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教育   86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0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纵观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各个地区都体现出鲜明的特点: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精选素材,突出特色,设题灵活,考查素质,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文化元素渗透其中。与往年相比,2014年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犹如命题者设置的一场文化盛宴,让中考学子浸染文化、陶冶性情。  相似文献   
62.
周启群 《初中生》2015,(36):10-12
"彩线串珠",是指以一个具体的人、事、物或者感情为线索,把多个散乱的生活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形散神聚,浑然天成.品读作家许冬林的《养一畦露水》这篇作品,我们可以学到彩线串珠的技巧. 名家名篇 养一畦露水 许冬林 露水是下在乡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乡村,才养得活精灵一样的露水. 童年时,在露水里泡大,以为露水是入不得诗文的,直到读《诗经》里的《蒹葭》才开了心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风情画呈现于眼前:雾色迷蒙,芦苇郁郁葱葱,美丽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如远如近……  相似文献   
63.
周启群 《初中生》2015,(9):7-10
考点透视 1.考查标题的作用.如:文章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2.分析人物形象.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你认为文中人物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情节和文章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3.把握故事情节.如:请根据故事发展,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4.赏析词句妙处,考查文学鉴赏能力.如:文中某个加点的词语是什么含义,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句子. 5.辨析写作技巧.如:××句子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6.开放性试题.一般是结合实际谈阅读文章后的感想、体会及做法等.  相似文献   
64.
一篇成功的有个性的记叙文,细节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细节,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如果说一篇文章的构架是骨干,那么细节就是血肉,它  相似文献   
65.
开篇导语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些人、一些事感动.他们也许花开有声,他们也许花落无语.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虔诚地打开生活的画册,掬起一朵浪花,用心回忆生活的瞬间,呈现生活的精彩;用心表达复杂的情感,倾诉生活的感悟!  相似文献   
66.
[文题再现] 小品演员潘长江,因其外形独特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主持人周立波,因其风趣幽默让观众赞不绝口;小品演员赵本山,因其动作独特给观众留下清晰的回忆……生活中,总有一个人让你记忆深刻,或是外形,或是声音,或是动作,或是品质,或是才情……请你认真搜索身边的人,看看哪一个让你记忆深刻,他(她)有怎样的特点,再想想哪些与他(她)相关的事情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67.
雏菊     
前几天我经过文宪路,一座连结两处六层高楼的木栅栏引起我的注意它投影在路面上,透过拼合得不严紧的木板,阳光在影上画线,吸引人的平行金色条纹,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丽的黑缎上所见的.我走近前去,往板缝里观看. 这座栅栏今天所围住的,是两年前,一八三九年六月被焚毁的滑稽歌舞剧院的场地.  相似文献   
68.
开篇导语 提起“想象”,也许“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奇思妙想”等词语像跳鱼儿一样从同学们的嘴中跳出来.可是,大家在写完想象作文后,是不是发过这样的感慨:我打开了想象的天窗,为什么文章没得高分?真是让人泄气!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周老师告诉你:很正常!但不要泄气.今天,周老师就跟大家谈谈“展开想象,表达思想”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69.
名篇选段 [片段一]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  相似文献   
70.
孟祥海  周启群 《阅读》2016,(Z3):22-23
每次回老家,看到冷冷清清地伫立在角落里的石碾,一种难言的酸楚涌上心头。曾经,石碾是农村重要的农具之一。特别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天清晨,伴随着第一声鸡叫,大人们就会早早起来上碾压粮食,谷子、玉米……都在石碾子的碾压下,变成人们的吃食。村里差不多每三四十户人家就有一盘石碾,而每一个石碾,每天就像是上足弦的钟表,无休止地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