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9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5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村民自治背景下的村两委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村两委关系是指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村两委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影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解决村两委关系的矛盾冲突一是应重视制度创新;二是应正确处理村两委与乡镇党委、政府的关系;三是应加强村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四是应提升村委会的综理能力;五是应重视冲破家族的樊篱,构建新型的村民关系。  相似文献   
32.
社会转型时期农民价值观念的冲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磨合、交融。农民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更加突显,从根本上要求农民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培育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为农村、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精神保证。当代农民价值观念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表现在十个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更新农民价值观念、塑造现代农民形象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3.
刘建荣 《辅导员》2011,(24):38-38
所谓“润物细无声”.是指师生的双边活动认识同步,情感默契思想轻松自然,心灵沟通.引发共鸣.在这种没有压力的自然情景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深刻.情感体会真实,言行举止贴切,达到了“无声”教育艺术的目的。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方面实现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34.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研究深圳市儿童高尔夫启蒙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深圳市儿童高尔夫运动快速发展,并为其它城市开展儿童高尔夫启蒙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和睦及合作的关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尤其现在的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方面明显较其前辈缺乏合作、宽容的品质 ,所以在此方面对其进行培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由韩震主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历史与社会》对这一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专门用一个单元讲述中学生所面对的各种关系 ,而这些关系中 ,同学之间的关系无疑尤为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虽然 ,本章内容并非知识性的内容 ,没有需要记忆的知识点 ,但对中学生来说甚至比任何一个具体的知识点都重要 ,也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本期刊登的两篇课堂教学实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一课以学生的讨论、活动为主 ,一课以教师的引导为主。两课教学方法各有特色 ,在实际教学中都是运用较为广泛的。现刊登出来 ,供广大师生参考、批评。  相似文献   
36.
“虚静”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的古典美学范畴之一,“去知去欲、去物去我、追求无限”是其审美内核.“虚静”并非是精神世界的自我封闭,而是审美之心脱离种种私心杂虑和世俗世界的束缚而进入无限自由世界的基石.“虚静”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为中国历代士子文人所钟爱,其原因在于“虚静”与中国传统精神和价值取向一脉相承,“虚静”中渗透着中国人的超越意识,蕴含着中国传统精神中的“超越”情结.“虚静”的超越精神最终是要实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3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代大学生中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心理疏导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保密性原则等,对当代大学生采取人际交往疏导、学习疏导、生活疏导、就业疏导等,疏通大学生的思想症结,引导当代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38.
当今中国和世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命脉,经济报道不仅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而且成为基本的内容。所以,经济报道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到媒体的竞争力。做好经济报道,对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9.
40.
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的归宿,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未来生活的一种手段。生活既是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道德践行的土壤。离开生活,德育便成为一座孤岛。为了弥补德育与生活的断裂,德育生活化便是合理的思路。一、德育内容——源于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