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教育   7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问题意识对于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我国教育研究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为养成问题意识,一方面要求教育研究者从自身出发,摒弃“体系本位“意识与过强的功利意识;另一方面要求国家、社会为教育研究创设一种更为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22.
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周谷平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民族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以及与之相伴随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并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必然是一个极其复杂、曲折的历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无数共产主义知...  相似文献   
23.
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和日本亚洲教育史协会共同主办的“教育交流与教育现代化”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4月2日至4日在浙江杭州召开。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来自日本、英国、韩国、中国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的80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他们共提交会议论文34篇。研讨会就以下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全球视野下的教育交流如何从全球化的视角审视世界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与会代表一致认为:1.交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西文化的激荡和融合,必然会对教育主体的文化心态产生影响。我们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中国文化既需…  相似文献   
24.
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伟大实践,有着丰富、生动的内容。其教育实践是在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指引下,结合各根据地的实际情况,打破中外传统教育模式,坚持教育为战争服务的原则而创造的一种革命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5.
20世纪初,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育学导入中国。特定的导入动机、导入路径和导入时机,使得我们在学习赫尔巴特教育学方面埋下了诸多的“先天不足”。1919年以后,中国学习别国教育学的主潮几经更迭,先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学,后是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由于缺乏对后二次学习与先前一次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发现,学习杜威、学习凯洛夫成了变相批判赫尔巴特的过程,遂又导致对赫尔巴特甚至对整个教育学理论的学习都流于表层而无法深入。  相似文献   
26.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成为影响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国家,而郭秉文作为留美学生,在导入美国大学模式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有益的作用。以郭秉文及其东南大学改革为个案,分析美国大学模式在近代中国的导入与影响,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在我国早期外派的留学生中,已有部分人学习采矿、冶金等专业。在我国高等矿业教育发轫之后,受学术水平的限制,高层次的矿业人才培养仍需借助于国外的教育力量,矿业留学是我国留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业留学生在输入西方矿学知识上发挥了桥梁作用,部分人承担起高等矿业教育师资的重任,将国外矿业教育的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竭力开展矿业科学研究,为发展我国高等矿业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8.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个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的运动。由于在地域上、文化程度上以及年龄上存在着诸多差异,留法勤工俭学生的总体理论水平不高,思想比较混杂。但是,经过勤工俭学的实践和斗争,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终抛弃了教育救国的幻想,逐渐接受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9.
李岚清同志指出:一个人要成就伟大的事业,没有足够的人文底蕴是绝对不行的。杨振宁的成就就在于他的兼容并蓄,文理交融。杨叔子院士指出:科学一定要以人文为其导向,人文一定要科学为其奠基。我们呼唤为科学插上情感与想象的翅膀,为人文增添严谨与理性的光环。让文科与理科相得益彰,科学与人文比翼双飞,教育才能和谐,才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30.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导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日学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中国近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末民初(1896—1918年间)留日学生通过主办刊物、翻译文章和著作等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初步导入的特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留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