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5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我在练习反手拧拉的时候动作比较生硬,不知如何提高击球的命中率?”提问者:赵天翔要诀:肘部外撑,手腕内旋,摩擦球体的侧面从动作外观来看,赵同学现在的拧更像是反手快拉,她的发力过程比较短,而且击球点偏高,板形也压得比较低,如果对方来球旋转较强的话,她会经常打下网;如果对方来球较快的话,她又很容易被球顶住。就拧拉技术而言,更强调自己主动发力。建议赵同学改进时先从动作外形入手,盯球引拍时,把肘部撑起来、把球板立起来(所谓立,就是让拍头朝下),然后随着球的行进,用手腕内旋的方式充分后引,板形可以压平,板头甚至可以朝后。  相似文献   
52.
正反手拉冲     
在身体调整不到位的情况下用高吊过渡 在实战中,如果对手回球质量很高,或自己在准备进攻时反被对手晃住,一步调整不到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高吊弧圈球来进行过渡。高吊球的重点在于落点和旋转,出手时要为下一板考虑。如果自己完全把对方的球算住了,身体也移动到很舒服的位置,那么出手还是要以冲为主,加出质量。  相似文献   
53.
吕海波  赵晖图 《乒乓世界》2013,(11):108-109
澳门第一位国际裁判长 上世纪80年代末,澳门乒乓球总会举办了一次裁判培训班,邀请中国裁判界的元老程嘉炎老师讲课。郑仲参加了这次培训班,并通过学习对乒乓球裁判工作的概念有了一定理解。2001年,郑仲参加了在澳门举办的世界俱乐部团体赛。在执裁工作中,经验尚不丰富的他与国际裁判长陈昌麒搭档。  相似文献   
54.
“八小”的校训只有两个字——求实,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就是老师希望孩子们都能够身体结实、知识扎实、做人诚实。而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灵魂,“求实”二字在所有“八小”师生心中还代表着一种责任感,尤其在对待乒乓球运动上,它更代表着一种精神和态度:要让乒乓在“八小”一直拥有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5.
1995年4月在天津举行的第43届世乒赛上,时年43岁的华东铝加工厂职工罗中林,成为了镇江市第一名参加世乒赛执法的裁判员。罗中林出与对乒乓球的喜爱,开始学习乒乓球裁判知识,在经过多次临场执法的磨砺后。  相似文献   
56.
2014年1月25日至28日,“东方凯旋杯”国家乒乓球队直通东京选拔赛第一阶段的比赛在镇江市体育会展中心举行。共有26名运动员(男子12名、女子14名)参加了本阶段比赛,男女队均通过大循环的争夺产生了唯一一个直通名额。  相似文献   
57.
在竞技乒乓球运动开展至今的近百年历史中,一支团队或一位运动员进入半决赛,意味着他们已经走完了九十里路,剩下的十里,对于不同的团队不同的球员有着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58.
如果比较竞技体育的历史成绩单,那么苏州在享有“乒乓大省”之称的江苏境内并不算显赫;如果考量群众体育和品牌赛事的知名度,那苏州则一定称得上“长三角地带”的佼佼者。经过近30年的潜心努力,在弥补缺陷的同时加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9.
很多业余球友都和蔡先生一样有这个理解误区,以为前一个动作小一点,下一板还原就能快一些,其实不然。连续击球动作“不怕慢,就怕断”,如果前一个动作没充分做完的话,身体的重心交换就没有完成,下一板衔接也就不会准备充分;而只有重心交换的感觉强烈,交换或调整板形时才能做到足够放松,这个环节对击球质量的影响更为关键。此外,如蔡先生所说,他正手击球的幅度确实比较小,拉弧圈球时手没有充分挥上去,下摆也不够充分,这样不但影响连续击球时的重心转换,而且容易造成身体各部位的发力脱节,击球实效差。建议他再练习的过程中,手要大胆地摆下去、挥上来,让手臂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一点惯性,这样再加上转腰做功,球拍与球之间的距离就足够了,而且能够保证手和腰的动作能够同时向同一个方向做功,整体动作会非常干净,发力也会更直接,击球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0.
本篇为大家展示的正胶选手拉球后,长胶选手切上旋球的技战术图解。这个套路多用于接发球的二四板衔接,或者当对方搓球后的上手抢攻选择。正胶拉下旋球是中国运动员所创,虽然有些国外选手试图模仿过这种打法,但真正学到精髓的很少;长胶切上旋球是发挥胶皮特性的一项基本功,在双打中多起到改变球性和节奏的作用,令对方难于连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