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孙杰远 《教育学报》2007,3(6):49-54
人力资源的生长过程往往是一种个体自组织的适应性演化过程。通过对两个人力资源生长案例的田野考察,描述了作为人力资源的个体自发的、根据特定情景作适应性调整与选择的过程。谕示人自身发展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展现人力资源生长过程中的自组织性、非线性以及生命的灵动与旺盛、现实与超越。提出学校教育应为人力资源生长提供一个有助于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空间场域,一种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生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42.
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 0 1年 1 0月 2 7日至 3 0日 ,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在广西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 1 8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围绕“教育与交往”这一主题 ,展开了深入的、广泛的讨论。一、教育与交往的一般检讨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类存在和社会进化历史本质的总体性哲学范畴”这一命题 ,引起了诸多学科的关注。教育中的交往问题 ,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不同程度地关涉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教育与交往”涵盖博广。从交往出发 ,有助于深化对教育起源和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 ,反过来…  相似文献   
43.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日趋成熟的阶段,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情感、好奇和渴望是其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的一种具体表现。然而,在男女交往过程中,许多学生对自己萌动的青春情感存在困惑,还有的学生错把对异性的好感当作爱情。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男女交往中所表现出萌动的青春情感进行理性的探讨和思考,能认识到好感、喜欢、迷恋和爱情的异同,  相似文献   
44.
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课改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对教学要有元认知,其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科课程及其教学本质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能成功驾驭,达到这个要求的困难是寻找学科的逻辑主线或支点。对数学学科而言,其学科的逻辑主线应是数学思维和数学文化,这是领悟和实践新数学课程的关键。一、数学思维解析(一)数学思维的本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以场的形式存在,通过复杂的中介和不同的方式进行信息加工,以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特性、关系的知识。它既是高级的…  相似文献   
45.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状况及其主要压力来源,揭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特点、影响因素,分析教师职业压力的产生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于教学工作、教学评价和学生因素;参加课改实验教师与未参加课改实验教师的职业压力不存在显著差异;教师职业压力发展趋势是先下降再缓慢上升,其中6~10年教龄阶段的教师表现出较低程度的职业压力,而后职业压力随着教龄的增长而升高;城市区域和学校类型等背景因素在教师职业压力总分上的主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46.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概念的表征、获得、理解、掌握以及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分析、教学策略等几个方面对数学概念学习作了评析,并在数学概念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教学策略、函数概念等方面提出可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7.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要求教育做出相应的改革。本文从小康社会的本质出发,深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讨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当树立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48.
个体在生命早期获得的文化习性为其将来的文化自信心与文化适应力的发展打下最初的文化底色。文化习性的获得源于个体的人格倾向和文化体验与外在文化环境的差异与矛盾。其获得机制具体表现在文化渗透、文化场的规约以及个体主观的文化选择三个方面。新的世界文化格局之下儿童文化习性的塑造应当以顺应儿童天性为根本,同时注重文化场的更新以及教育者自身的文化适应力和文化选择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9.
论学生社会性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这就决定了教育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塑造与发展。本文在对一般个体社会性辨析和界定的基础上 ,分析了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提出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0.
地方性知识是当地人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文化群体内部约定俗成、代际传承的一种文化符号系统,代表着当地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解释,被当地人信仰和保护.地方性知识具有功能性、生活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吉尔兹提出的知识的地方性、建构性与阐释性理念,对学校教育中加强学校与地方社会的联系、坚守教育目的中的人的主体性、预留课程体系的地方性空间、追寻教学知识的符号意义、重视教师队伍的地方性知识、延续教育学的民族文化性格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