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59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品德课新课改以来,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共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生活德育资源开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生活德育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作为生活德育资源开发的主体,应当遵循本土性原则、方向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并突显特色。  相似文献   
42.
后现代视野中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后现代道德教育从各个角度向现代道德教育的统一性、整体性、权威性和理性化挑战,给人们展现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批判的、平等和对话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新面貌。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它瓦解了现代性的完人理想和标准化的人格追求;在教育内容上,它强调去中心化,关注那些边缘性的道德主题;在教育方式上,更主张“对话式”的教育方式;在师生关系上,它提倡主体间性。但后现代的道德教育观是松散和凌乱的,并不是一个严谨的体系,其内容歧义丛生、相互矛盾甚至是对立的,因此,对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应冷静对待,全盘吸收和简单的排斥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3.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套小学品德新教材是由国内教育界知名学者、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规划组成员、博士生导师戚万学教授任主编,充分调动和整合德育理论和实践界的一部分精英力量共同编写的,教材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中通过,并已在全国33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中的13个实验区试用。该套教材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已引起较好的反响。  相似文献   
44.
面对全球化,美国的道德教育领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全球化时代应强化美国价值观。持这种观点的人持一种文化优越论、白人文化至上论思想,认为全球化就应当是美国化。二是全球化时代应凸显多元价值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世界是多元的,美国文化不过是多极中的一元,在全球化时代,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多元、开放意识。三是以应用“生态价值观”来看待全球化。  相似文献   
45.
在真实社会生活中,社会与情感能力不仅是平衡能力,也有道德上的对错之分。从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规范性维度不可回避。在规范性问题上,不能再用理性至上的等级化眼光看待理性和情感关系。二者平等交融,共同为规范性奠基。社会与情感能力中的情感是包含认知因素的“大写的情感”,代表心灵整体的力量,是反思性情感。规范性的确立或者说道德判断形成的过程,就是道德理由的寻获和证成过程。经主体间的情感交流和反思所形成的理由,而不是理性,才是道德判断的根本依据。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应注重以情育德的新路。于学校而言,就是要突出情感参与、情感交流和反思、群体共同的情感关切、情感差异和情感治理等在道德理由形成中的作用。即注重情感表达,彰显学校的情感底色;培养自主反思能力,为道德判断提供矫正器;激发公共情感,为公共道德理由提供黏合剂;正视情感差异,为道德进步创造助推器;改进情感治理,为情感交流提供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6.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就对全球化作出了积极反应,其道德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全球化时代应强化美国价值观;全球化时代应凸显多元价值观;应该用"生态价值观"来看待全球化;全球化时代迫切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7.
4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伦理学的应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伦理学领域的重大转向必然会对道德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生活: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倡导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发挥生活的教育功能已成为理论界的一致识见,在品德课新课程标准中,生活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理念。然而,综观目前的研究,作者认为,对生活这一范畴仍需必要的说明,同时,强调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并不仅仅是基于对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或非生活化道德教育之弊端的深入反省,而更是基于道德、道德发展、道德教育与生活间内在的本体意义上的密切联系,基于生活教育较之其他教育方式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基础性。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活的解析,对生活与道德教育之内在联系的深入阐释和概括,以说明对道德教育而言,生活具有无可替代的和最为基本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0.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旨在从宏观上阐述有关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比如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前教育与社会以及儿童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的目的与内容、托儿所与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不同的学前教育学教材在编排体系和具体内容上可能有所差别,但上述基本内容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由梁志燊编著,北京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学前教育学》即围绕以上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