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51.
周维强 《中国教师》2013,(13):51-51,59
钱玄同先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高足,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研读日语和教育学,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人士,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兼职导师,祖籍浙江湖州。钱玄同1939年去世,其后数十年里,不断有他所教过的学生撰文怀念钱玄同的教育教学工作。这里面,有当年北师大的学生,也有当年北大的学生。从他  相似文献   
52.
说“写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维强 《新闻记者》2002,(10):50-51
生命力我念大学时 ,记得有两位教授的话。王富仁教授说 ,他要写的是当时当地能够给人留下印象 ,产生影响的论文。蓝棣之教授说 ,他要写的是过几十年还能拿出来再看看的论文。两位先生都达到了他们的目标。我想到纸质媒体。理想中的水平线以上的纸质媒体 ,应该是上述两个目标的合体。前一个目标容易理解。后一个目标呢?我想起最近看到的《〈纽约时报〉100年》(弗洛伊德·诺里斯等编 ,曹珍芬等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书中入选的近百年来该报的新闻作品(文字和图片) ,正如这部书的编者所说的 :“反映了20世纪最…  相似文献   
53.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方党组织(即中共满洲省委)在领导东北的反日抗日斗争中,其斗争策略经历了一番演变过程。回顾这一过程,对于全面把握全国抗日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4.
学林漫录     
高步瀛留学日本,归国后,曾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民国十六年(1927).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军政府,自称大元帅,先生不屑为伍,遂辞司长职。专任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步瀛身材高大魁伟。平时穿一身灰布长褂,严冬时,穿着肥大的棉布袍,  相似文献   
55.
20世纪中国文化人物或者华裔中国文化人物的口述史、回忆录、自传等等,可以提供给我们古今中外文明大交流大会通时刻的社会人生的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56.
20世纪中国文化人物或者华裔中国文化人物的口述史、回忆录、自传等等,可以提供给我们古今中外文明大交流大会通时刻的社会人生的经验和智慧。《启功口述历史》,由启功口述,赵仁珪、章景怀整理,一位博学和善的文化老人的暮年忆往,文化掌谈,教育故事,社会风云,人生阅历,娓娓道来,雅人深致,散淡从容谦和。  相似文献   
57.
时评散论     
理性的时评有两种写法的学术批评。一种是“指名道姓” ,有明确清楚的批评对象的 ;一种是把批评对象笼统地罩在所谓的“有的人”、“有的文章”等等虚名之下 ,然后开始发表宏论。前一种写法要求作者有深厚的功力 ,了解批评对象 ,能够对自己发表的批评负责 ,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不允许你来扭曲事实的。后一种写法 ,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 ,可是哪怕批评做得再漂亮 ,总让人读来不过瘾 :这个对象是不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假想敌”呢?是不是批评者自己的莫须有的揣测呢?批评者对批评对象的概括是不是准确呢?因为…  相似文献   
58.
10年一梦,我常常为如何更客观地描述近10年来社会心态和风尚的演变而感到困惑。我不想媚俗,也不愿愤世嫉俗,为此我艰难地选择种种字眼试图更接近真实地描述并给出一个价值评判。但我终于感到棘手。然而夜深人静,耿耿难眠,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失落了一些什么呢?当我们如此强烈地关注自身的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等等时,当我们的物欲如此史无前例地放肆膨胀,当我们如此霸道、如此缺乏敬业精神地赚钱时,我们难道不是缺少了一些道德的、  相似文献   
59.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一书曾用白话文表述了先哲老子讲过的一个意思:“水永远是柔弱者的力量的象征——水轻轻地滴下来,在石头上穿了一个洞,水具有道家的最伟大的智慧。朝着最低下的一个地方流过去……”《琴棋书画——以水为脉的东方人格》一书便由此衍生,以水来象征整个东方人格。书写得有  相似文献   
60.
前几个月,我参加了一个研讨会。会上,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的南帆说他近来常思考:为什么古代中国知识分子都想去做官,除了做官,就是做隐士,而没有另外的道路?南帆的问题,如果换一个思路来提问,我想,可以是:为什么古代中国(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以后的古代中国)缺少公共知识分子?简要地回答:因为古代中国缺少公共空间。譬如缺少报业,缺少出版业,缺少公共教育……有些治中国新闻史的,把“断烂朝报”也当作新闻报纸,这是把两件貌合神离的东西混为一谈了。古代中国的教育,也与近代中国教育根本不同。中国的近代教育,其制度、理念、课程等等,都是来自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