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教育   72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文选序>"以时代相次"云云,是就<文选>之实际情况说的.因之,考察其所指如何,必须回归<文选>本身.<文选>"类分"后以人为纲,故"以时代相次"说的只能是作家而非其作品.据<文选>所录作品之作年如何以探讨其成书时间,无任何实质性意义.高步瀛以"每类之中,文之先后,以时代为次"释"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近是而有所未照.  相似文献   
42.
刘孝标<辨命论>作于"天监初至七年以前"与"天监八年或稍后"两说,分别因漏"初"与误解"经年"所致,是论作于天监十五年或略后;<广绝交论>作于"天监七年"说,缘误解"坟未宿草"与忽略"诸孤"必服阕后方能远出之背景,是论当作于天监九年冬或天监十年冬;<重答刘秣陵沼书>作于天监十六至十八年之间.徐悱<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当作于天监十八年或其后的普通一、二年,甚至更晚,且以入普通以后作的可能性为大.  相似文献   
43.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研究生的教育,就其"学"的层面言,创新能力的培养乃重中之重.对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而言,厚其基础、活其思维、强其问题意识、启其以古还古,诫之以为文不能"炒冷饭"、不避"拦路虎"、告之要密切关注当下的研究成果、为文当有感而发、敬名家而平视之、既重文献支撑、又重理论观照,写论文当在"新意""深度"四字上下功夫.如斯,硕士生之创新能力必将逐而渐见焉.  相似文献   
44.
本文通过对《容斋随笔》四种本子之比观,指出:点校整理之功,当以上海古籍社本为最,吉林文史社本,仅据是本用简体字横排;岳麓书社本,自有其校勘之功,而标点大体上依是本;中国世界语社本,虽亦多间接参考是本,而较岳麓本多些自己的东西,故其尽管难及上海本,却似略胜岳麓本一筹。  相似文献   
45.
<文选>既非为个人阅读而编,其所收诗文之"九成以上"亦非均再选自沈约<集钞>、丘迟<集钞>与"刘孝绰本人和昭明太子共编"的<诗苑英华>三书.冈村先生之<文选>是昭明太子"托咐"刘孝绰编纂的,目的是为满足自己在"疾病缠身"后的"赏读需要"之新说,不管从文献的层面上说,还是从逻辑的角度看,均断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46.
47.
《文心雕龙》与《文选》之“文”的范围大致是相同的。这体现着南朝人对“文”的共识:以集部各体为“文”。从功用上看,《文心雕龙》与《文选》对文学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虽或多或少因之于两书的性质不同,然其主要的显然是著者(编纂者)对“文”本身价值取向有别而来。《文选》只严“体”之界,而不像《文心雕龙》那样重视严格意义上的辨体。这主要是昭明太子与舍人文学观的不同而分别反映在《文选》与《文心雕龙》上所致。  相似文献   
48.
以“深爱接”、“大重”及《金楼子》有“袭自《文心》”观之,昭明编纂《文选》或受到舍人的某些影响。然沈约“大重”《文心雕龙》,说明不了其在当时得到多大的关注;刘勰虽说被“深爱接”,然其远非昭明之最亲近者,“深”无以落到实处;《文选》与《文心雕龙》的诸多共同点,或在“历赏”之后,或人人均会如此,故不能不同。综合方方面面的情况看,《文选》深受《文心雕龙》影响之说,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49.
类似《选》这种“彼此失照”的“问题”,普遍地存在于古今出一己之手而又非仓促所成的书中。故据此以考察其是否出众人之手或是否仓促成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这一“问题”在编撰眼里本不成为问题,只是在研究那里有时才凸显成准问题或问题。骆鸿凯《选学》既充分地注意到《选》这方面之“失”,同时又出现类似而且更为严重的“问题”,便极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0.
同一作者在同一书的正文与序文中 ,对同一研究对象若所取的角度有异 ,其价值取向便随之而或有差异。《诗品序》与《诗品》之间的情形即如此。以品文不列而序文及之为非 ,虽极合我们之理 ,却未必符仲伟之“规”。“子卿”之本为“子卿” ,要比原作“少卿”有据可信。“谢客”与“灵运”重出 ,虽不好理解 ,但至少 ,“谢客”之为“谢客” ,比以为这是“谢朓”或“谢庄”或“谢瞻”或别的什么人之误的理由都更为确切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