修饰,白话无辞可修。两派相处,势若冰炭,这里除了学统之争而外,更多的可能夹杂着党争与义气  相似文献   
56.
这是一首不能发表的诗歌,出自一所名校优等生的周记。诗名是《考试战争》:试卷发下来了/大家齐上阵/考试战争开始了/以铅笔为导弹用橡皮代替机关枪/面对的考试就是敌人,战斗/把自己的劳苦、努力镌刻在试卷中考试结束了,战争也终止了/胜利者,欣喜若狂失败者,虽身无弹痕,内心却忐忑不安/考试,是一场改变人生的痛苦的战争  相似文献   
5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集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做好集体企业基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集体企业以及职工思想特点、集体企业基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尝试了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新方法,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相似文献   
58.
说到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智慧,中国有一句格言,叫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用“树木”来喻“树人”,琢磨起来.多少有点“仿生”的认知意味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从其面世开始就不断地被继承发扬。作为教育理想的旗帜.成为抵御历史上各个时期现实功利教育的盾牌。  相似文献   
59.
《与陈伯之书》这封战前策反的招降书的高妙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般而论,自在文采。文采当然在必学之列,但以为《与陈伯之书》的力量仅在于文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一封书信,如缺乏内在玄机的话,纵然文采斐然,也不可能招劲敌来降。何况文采对于真正的文学经典而言,不过就是一个入门的标准。  相似文献   
60.
移鼠     
要是问中文中的“移鼠”是什么意思,只怕没几个人答得上来。其实“移鼠”就是基督教的“耶稣”,亦即中国人最初用“移鼠”来翻译“耶稣”这个词的。基督教最初在唐代传人中土,在中国被称为“景教”。据说唐太宗曾特准建立景教寺,而且景教曾一度流行于唐朝全境,直至武宗禁教后逐渐衰亡。但唐代景教的流行留下了最早的中文基督教文本,即所谓景教文献。其中最早的“序听迷诗所径”将圣母玛利亚译为“末艳”,将“耶稣”译为“移鼠”,因此就有这样的句子:“末艳怀孕,后产一男,名为移鼠。”将耶稣译为“移鼠”的人是信徒,当然并无恶意,只是纯粹取其译音而已。但近世研究景教的中国学者则颇感不快,觉得把耶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