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一五月的草原,还有点冷。在呼伦贝尔的一间屋子里,我弯着腰,置身在一群孩子中间。他们来自草原深处,都是少数民族。我已经问过他们的年龄,在五岁到十三岁之间。  相似文献   
42.
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省会在郑州,它不是。这是它的幸运。曾经沧海难为水,老态龙钟的旧国都,把忙忙颠颠的现代差事,洒脱地交付给邻居。陪同我的人说,宋史上记载的旧地名,都在今天开封地底下好几公尺。  相似文献   
43.
绑匪的纸条     
我是长年的旅行者,一年中有一大半时间在路上,因此家里不订报刊杂志,订了也没法看。说来惭愧,我读的报纸大多是机场、码头随买随丢的那些刑侦破案读物。选择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材料必须出自于正规的司法机关,二是必须是真人真事,如实报道,不能有文学描写。一般所谓的“法制文学”,我还来不及去看。  相似文献   
44.
永恒的坐标     
余秋雨 《语文新圃》2008,(10):24-25
终于来到奥林匹亚.   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整,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清香.……  相似文献   
45.
为自己减刑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 ……  相似文献   
46.
绑匪的字条     
我和妻子都是旅行者,因此家里不订报纸杂志,订了也没法去看。说来惭愧,我读的报刊大多是机场、码头随买随丢的那些刑侦破案读物,原来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后来发现那里刊登的许多案件实在好看。也曾自警是否阅读品位下降,但仔细一想又觉得未必。这些读物往往真实而又有吸引力,正可以比照我们许多文学作品的虚假而又令人厌倦;更重要的是,刑案是生活的极端状态,而极端状态总会集中社会神经的末梢,具有不少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47.
华语情结     
其三英语里的billionaire翻译成华语成了“亿万富翁”,但她是女性。市民小报中有“富婆”的字眼,我当然不会用在她头上,人家是高品位的文化人。华语还没有来得及为各种巨富调理好足够的词汇,我们不正在评说华语吗,这是华语的缺憾。  相似文献   
48.
正1直到今天,谢晋的小儿子阿四,还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大家觉得,这次该让他知道了。但是,不管怎么解释,他诚实的眼神告诉你,他还是不知道。十几年前,同样弱智的阿三走了,阿四不知道这位小哥到哪里去了,爸爸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两个月前,阿四的大哥谢衍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爸爸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现在,爸爸自己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家里只剩下了  相似文献   
49.
为自己减刑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 ,没有见到他 ,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 ,上面写了一句话 :“平日都忙 ,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 :“嘿 ,我出来了 !”我一听是他 ,便问 :“外语学好了吗 ?”他说 :“我带出来一部六十万字的译稿 ,准备出版。”他是刑满释放的 ,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 ,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 ,轻松愉快地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相似文献   
50.
阳关雪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画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像,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