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72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81.
《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1896—1981),愿名沈德鸿,字雁冰。1927年在发表《幻灭》这篇小说时启用“茅盾”这个笔名。早年的茅盾,因父亲维新思想的影响,成为一个反封建的战士。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因家庭生计难以维持,便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生涯。“五四”时期,  相似文献   
82.
浅谈环境育人效应何清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优化育人环境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的重视,教育行家提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学校无闲地,处处都育人。教育事实也表明,环境育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其效应不可低估。一、优化校...  相似文献   
83.
本文从笔者在学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出发,探讨和思考了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政工作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了阐释和理解,并强调了间接思政教育即"渗透式教育"的重要性,以期高校对研究生党建和思政工作引起更高的重视。  相似文献   
8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这是传统的文学理论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文学的世界 ,的确是语言构筑的审美世界。但同时人们又发现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 ,文学语言却实际上遭遇到了“言”与“意”的矛盾。这引起了理论家和文学家的关注。事实上无论那一种讨论和研究 ,都是旨在努力拓展对文学的认识和发掘语言艺术的魅力。因为人类的所有的努力和追求都是且只能是在有限中达于无限。  相似文献   
85.
利用函数f(x)=ax b/x的单调性,给出求函数f(x)=ax b/x的最值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6.
用100℃水浴加热,碱性过硫酸钾将土壤中不同形态的氮元素全部氧化为硝酸根离子,用离子色谱法测定硝酸根离子含量,间接测得土壤中的总氮量。实验选用不同化学结构的有机含氮试剂硫脲和乙酸铵进行研究,考量了过硫酸钾氧化剂和氢氧化钠的用量以及反应时间,结果表明,在选择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和色谱条件下,转化率达到97%~100%,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对土壤中的总氮进行定量分析的测定方法,NO3-浓度在0.1~100 mg/L的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线性回归系数为0.999 7,检测限为0.03μg/mL,重现性好。对于GBW07401土壤加入量为30~50 mg,其氮含量的回收率在73.4%~108.7%,相对标准偏差为4.2%。  相似文献   
87.
杰克·伦敦“北方故事”中的地域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杰克·伦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知名作家。在不到2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下了19部中长篇小说,150多部短篇小说,3个剧本及大量的报告文学、随笔和论文。在这些作品中,以遥远的阿拉斯加和克朗代克地区  相似文献   
88.
艾比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对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收集和整理艾比湖湿地科学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环境特点及其生态功能,对其生态恢复的重点和热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9.
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主要侧重流域水质的保护,流域水量的保护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中应加强水资源量的保护规划,根据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实践,提出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中水资源量保护的意义及水量保护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90.
流行话语产生于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之中,反映着特定状态下的社会环境和人民心理的存在和变化,是我们对某段历史、某块土地、某个社会、某些人群深入了解和研究不可多得的材料。而"5·12"灾难期间的流行话语,在记录灾难中的社会百态的同时,更为我们以及子孙后代对付地震灾害提供了鲜活的经验教训,使若干年之后的人们能够通过翻阅这些曾经的流行话语,了解我们此时此刻的感受、丰富他们防震抗震的知识、坚定他们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