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出土了近四十件商周有铭青铜器,它们不仅是辽宁地区青铜文明的物证,其铭文更是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这些铭文进行辑、解,既是语言文字学及古文字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又可以为揭示辽宁地区悠久的文明史提供更为可靠的文献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郭店楚简中的“■”,或释为“均”,或读为“袀”。该字应当隶定为“(巽匀)”,在简文中表示“恭敬”意,是一个从“巽”、“匀”声,“巽”亦声的字。究其音读与义训,当与后世汉字中的“恂”相当。  相似文献   
13.
从清末以来,中国知识阶层中许多人认为,汉子是一种落后的文字,应当用拼音文字来代替它.事实上,汉子的许多所谓"缺点",拼音文字同样也都具有.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子具有自身独特的优越性:汉字的表意性决定了汉字构字时发生类化现象,这种类化使汉字与拼音文字相比,更具有超越时间传递信息的能力,更便于文字的简化,更便于人们学识和使用汉字.  相似文献   
14.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